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食品藥品生產作坊大摸底 發現用鴨油生產米粉等四大問題

2021-01-16 南海網

  丁村一處雞爪雞頭加工作坊內查獲檸檬黃、日落黃等用來上色的添加劑,有的添加劑無簡體中文標識。(南海網記者姜飛攝)

  海口一處鹽焗雞生產作坊環境惡劣。(南海網記者姜飛攝)

  南海網8月4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姜飛)作為全省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摸底工作試點區,海口市秀英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8月4日在長流鎮政府,舉行了無證無照生產加廠和作坊普查動員培訓會議,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馮鳴專程到現場指導工作。此舉標誌著海南省對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摸底工作正式啟動,有望破解對全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長期以來的監管難題。

  過去:海南農貿市場、超市銷售現制現售肉類熟食問題不少

  今年7月14日,海南食藥監督局通過《海南日報》發布了關于禁售不合格肉類熟食公告,公告指出,2014年5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報了2013年食品抽樣檢測結果,海南省農貿市場、超市銷售的現制現售肉類熟食大腸菌群等指標不合格率過高。經實地分析,既有海南氣候高溫高溼的原因,也有肉類熟食經營者操作不衛生、不按規定溫度、時限存放肉類熟食的原因。針對上述問題,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擬定了肉類熟食加工行業的「必做清單」和「禁做清單」,要求全行業按照兩個清單進行整改。

  其中,海南省現制現售肉類熟食加工銷售「必做清單」和「禁做清單」中明確:從業人員必須持有有效的健康證;從業人員加工肉類熟食時必須穿工作服、戴帽、戴口罩,衣著乾淨,加工前清洗、消毒雙手;必須在加工和銷售肉類熟食的場所使用防鼠、防蠅、防蟲設施;必須在加工肉類熟食的場所使用紫外光燈等消毒設施;必須保持加工銷售場所清潔;必須每天加工銷售完後,清洗、消毒接觸肉類熟食的工具、容器;必須分區加工、分櫃銷售肉類熟食和生肉、生魚;必須使用衛生手套或已消毒工具拿取肉類熟食;必須在簡易包裝上或銷售櫃檯顯著位置標註散裝肉類熟食的保質期限和保存條件。

  禁做事項第二款明確禁止使用胭脂紅、檸檬黃等色素加工肉類熟食;禁止在加工銷售場所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個人生活物品等雜物;禁止銷售加工後超過24小時的肉類熟食等。

  現狀:海南目前尚無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地方性監管法規

  連日來,南海網記者對海口市場走訪調查發現,海口市場上現制現售肉類熟食加工環節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如:從業人員沒有有效的健康證,加工肉類熟食時不僅沒有按照要求穿工作服、戴帽、戴口罩,甚至是光著身子作業;有的加工和銷售肉類熟食的場所根本沒有使用防鼠、防蠅、防蟲「三防」設施。同時,記者還在調查中發現,有的生產作坊違反通告中的禁做事項,使用檸檬黃等色素加工肉類熟食,加工場所存放個人生活物品等雜物現象突出。

  據了解,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法》第29條規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活動,應當符合本法規定的與其生產經營規模、條件相適應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證所生產經營的食品衛生、無毒、無害,有關部門應當對其加強監督管理,具體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依照本法制定。

  調查中記者注意到,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往往是食品安全事故的多發地,食品安全的監管相對薄弱,監管部門既不能要求所有經營者全部獲得行政許可,更不能放任不管。截止目前,海南尚沒有制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相應的地方法規,這為職能部門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的監管帶來一定的困擾。 「很多傳統工藝生產食品的作坊,由於受生產環境等客觀原因影響,不可能一下子全部獲得生產許可證,而對於這些作坊的管理,又不能實施『一刀切』的方式粗暴監管。那麼,在沒有地方性法規作依據的情況下,對於基層監督者來說有的時候確實很棘手。」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基層工作人員向記者坦露心跡。

