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年前發生大滅絕,改寫了生物的命運,變溫動物變成恆溫動物

2021-01-08 三體使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

人類根據動物的不同特徵、屬性將它們進行多種分類,比如根據動物的運動方式分為爬行動物、飛行動物等等,根據動物生活的環境分為陸生動物和海洋動物,還根據動物體內是否具有恆溫系統分為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有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變溫動物,而恆溫動物是由變溫動物演化而來,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根據報導,近期《岡瓦納大陸》期刊上出現了一篇揭開變溫動物變成恆溫動物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論文指出,來自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麥克·本頓帶領著他的團隊在對二疊紀-三疊紀時期的化石進行研究後,發現恆溫動物的祖先最早應該是在這個過渡時期產生的。那麼這個過渡時期到底發生了什麼?研究人員又是如何進行探索研究的呢?

二疊紀與三疊紀之間的過渡期發生了什麼?

地球過去的生物史之所以能夠分成多個不同的階段,是因為每個階段都出現了不同種類的生物,而導致新物種出現的前提往往是舊物種的滅亡。也就是說,不同階段的過渡通常會發生生物滅絕事件,而二疊紀和三疊紀之間的過渡期所發生的生物滅絕事件應該是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事件,根據研究當時全球高達96%的生物都滅絕了,整個地球的生命接近消失。

現代考古研究表明,二疊紀末期出現了全球溫室效應,溫室效應導致了生物的棲息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終陸地上有將近70%的生物滅絕了,而海洋生物滅絕的比例更高,達到了96%左右。為什麼在該事件中,海洋生物的滅亡情況更嚴重呢?後來有研究指出,當時地球的溫室效應不僅導致海水溫度升高了幾攝氏度,還引起了嚴重的海洋酸化現象。

而倖存下來的動物面臨的是一個滿目蒼夷的世界,曾經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變得脆弱不堪。但最終還是有生物倖存了下來,考古研究表明始龍類動物和突觸類動物就是其中的幸運兒,它們之後的發展更是奠定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繁榮發展的基礎。

哪些發現可以說明變溫動物變成了恆溫動物?

本頓教授在該論文中指出,他們團隊的研究人員找到了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的倖存者化石,並且在它們身上發現了隔膜或者鬍鬚。這兩個特徵能說明什麼呢?對此本頓認為,這兩個特徵有可能就是變溫動物演變成恆溫動物的證據。在該發現之前,古生物界就一直懷疑哺乳動物的祖先從三疊紀早期就開始出現了,而且它們應該是有毛髮的。

然而這樣的推測一直都沒有合理的證據,直到這一次研究,證據終於被發現了。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三疊紀初期的突觸類動物和始龍類動物的骨骼結構已經開始出現和恆溫動物類似的結構了。

恆溫動物與變溫動物相比有哪些生存優勢?

最終該團隊得出了結論,恆溫動物的祖先應該是從二疊紀末-三疊紀初開始出現的,而且變溫動物演變成恆溫動物並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是比較短暫的過程,因為他們發現變溫動物演變成恆溫動物後,運動方式從原來的四足行走變成了兩足行走,這個變化並不需要太長的時間。

其次,變溫動物演變成恆溫動物後,它們必須保證充足的食物攝入來維持體內的溫度平衡,而兩足行走的速度要比四足行走的速度快,而且方便很多。從如今的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生存情況來看也是這個道理,以靈長類動物和爬行類動物為例,靈長類動物的機動性明顯要比爬行動物強。

