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詩文鮮活靈動,從古至今,莫不如此。
詩仙李白,詩風飄逸,「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誇張、比喻、反覆等修辭手法信手拈來,具有強大的視覺和心靈衝擊力,雖跨越千年,但魅力不減。
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詩風凝重,「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借代、誇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比比皆是,他那飽經滄桑的面容和憂國憂民的情懷,至今還令世人感動。
詩聖杜甫
宋詞有豪邁和婉約兩派,但修辭手法的運用隨處可見。蘇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辛棄疾「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李煜「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誇張、比喻、反覆、對偶這些修辭手法舉不勝舉,修辭手法的運用,除了凸顯主題,還使音韻或鏗鏘或和諧,穿越時空,依舊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李清照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狀醉翁亭之貌「有亭翼然臨於泉上」,寫滁州百姓遊山「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述亭名由來「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比喻、借代、設問等修辭手法,給文章增色不少,這也是此文成為千古名篇的一個重要原因。
歐陽修
魯迅多用反語,「於是點上一根煙,再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絕的文字」,他也善用比擬,「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借代更是信手拈來「於是圓規也忿然」,擬人也常見「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魯迅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和他對修辭手的嫻熟運用密不可分。
魯迅
今人的文章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更是舉不勝舉,如果不用修辭,就如清水煮菜,不是大眾所能欣賞和品味的。
學生作文,要藉助修辭為文章增色,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