文/顧無
【引觴漫談】
人在這個世界上活一輩子,就好像是大夢一場。
古往今來許多思想家都曾經提出過這樣的想法。不過,最早應該也是從魏晉時期開始的,魏晉之前的人們受儒家思想影響很重,子不語怪力亂神,更加注重社會現實和人的今生。
新生的玄學與佛學的傳入,給了中國知識分子新的創作土壤,也拓寬了知識分子的眼界,深刻了人們的思想境界,諸如玄學的真與自然,佛教的前世今生,循環,色與空的觀念,都給中國的文學帶來了深刻的改變。
也是從魏晉開始,文人有了創作的自覺意識,開始主動的去思考看似虛無縹緲的人生。思考的盡頭,逃不過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所以一種消極的觀點就是在這世上及時行樂,短短幾十年,眨眼的時間就過去了,不應該辜負時光。
這樣的思想演變到後來,變成了一種出世的哲學。人們以人生如夢為藉口,想要忘掉塵俗的一切,寄身山水田園之中,享受真實的生活與生命。
就算沒有做成隱士,這種思想也給了中國的文人一條退路,當政治上不順利的時候,他們的心裡至少還有一個隱藏的家園,對美好的期許,給了他們堅持下去的力量。
【臨其詩境】
今天我們來看李白,李白一生的大多數時間在四處漂泊中度過,即使有那麼一段定居安陸的時間,他也是熱心於仕途,四處幹謁以求舉薦,沒有老老實實待在家裡的時候。
後來終於得到了入京為官的機會,卻又因為耿介天真的個性很快就受到了打壓,不久被賜金放還。
感受到官場的黑暗之後,李白對於仕途的態度也有了細微的變化。之前被壓抑著的佛道思想重新出現,煉丹訪道,及時行樂的捲土重來。
在某一年的一個春天,李白宿醉之後酒醒,醒來後聽見鳥兒在中庭唱歌,半醉半醒的李白對著此情此景,感慨萬千,寫下了這一首言志詩。
【經典原文】
春日醉起言志唐代:李白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眄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條分縷析】
這首詩上來就氣勢逼人,以一個強勢的問句開頭。
人活在這世界上,不過就是一場大夢罷了,為什麼要為了人世間的一些得失去忙碌終生,而不好好享受生命的快樂呢?
到第二句,我們就明白李白髮問的原因是什麼,是為了引出自己。正因為如此啊,我才宿醉終日,頹然地睡在家中。
醒來之後,睜著朦朧的睡眼看一眼庭前,有一隻鳥兒在盛開的花叢中啼叫。
於是就去問那隻鳥兒,現在是什麼時節了。
可是這個鳥兒並不理他,明媚的春風正和她聊的開心,根本估計不到李白的存在。「春風語流鶯」,兩個經典的意象放在一起,春天燦爛的美好一下子就展現在我們眼前。
李白去問一隻鳥,這個細節也很有趣。遠古時期的人們尚處在蒙昧之中,認為萬物皆有靈,到李白這裡,仍舊認為萬物皆有靈,都可以與我交流,可見這其中天性的傳承。
被冷落之後,李白似乎有所感慨想要發出,但是轉頭又埋倒在酒杯中,自飲自酌。
長歌一曲等待明月出現,可能是要和明月說說心裡話吧,但是一首歌唱完,心中的情緒也都吐了出來,唱完,也就忘情了。
這首詩,就算把名字蓋住,我們一眼也能看出是李白寫的,雖然有模仿陶淵明《飲酒》詩的成分,但是李白的豪放與浪漫,實在是千古之間獨一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