  將來:完善監管手段 有望破解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監管難題

  7月30日,根據海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海口市秀英區政府的工作部署,海口市秀英食藥監所聯合秀英街道辦在區政府召開了秀英街道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普查動員培訓會,並邀請本街道辦各社區、村民小組幹部、網格員、治安員、食品安全信息員等共150多人參加了會議。

  8月4日上午,海口市秀英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長流鎮政府,舉行了無證無照生產加廠和作坊普查動員培訓會議,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馮鳴專程到場作了指導。

  據了解,此次普查動員培訓主要為了摸清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家底,便於區食品藥品監管局有針對性的開展監管,及時消除食品藥品生產中的安全隱患。

  此次普查的對象為無《食品生產許可證》《藥品生產許可證》《保健食品生產企業許可證》《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生產食品、藥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和化妝品等生產廠和作坊。據了解,這是海南省第一次對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摸底,海口市秀英區作為此次工作的試點,具有重大意義。也標誌著全省對食品藥品生產加工廠和作坊摸底工作正式啟動,有望破解對全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長期以來的監管難題。

  附案例:

  監管案例一:無證加工鹽焗雞 小作坊環境惡劣被取締

  丁村一處雞爪雞頭加工作坊環境差,工人赤膊上陣幹工。(南海網記者姜飛攝)

  海口一處鹽焗雞生產作坊環境惡劣。 (南海網記者姜飛攝)

  7月22日中午,海口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興食藥監所根據群眾舉報,對位於瓊山區濱江街道那梅新村內一家無證加工鹽焗雞的小作坊進行檢查時發現,加工場所不僅無任何證照,且衛生環境相當惡劣,加工場所沒有三防設施,食品加工現場旁邊還有兩三個豬圈,不時散發出陣陣酸臭味。

  當天,記者跟隨執法人員來到現場看到,用於生產加工鹽焗雞的出租屋後院汙濁不堪,院內堆滿了各色滿布汙濁的塑料桶,緊挨著大桶還養著十幾頭黑豬,吃飽了泔水躺在豬圈內打鼾。煮雞肉的鍋爐邊上竟然還放著被捕捉的老鼠關在鐵籠裡,現場上百隻加工好的鹽焗雞隨意塞在幾口鍋內,直接放到地上,一旁還有幾隻覓食的母雞。

  執法人員檢查中發現,現場不僅環境汙濁不堪,在廁所的一側和一個房間內,存放了二十多箱冷凍雞,這些雞肉已經處於解凍狀態,對於這批冷凍雞得來源,鹽焗雞生產作坊的老闆稱來自某冷凍庫,至於是誰提供的卻說不清楚。

  另外,記者還在現場發現作坊老闆製作鹽焗雞使用的所有材料中,沒有一種純草本香料,幾乎全部使用各種添加劑煮出鹽焗雞的香味,為了使鹽焗雞表面好看,疑在湯中使用了「檸檬黃」著色。由於這個鹽焗雞作坊加工環境惡劣,且沒有任何整改的餘地和可能,嚴重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相關規定,存在嚴重食品安全隱患,國興食藥監所依法將該作坊取締。

  監管案例二:熟食加工點添加劑無中文標識 疑使用檸檬黃

  海口一處鹽焗雞加工現場發現「檸檬黃」。(南海網記者姜飛)

  7月28日上午,南海網記者與海口市龍華區食藥監局執法人員一起,來到暗藏於龍華區丁村內一處生產鴨脖、鴨腳等小吃的作坊檢查時看到,該生產點無證無照,當執法人員找到了這個作坊時,兩名光著上身的男子正在門口收拾著鴨頭,已經煮好的鴨腳、鴨脖堆放在盆內。現場一名男子稱他們做了一兩年了,自己也吃,並信誓旦旦地保證使用香料都是中藥熬製。

