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和鴨是非常普通的家禽,雖然普及率遠遜於雞,但我估計沒人不認得。
圖① 後方白色者為中國鵝,前方為歐洲鵝
眾所周知,鵝的遠祖是鴻雁/Anser cygnoides,大概在6000多年前被華夏先民馴化,封印了不羈放縱愛自由的靈魂,從此安分守己,成為家禽之一員。無獨有偶,鴻雁的姐妹種灰雁/A. anser也被地球上的另一群人豢養,最終成為了歐洲鵝,也叫朗德鵝或灰雁鵝。二者的形態差異明顯:中國鵝的脖子更長,符合「曲項向天歌」的意象,歐洲鵝的脖子略短粗;中國鵝的頭上有隆起的肉瘤,歐洲鵝無之。
圖② 帶紅色標記的是中國鵝和歐洲鵝的混血兒
中國鵝和歐洲鵝都是鵝,均屬於雁形目鴨科雁亞科雁屬,親緣關係很近,可謂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如果把二者混養,雌雄都有的話,就有可能出現跨物種的愛情,乃至於出現愛情的結晶。那麼,它們有沒有所謂的「生殖隔離」呢?答案很明確,沒有。中國鵝和歐洲鵝的混血兒外貌兼具父本母本之特徵,繁殖能力完全正常。如果按照基於生殖隔離的物種劃分理論,它倆簡直就應該是同種。
圖③ 普通的家鴨,高郵麻鴨
圖④ 番鴨
鴨子的情況比鵝略微複雜一點。一般的家鴨由綠頭鴨/Anas platyrhynchos的後代,也混有斑嘴鴨/A. zonorhyncha的血統;此外還有「舶來品」番鴨,是美洲的疣鼻棲鴨/Cairina moschata的馴化種。這倆傢伙和中國鵝歐洲鵝不一樣,分屬於鴨科的不同亞科,親緣關係比較遠,存在生殖隔離,可以雜交下崽兒,但後代無繁殖能力,故民間稱之為「騾鴨」,也有叫半番鴨的。沒有了婚戀生育的牽絆,騾鴨可以心無旁騖、一門心思長肉,出肉率高一些。
圖⑤ 鵝:你說啥?和鴨子?哦不!
囉嗦了一大堆,知識點快鋪墊的差不多了,下面才是談論的重點:(中國)鵝和普通的家鴨能不能雜交產生後代?在廣大農村中,鵝鴨混養的情況常見,但從來沒聽說它們之間擦出過什麼愛情火花。相傳湖南等地飼養一種叫做「暾(音,tun)」的家禽,據說是鵝鴨的雜交種,其實這是嚴重的誤會,「暾(tun)」即是番鴨,番鴨又名陽新屯鴨、騰鴨,「暾」、「屯」和「騰」諧音,實為一物也。
圖⑥
但話不能說的太死,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關於鵝和鴨雜交的問題,我還真找到了一篇論文,題為《鵝和鴨雜交試驗研究(初報)》,內容很簡單,就是記載了對鵝和鴨進行雜交試驗的過程和成果。先把結論亮出來:鵝和鴨可以產生雜交後代,子一代可育。居然是可育的!真令人驚訝,難道鵝鴨的親緣關係比鴨和番鴨還要近嗎?但該論文並無造假的必要,而且看起來證據充分。
想讓鵝鴨共效於飛之樂,並不太容易,畢竟在彼此眼中屬於異類。這事兒容易理解,想想我們人類和黑猩猩就全懂了......按照論文中的描述,須得將1隻雄鵝1隻雌鵝和1隻雌鴨從小養在一起,培養青梅竹馬的默契,消除敵對和陌生感。待3隻扁毛畜生性成熟以後,讓雌鴨觀摩雄鵝和雌鵝的啪啪過程,雌鴨按捺不住主動勾引雄鵝,然後好事可成(求雌鵝的心理陰影面積)。
圖⑦
關於鵝鴨雜交後代的生育能力,論文中也給出了初步結論:雜交1代鵝鴨,雌雄均有生育能力,能產生2代乃至2代以上橫交後代(「橫交」指雜交後代之間的交配);2代橫交鵝鴨雄性和雌性母鴨回交後1代鵝鴨鴨,產蛋連產性增強的趨勢;2代橫交鵝鴨與母鵝反交,能獲得受精卵,但死於胚胎發育後期。
關於鵝鴨雜交,極少有見諸報導的,相關論文也很罕見,我就找到這一篇。據說華南農業大學現在就有兩隻「鵝鴨獸」健在,看來該論文還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研究這些有什麼用?可能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不見得能轉化為生產力,但有助於我們理解生命的奧秘。
圖⑧ 鵝和番鴨
附記:多年前我曾在某村水塘看見一隻鵝踩在番鴨背上,番鴨掙脫不得,只能任其蹂躪。當時我口佔一絕:鵝鴨共一池,鴨在鵝下泣。本非同根生,相JIAN何太急。想來只是鵝的惡作劇,並沒有什麼曖昧的含義。博諸君一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