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控燃油噴射系統相比較、化油器供油是一個獨立系統,簡單點說就是噴油、進氣兩個系統彼此獨立,所以兩個系統不存在相互配合;容易出現油氣、與空氣量不匹配的問題,也可以理解成不能根據工況及時調整噴油量,所以化油器供油的內燃機油耗很高,這也是現如今電噴摩託越來越多的原因!
與摩託車相比較,汽車普及電控內燃機的時間較早、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普及,現如今化油器的汽車已經見不到了,化油器供油系統的淘汰、很好地提高了汽車的燃油經濟性;相比較之下摩託車發動機的燃油經濟性遠比汽車要差,比如0.3L的摩託、在市區擁堵路況下的油耗就已經接近4.0L,0.6L的摩託綜合油耗幾乎可以同入門級別的經濟型轎車比了,所以摩託車的燃油經濟性遠比汽車差,這與老舊的技術以及化油器供油有密切的關係!
化油器供油系統
化油器供油系統沒有噴油嘴、簡單點說就是不能主動地去噴油,如上圖所示、當進入進氣衝程活塞下行吸氣時會產生負壓(歧管),此時就會把油缸裡的燃油給吸引出來,此時噴射的燃油在歧管內與空氣進行混合、最後被送入燃燒室進行點燃;因為燃油是被抽出來、而非高壓給噴出來,所以燃油霧化這方面一定非常不好(與當今直噴內燃機相比較);試想一下如果化油器抽上來的燃油處於液態、那麼還怎麼與空氣進行混合,當然這個例子有些誇張、不過化油器燃油霧化差是必然!
化油器系統不具備自主的調節能力、簡單點說就是沒辦法根據實際情況對混合氣濃度進行調整,比如混合氣如果偏稀、甚至要熄火了,也不會自動加濃噴射;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電控內燃機可以根據霧化程度對燃油進行加濃噴射,車輛在低溫下進行冷啟動、燃油霧化水平差,必須加濃噴射(十幾倍、或幾十倍),對於電噴機而言、這些都是由ECU來控制的,很精確!而化油器呢?化油器對混合氣的濃度控制是一開始就被設定好的,比如就是按照空燃比14.7進行噴射,但這在常溫下合適、低溫下就不適合了!
電控內燃機
電控內燃機有ECU對機器狀態進行比較精準的控制,有噴油嘴對燃油進行加壓噴射、使燃油噴射後更細膩(壓力越大、霧化越好),從而在油耗、性能方面都能提高一個層次;其次電控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噴油策略、從而對混合氣濃度進行調整;比如冷啟加濃、以及獲得功率混合氣,簡單點說就是電控內燃機可以很好地獲得所需要的混合氣濃度;而化油器則容易出現貧油、或富油,貧油易怠速不穩、車子沒勁、甚至熄火,富油則直接造成燃油的大量浪費!
為什麼過去化油器車在低溫下冷啟時、一定要長時間原地熱車?原因在於沒辦法主動調節混合氣濃度、化油器獲得的混合氣濃度都是被動的;比如化油器每14.7份空氣、噴射1.00份燃油,平時沒問題、但低溫下呢?1.00份燃油只有10%被霧化怎麼辦?化油器供油的比例是無法改變的、永遠按照設定好的來,所以化油器車冬季啟動可費勁了,因為混合氣濃度維持不住、怠速就沒辦法穩定;而這些對於電控內燃機就沒事,1.00份燃油因為低溫只有10%霧化對吧?那麼直接加濃噴射10份燃油即可(僅是簡單的例子、別較真),所以電控內燃機不存在冬季打火難的問題!
其次電控內燃機在提速時,也會加濃噴射、降低空燃比,其目的是為了獲取空燃比為12.8左右的功率混合氣(過量係數0.88),這個濃度的混合氣對動力的響應最好,所以這就是電控內燃機的好處、一切控制邏輯都被寫入了ECU之中,可以根據不同的工況、對混合氣濃度進行比較精確的控制;化油器時代不是混合氣過稀、導致熄火,就是混合氣濃度過大浪費油甚至直冒黑煙,冒黑煙的原因是啥?混合氣濃度過大就冒黑煙,黑煙就是不完全燃燒的碳基燃料、也就是汽油,汽油都不完全燃燒了、不就是浪費油麼!
相比較之下電控內燃機比化油器機器要好太多了、根本不是一個時代的產物(鄙人不太接觸摩託、只是從汽車的角度去理解);摩託車發動機燃油經濟性差,無非就是化油器、以及其它技術落後所導致的,偏偏還都是小排量高轉速的機型;高轉速汽車發動機有可變氣門正時以及可變氣門升程,可以在高轉速時提供足夠的進氣量、保證燃燒,而這些對於摩託車發動機是做不到的,尤其是化油器機器、高轉速時玩命的噴油,根本不會考慮進氣量夠不夠、燃油是否會完全燃燒!
高轉速時、每秒鐘進氣門開啟次數太多,導致進氣時間不足、進氣量不夠,比如8000轉運行時、進氣門每秒開啟66次,所以化油器車高轉速時油耗很不理想;雖然化油器老舊,卻勝在簡單、容易修、容易調節,電噴機的設定都是廠家直接完成、性格偏向於節能風格,不過維修起來相對要困難一些,但在油耗方面表現更理想一些、排放表現也很好,因為能自動調節混合氣濃度(電子節氣門)、所以不容易出現高原反應,只不過價格貴一些;化油器車肯定是便宜,但似乎已經沒辦法通過最新的排放標準了。
圖片和文字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