  龍華區食藥監局執法大隊的工作人員在現場檢查發現,現場存放了十幾瓶食品添加劑,從透骨香、千裡香等,至少有10多種,根本不像工作人員所說的使用的香料都是草本香料。查檢中,執法人員還在現場發現了「檸檬黃」「日落黃」兩種食品添加劑,且有的產品包裝上根本沒有中文標識,更沒有用量及生產場地。記者注意到,其中一瓶的瓶身標有「此食品色素符合香港法律」。老闆介紹說,使用食品添加劑,有一定的份量要求,用勺子估算用量的大小........針對現場情況,執法人員表示,將對場內的熟食進行了抽樣檢測,檢測結果出來前,作坊必須停止生產。

  監管案例三:滷菜加工點將食品放廁所門口疑使用山梨酸鉀

  海口一處滷菜(肉)加工作坊內發現過期山梨酸鉀。(南海網記者姜飛攝)

  滷菜(肉)加工作坊加工現場與廁所(布簾遮擋處)緊緊相連。(南海網記者姜飛攝)

  丁村一處雞爪雞頭加工作坊內查獲檸檬黃、日落黃等用來上色的添加劑,有的添加劑無簡體中文標識。(南海網記者姜飛攝)

  7月30日上午,南海網記者隨同海口市美蘭區大英食藥監所執法人員,對於位於海口明珠廣場後面椰林路上一出租屋進行檢查時看到,這是一個加工滷鴨頭、滷花菜、滷肉腸的小作坊。整個作坊面積約20平方米左右,加工現場內側是老闆夫妻二人的住處,加工現場靠近門口處則是一個沒有門的簡易廁所。

  據老闆汪某介紹,他們是湖北隨州人,為了圖便宜租個這個地方加工一些滷菜到附近市場銷售,使用的材料都是合格的產品,沒有任何違禁添加物。但執法人員檢查發現,與生產現場相連的老闆臥室裡,有一箱沒有用完、且已經過了保質期的添加劑「山梨酸鉀」(俗稱防腐劑),汪某辯稱這些東西雖然買了,但從來沒有使用過。儘管老闆汪某堅稱加工的食品乾淨衛生,但其將加工好的食品直接用容器裝好放在地面上,且與廁所緊緊連在一起,根本達不到食品生產的加工的條件,且通過整改無法達到食品生產加工條件。執法人員限令老闆停止生產,儘快尋找環境達到食品生產條件的場所經營。

  監管案例四:米粉店用鴨油生產米粉臨高查扣135公斤鴨油

  8月4日,南海網記者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悉,近日,臨高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臨高食藥監局」)新盈食藥監所執法人員在檢查一米粉加工店時,意外發現該店利用廢棄鴨油用作米粉加工,經過調查,確定加工點所用廢棄鴨油,是從波蓮鎮農貿市場內一處烤鴨加工點購進。根據這一線索,7月30日,臨高食藥監局稽查大隊工作人員聯合波蓮食藥監所執法人員,對波蓮鎮農貿市場該烤鴨加工點進行了突擊檢查,檢查現場發現加工點正在收集烤鴨所得的廢棄鴨油,加工點環境髒亂,地上擺放著大量的桶裝廢棄鴨油,執法人員現場依法予以查扣了135公斤。據了解,加工點烤鴨所得的廢棄鴨油還外銷給其他食品生產經營店。目前,臨高食藥監局正在對銷售途徑展開進一步調查。

