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真正的猿類的化石記錄來自肯亞、納米比亞、烏幹達和衣索比亞。中新世時期猿的種類比現在豐富,它們生活在森林裡,以水果為主食,生存環境被大片森林植被所覆蓋。雖然現存的猿只有四個種類,但中新世時期猿的種類多達幾十種。
早期猿類身型與猴相近,但是顱骨和牙齒結構接近猿。大部分早期猿類是四足動物。它們的眼睛較小,所以基本在白天活動。現代猿類的祖先出現在中新世中期。一些猿類向北遷移到歐洲和亞洲生活。到中新世晚期,人類祖先從大猩猩和黑猩猩的支系中分離出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自己的&34;,已經滅亡的一些猿類。
原康修爾猿是中新世早期最發達的古猿種群。1947年,人類學家路易斯・李基和他的妻子瑪麗・李基帶領一支探險隊來到了肯亞的維多利亞湖區,結果瑪麗・李基發掘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原康修爾猿標本。原康修爾猿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對研究古猿甚至人類進化意義重大。路易斯・李基如此評價原康修爾猿,&34;雖然隨後發現了許多其他中新世古猿,這一中肯的評價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已知的原康修爾猿有3個種類,體重從10.9—86.7千克不等。原康修爾猿背部修長,四肢纖細,體型似猴而非現代猿類。但是,原康修爾猿沒有尾巴,骨和牙齒更接近猿類,有古猿的牙齒構造。它很可能生活在樹上,擅長在樹枝間跳躍。原康修爾猿曾一度被認為是猿類和舊大陸猴最後的共同祖先,但現在另一種中新世古猿,英羅託類人猿被授予了這一稱號。與原康修爾猿相比,莫羅託類人猿更好地結合了猴和猿的特徵。準確地說,莫羅託類人猿的牙齒構造更接近猴而非猿,其後骨骼的後腦勻部分更短,更堅硬,有肩腳帶以適應猿類的手臂擺動,而非臂力擺蕩。
原康修爾猿
非洲猿平均體重為50千克左右,是體型較大的古猿。有頭骨、頜以及骨架殘骸。非洲猿的鼻子長且窄,眼晴較小,犬齒堅固,呈獠牙狀。上排突出的門齒寬且扁,似乎與大犬齒一起採擷和嚼碎堅硬的種子和堅果。科學家認為非洲猿接近現代古猿的祖先。
西瓦古猿是中新世古猿的一個分支,在中新世中期,連接非洲和歐亞大陸的大陸橋重建之後,這個分支開始擴張。西瓦古猿首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被發現,隨後在更多不同的地區發現了西瓦古猿,如土耳其、肯亞和中國。西瓦古猿的面部和牙齒特徵與現在的猩猩相似,它們很有可能是現代亞洲大型猿類的祖先。西瓦古猿的體型並不像猩猩,它善於抓握的腳更接近黑猩猩。西瓦古猿身長約1.5,牙釉質較厚,表明它們以堅果和種子等堅硬的食物為食。
森林古猿是歐洲古猿的一個分支,可能是現代長臂猿和大型猿類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體型小,會爬樹,有典型的古猿的齒,以水果為食。森林古猿身長約60釐米,身型更接近大猩猩面非猴。它們既是爬樹高手,在地面上行走也是遊刃有餘。這一適應在中新世後期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當時地球上草地和開闊的陸地更為常見。
目前,皮爾勞爾猿是大型猿類和人類最後的共同祖先的可能性最大。皮爾勞爾猿存在的時期正好是猿類從其他古猿分離出來的時候。保存最為完好的皮爾勞爾猿標本是一個重約34千克的成年雄性古猿,保留了部分頭骨、手腳、脊椎和其他殘骸。皮爾勞爾猿胸腔扁平,下脊柱僵硬,手腕和肩胛帶靈活,所以很適合爬樹,同時也適合在地面上靠指背行走。
這些人類的&34;曾經是中新世中期的霸主,但是它們最終因為無法適應環境而滅絕。有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人類的出現也促使一部分猿類滅絕,比如巨猿,早期人類出現以後可能會獵殺巨猿。而後,人類&34;了原始猿類,開創了全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