更重要的是,恆溫動物受到環境溫度變化的影響比較小,因此生存機會更高一些。

資料來源

澎湃網 10月21日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

相關焦點

  • 2.5億年前發生大滅絕,改寫了生物的命運,變溫動物變恆溫動物
    人類根據動物的不同特徵、屬性將它們進行多種分類,比如根據動物的運動方式分為爬行動物、飛行動物等等,根據動物生活的環境分為陸生動物和海洋動物,還根據動物體內是否具有恆溫系統分為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有研究表明,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動物是變溫動物,而恆溫動物是由變溫動物演化而來,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 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源於2.5億年前生物大滅絕的經歷
    二疊紀末期到三疊紀大滅絕發生前後,大多數爬行動物從四肢伸展的姿勢變成直立行走。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6日報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在《岡瓦納大陸研究》發表論文稱,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源於它們大約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後生存下來的經歷。
  • 哺乳動物和鳥類成恆溫動物 與2.5億年前大滅絕事件有關
    2020-10-21 01:55:10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聶翠蓉)如今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倖存下來的它們,是如何獲得這種自動保持體溫穩定的能力的?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0月16日報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本頓教授在《岡瓦納大陸研究》發表論文稱,哺乳動物和鳥類的祖先從變溫動物演變為恆溫動物,源於它們大約2.5億年前最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後生存下來的經歷。
  • 恐龍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
    我們都知道,爬行動物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哺乳動物和鳥類是恆溫動物(溫血動物)。恐龍呢,有的考古學家說是變溫,有的說是恆溫。恆溫動物體內化學反應更穩定,所以新陳代謝啊,食物消化效率等速度會更迅速。對變溫動物具有顯著優勢。
  • 人類為什麼是恆溫動物不是變溫動物?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在某問答平臺上,有一個童鞋提了這麼一個問題:人類為什麼是恆溫動物而不是變溫動物?這個問題可以回答的很簡單——因為我們是哺乳動物呀。當然也可以回答的有一定深度,為什麼智慧生命要出現在恆溫動物中呢?溫血已經統治地球2.3億年從生物進化的歷史來說,恆溫動物的出現比變溫動物要遲得多,也可以認為是一種更加高級的生理性狀。
  • 明明變溫動物更節能,為什麼人類卻是恆溫動物?
    恆溫生物與變溫生物在大自然界中,有一類生物是變溫動物,比如:蜥蜴,蛇。它們的體溫,會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當外界溫度高時,變溫動物的體溫也會相應變高;反之則體溫下降。而恆溫生物則不同,恆溫生物需要消耗自身的能量,維持著自己的體溫。比如人類,鳥類等。
  • 中國未解之謎:恐龍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
    那麼,它們是否和蜥蜴或蛇一樣,屬於變溫動物呢?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恐龍是恆溫動物。可是,許多科學家持反對意見。因為恐龍的腦部相對較小,而身體又特別大,它們的腦部能否控制身體進行複雜的新陳代謝,調節好體溫的變化?
  • 恐龍:變溫、恆溫、還是中溫?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恐龍也許並不像此前科學界所描述的那樣,是一種行動緩慢發育遲鈍的變溫動物。而近日,新墨西哥大學的研究小組又發現了新的證據。這些證據顯示,恐龍很可能與人們此前想像的大有不同,應屬於「中溫動物」之列。這一結果由約翰·格雷迪博士負責,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科學》雜誌上。該項研究主要從能量代謝的角度出發。一般來說,恆溫動物代謝速率相對較快,而變溫動物的代謝速率則緩慢許多。
  • 恆溫動物耗能是變溫動物的十倍,那為什麼它們還會被進化出來
    恆溫哺乳動物的體溫普遍在37-38℃之間,這個溫度值堪稱是哺乳動物的黃金溫度值,在這個溫度值下,哺乳動物可利用生物酶的最高活性來使得生物體內資源的利用率達到一個最高的狀態,從而也就最大限度地節省了生物能源的浪費
  • 2.5億年前,全球變暖讓哺乳動物和鳥類成為贏家,進化出超強能力
    在自然界中,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恆溫動物,它們相較於變溫動物來說,對於氣候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更強,並且能進行自身體溫調節。那麼,你知道它們的這種「特殊功能」究竟是哪來的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
  • 昆蟲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哺乳動物有皮毛,昆蟲冬天怎麼辦?