責任編輯:甘晨卉

相關焦點

  • 非法食品生產作坊:角落結著蜘蛛網,放添加劑全憑手感
    只見一處豆製品加工作坊前擺放著14桶正在泡水的黃豆,桶邊還有一容器盛放著不明添加劑。整個作坊的環境極不衛生,牆壁上蒙著厚厚的灰塵,幾乎看不出白色,角落結著蜘蛛網。幾個簡易的架子上擺著木板,就是做豆腐的案臺了。作坊現場的環境完全不具備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作坊的一角則放著製作豆製品的黃豆,但記者在該料的外包裝上沒有看到任何顯示其來源的標籤標識。
  • 海南重拳打擊危害食品藥品犯罪行為 公布典型案例
    其中,2015年至今,全省共偵辦危害食品藥品安全案件40起,抓獲違法犯罪人員29人,刑拘23人。  其中,海口市公安局偵辦的「溫海瀚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鄔長友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案」在省內影響廣泛,澄邁縣公安局偵辦的「陳世營、劉土福等人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案」實現了海南近年來查辦凍肉案件零的突破。
  • 告別「地下」 貴州食品小作坊可以領合法「身份證」
    有了《登記證》小作坊可以大發展  「每天製作成百斤的餃子、湯圓等食品,之前由於只有備案登記沒有合法證件,一直不敢發展,現在可以名正言順地全力發展了,這對企業來說是裡程碑式的意義。」貴州沐穀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開心的說。
  • 小作坊不能生產加工哪些食品? 今後重慶將制定目錄明細
    記者 劉嵩 攝  華龍網11月27日17時訊(首席記者 徐焱)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但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是老百姓普遍關注的問題。  明年5月起 食品小作坊不能生產嬰幼兒配方食品  市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審議通過的《重慶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將於明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約束對象為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那麼什麼樣的規模屬於小作坊,什麼樣的又屬於攤販呢?
  • 達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一批典型案例
    利劍高懸 重拳治標──達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布一批典型案例  為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開展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三年集中攻堅行動。  現場檢查發現T.B防曬乳液、TenBe美容乳液、DDS面膜、SK-II等三十六個品規共計12836盒(桶、只、支、包、瓶)化妝品、「第2類醫藥品」的藥品共884盒(支)和由「帝王製藥株式會社CO」生產的食品45瓶。這些化妝品、食品和藥品均無中文標識及說明書,張博也不能出示進口產品合格證明。
  • 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於發布全省重點抽檢食品生產企業名單...
    為進一步落實《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關於做好食品安全抽檢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食藥監食監三〔2015〕64號)和總局2016年度食品安全抽檢監測方案明確的「抽檢對象為本省(區、市)所有獲得生產許可證的食品企業(總局公布的重點抽檢企業除外),加強對市場佔有率高的企業的抽檢,各省級局確定的重點企業不少於本省獲證企業的
  • 涉全省21家生產企業,這些食品不能買
    平時愛買零食的朋友們注意啦,近日,廣東省市監局公布了16批次不合格食品,其中有部分批次是網售食品。這些不合格食品的處理結果來了,看看有沒有你買過的!據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13日發布的關於不合格食品風險控制情況的通告,公布了此前抽檢中發現的,涉及全省21家生產經營企業的16批次不合格食品風險控制的最新進展。目前對不合格食品已實施召回或銷毀。
  • 延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一類醫療器械生產備案變更公示
    延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第一類醫療器械生產備案變更公示 (2018年02號) 發布時間:2018-04-
  • 生產紙尿褲的作坊蒼蠅亂飛,卻無人監管?
    作為中國新生代佔比最大的00後嬰兒,應該是最受國家和家庭保護的,但是現在的情況好像並非如此,假貨滿天飛,甚至有商家為了掙錢,不惜丟掉自己的良心,之前的三鹿事件,再到山東假疫苗事件,每一樁每一件都對孩子的生命有著威脅,而國家似乎對於對於食品安全監管沒有很重視,尤其是在嬰幼兒、青少年的方面。
  • 食品藥品監管局關於螺旋藻保健食品問題的回應
    近期,螺旋藻保健食品有關問題受到媒體和公眾的關注,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就有關問題回應如下:    一、針對螺旋藻保健食品有關問題,近期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開展的主要工作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對保健食品監管工作高度重視,一段時間以來,針對保健食品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組織開展保健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
  • 米粉含蟲?可樂殺精? 網絡食品安全謠言大盤點
    以下筆者就將對近年來流傳在網上的食品安全謠言逐一進行盤點,揭開謠言背後的真相。    1.米粉內含「細菌蟲」    謠言:廣州海珠廣場李寧店專賣店某營業員十幾天前去世。該女孩身體不適去醫院就醫,從X光片中發現,她的五臟六腑和皮膚下已全是細菌蟲,肝臟快被侵蝕完了。經查,致病原困是女孩常年食用米粉。
  • 襄陽市食藥監局:沃江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營不合格食品被查處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襄陽市食藥監局11月17日發布「關於湖北襄陽沃江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營不合格食品核查處置情況的公告」,公告稱,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告函中,涉及湖北襄陽沃江源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經營的不合格食品手工山藥片(孜然味)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襄陽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收到不合格檢驗報告後立即移交給屬地局。
  • 益海嘉裡推出元寶牌米粉 首場品鑑會在惠州舉行
    米粉,又叫米線,是中國南方地區非常流行的美食,米粉是以大米為原料,經浸泡、粉碎、擠絲、糊化、乾燥等一系列工序製成的細條狀米製品,在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西等區域是廣大美食愛好者的一道經典小吃。但是傳統的家庭小作坊式的生產環境,已經不能符合食品安全要求,前期在東莞等地被查處報導的「臭腳米線」事件不僅讓美食愛好者們無法直視,更是從側面反映了米粉製造業衛生安全令人擔憂。
  • 江西省食藥監局發布對19家食品生產企業飛行檢查警示函
    針對此次飛行檢查發現的問題,你公司未提出異議。你公司要積極配合轄區監管人員的調查處置,對查出的問題進行徹底整改。我局責成南昌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於2018年2月12日前將你公司整改情況和核查處置情況報告我局,並適時向社會公開。
  • 《食品生產許可分類目錄》新版公布 食品生產許可證的類別填寫有變動
    、麵條用小麥粉、餃子用小麥粉、饅頭用小麥粉、發酵餅乾用小麥粉、酥性餅乾用小麥粉、蛋糕用小麥粉、糕點用小麥粉、自發小麥粉、專用全麥粉、小麥胚(胚片、胚粉)、其他
  • 陝西破獲食品藥品案件1214起 10件典型觸目驚心
    所謂「吹哨人」制度,就是神秘的內部人士的爆料制度,作為知情人能夠儘早發現問題,吹響哨聲,大幅度降低監管成本。我省食品藥監部門鼓勵全省百姓共同監督,就餐中一旦發現非法添加的行為,可撥打12331進行舉報,也可向當地食品藥監或公安部門進行舉報。
  • 湖北省食藥監局食品生產企業飛行檢查警示函(2018年第26號)
    襄陽三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   2018年6月8日,湖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飛行檢查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食品召回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以及《食品生產許可審查通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範
  • 合肥抽檢:1批次飛翔阿香肉米粉樣品不合格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2018年3月1日,合肥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發布《關於公布2018年第7期(市抽)不合格安全監督抽檢信息的通告》。本次抽檢調味品1批次,樣品不合格。本次抽檢的調味品為肉米粉。抽檢依據是GB 2762-2017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汙染物限量》、GB 2760-2014《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整頓辦函[2011]1號《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和易濫用的食品添加劑品 種名單(第五批)》等標準、法律法規及產品明示標準和質量的要求。抽檢項目包括重金屬、農藥殘留、微生物、添加劑、非法添加等項目。
  • ...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藥品經營許可及醫療器械許可信息公開_蕪湖市...
    、食品添加劑生產許可決定書 (蕪市監食生)許字〔2020〕第100號 食品生產許可證 SC11434020805034 食品生產許可證變更 編號:SC11434020805034 住所: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峨橋鎮茶市二路135號 生產地址:安徽省蕪湖市三山區峨橋鎮國際茶城丁1(11-18)
  • 桂林市抽檢食品71批次樣品 不合格3批次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2019年9月4日,原桂林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發布《桂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關於公布2019年執行自治區級食品安全食品生產環節監督抽檢情況的公告(2019年第2期)》。公告稱,近期,桂林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區級抽檢方便食品、肉製品、糧食加工品、豆製品、酒類、蔬菜製品等11類食品71批次樣品,抽樣檢驗項目合格樣品68批次,不合格3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