    昆蟲是地球上最多的物種,幾億年的進化,它們的足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據統計,在所有的生物種類中,昆蟲佔比超過50%。不過當冬季來臨,許多哺乳動物都能通過皮毛保暖,這些擁有堅硬骨骼的小動物又是怎麼熬過寒冷的冬天呢?
  • 如何區分變溫還是恆溫動物?
    如果按照體溫的類型來分,我們可以把動物分成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像青蛙、蜥蜴就是變溫的;像哺乳類動物跟鳥類就是恆溫的
  • 昆蟲是變溫動物還是恆溫動物?哺乳動物有皮毛,昆蟲冬天怎麼辦?
    昆蟲是地球上最多的物種,幾億年的進化,它們的足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據統計,在所有的生物種類中,昆蟲佔比超過50%。很多人都很好奇,昆蟲是變溫動物還是恆溫動物。每當冬天來臨,許多哺乳動物都能通過皮毛保暖,這些小傢伙又是怎樣熬過冬天的呢?我們這次就通過這個問題簡單探討一下昆蟲的歸屬。
  • 正確認識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的不同生理
    A.動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糞便中的能量B.生產者能將約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C.相同條件下恆溫動物的體重淨增長低於變溫動物D.消費者營養級具有的能量與該級消費者的平均體重成正相關解析:同化量=攝入量-排洩量(糞便量),動物糞便中的能量屬於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A錯誤;生產者能將1-2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B錯誤;
  • 未解之謎:眾所周知的恐龍到底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
    縱觀整個爬行綱動物,從龜到蛇再到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它們的體溫是隨著溫度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叫冷血動物,又叫變溫動物。劍龍但溫血動物如鳥類哺乳類就不同了,他們身體中有可以調節體溫的機制,屬於恆溫動物。當環境溫度變化時,他們身體裡的系統,就及時運作起來,以適應各種變化,所以一般來說,恆溫動物是不需要冬眠的。
  • 2.5億年前南極動物「似冬眠」狀態的化石證據
    科學家報告了一種類似冬眠狀態的證據,這種動物生活在大約2.5億年前的三疊紀早期生活在南極洲。這些化石是脊椎動物存在類似冬眠狀態的最古老的證據,這些表明,在哺乳動物和恐龍進化之前,脊椎動物就已經出現了遲鈍症(冬眠的通稱,也是動物為了度過難關而暫時降低代謝率的類似狀態)。冬眠是當今地球上常見的特徵。
  •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
    2.5億年前,發生在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到底有多可怕?發生在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頃刻間,約有90%的海洋生物物種以及75%的陸地生物在地球上徹底銷聲匿跡,令絕大多數生物面臨大滅絕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氣候發生了突變以及沙漠的範圍普遍擴張,再加上火山爆發等現象造成的一系列影響所致,科學家們曾在二疊紀末期的巖石樣本中發現,該時期部分區域的氣候產生了明顯變化,使得地球兩極出現了巨大的大陸冰川,從而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大多數生物因為無法適應氣候變化
  • 如果人類不是恆溫動物,可能就不是地球的主人,變溫動物繼續稱霸
    動物學家根據是否能夠將體內的體溫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將動物分為恆溫動物和變溫動物。常見的恆溫動物有哺乳動物,而常見的變溫動物有兩棲動物、魚類等等,由於它們在寒冷的環境中體溫也比較低,因此也被稱為「冷血動物」。
  • 如果給你一次機會你想成為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
    在這大的生態圈中,世界上的動物多種多樣。有像蜥蜴一可以調節自身體溫的動物;也有像人一樣恆溫動物。恆溫動物有體內有一定溫度體溫,不會隨氣溫變化而變化。比如人的體內溫度超過37.3就會有發燒一樣。恆溫動物因為要維持體溫恆定,產熱量等於散熱量,當溫度低時,體內散失到環境的能量加大,產熱也應增大,這時物質代謝加快,耗氧量升高;反之,耗氧量降低。變溫動物就是我們俗稱的冷血動物是除了哺乳類和鳥類的動物,地球上的動物大部分都是變溫動物。變溫動物因為動物的體內沒有自身調節體溫的機制,僅能靠自身行為來調節體熱的散發或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來提高自身的體溫。
  • 活了5億年,逃過5次生物大滅絕,卻逃不過人類抽血和吃貨的夾擊
    在這其中,地球上因為內部和外部的環境變化,一共經歷過5次生物大滅絕,而鱟以它堅強的意志力、無與倫比的適應能力,全部逃往了過來,並且還未發生大的變化,始終保持原樣,不能不說是地球生物中一個了不得的奇蹟。希望隨著鱟逐漸變成珍惜保護物種,在鱟數量急劇減少後,希望他們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研發鱟試劑的替代品。生活在遠古時期的鱟5次生物大滅絕:1、第一次大滅絕發生在距今4.4億年左右的奧陶紀晚期,地球上85%的物種被滅絕,最早的時候,科學界猜測,可能是受氣候的影響,全球變冷導致的這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