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中國軍人埋在日本123年,墓碑被刻羞辱性文字,至今無法歸鄉

2020-12-04 論事奇聞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中國向來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一直佔據著亞洲一哥的位置,直到清朝時期,中國近代以來飽受屈辱。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清朝敗於日本,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降低;《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0名中國軍人埋在日本123年,墓碑被刻羞辱性文字,至今無法歸鄉。

甲午戰爭已經過去了123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雖然戰敗了,但是卻也湧現出了很多愛國志士,比如像丁汝昌、鄧世昌等愛國英雄。在戰爭結束之後,日軍虜獲了多名清朝的士兵,而這些士兵的10位也被日軍帶回了日本。到了日本他們受到了日軍慘無人道的對待,每天不僅要從事著高強度的工作,還要忍受日軍的侮辱和打罵,他們最終也被折磨致死。

目前,在日本共發現了10座清軍官兵墓,分別位於日本廣島的比治山和大阪的真田山。1894年9月15日,盛軍總兵衛汝貴率4000人在北洋水師掩護下登陸朝鮮對日作戰,因為北洋水師遭到日軍重創,衛汝貴部失去後援節節敗退,部分官兵被俘,衛汝貴後來也被清廷處決。有關甲午戰清軍俘虜的事鮮為人知,清廷將活著回來的視為「不祥之人」,刻意讓他們被遺忘,至於死難的清軍官兵更是沒人會關心。

據說這裡原來刻著「俘虜」二字,二戰後,日本怕中國人前來弔唁,便下令將這兩個字糟去,但令人心寒的是並沒有親屬甚至國人前來祭拜。據日方記載,這些軍人大都是戰鬥中重傷被俘,作為俘虜必定不會受到好的待遇,水土不服、重傷難愈之下便早早地死在了日本。他們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浴血奮戰,但在史書中已經找不到確切信息和作戰經歷,如今留下的只是破爛的石碑,和無家可歸的英魂。

相關焦點

  • 埋骨他鄉70年 遠徵軍忠魂歸來——仁安羌大捷紀念碑在緬落成
    兩岸軍界和抗日將領後人等相聚緬甸仁安羌 二戰後至今,許多中國遠徵軍人在緬甸的墓地和墓碑被剷平,而英國在仰光建立的公墓氣勢恢弘。他眯著眼手指遠方:「那邊應該有條河,我們從河那邊進攻高地上的日本兵。」  李玉昆的背後,一座7層金色佛塔形紀念碑高高聳立,上書「仁安羌大捷紀念碑」。1月13日是紀念碑的落成之日,李玉昆作為唯一存世的參戰中國士兵受邀參加儀式。
  • 英國公墓中有五座中國軍人墓地,墓碑無名無姓,至今不得歸鄉
    於是,網絡上許多的矛頭都指向了清政府落後的軍事實力,指責他們在戰爭中沒有志氣,面對西方列強甚至曾經的小弟日本人是避戰而逃,絲毫沒有保家衛國的想法。可是,你們知道清軍的不堪,你們只了解過丁汝昌這樣在甲午中日海戰中犧牲的民族英雄,還有許許多多默默付出,卻沒能夠留名清史的那些清軍士兵,又該當如何?
  • 墓碑是怎麼樣刻碑文
    墓碑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記載了躺在墳中的人的身份象徵,而有身份地位的人用的不只是墓碑提示,還有特殊的墓志銘,但是普通百姓的墳墓是沒有墓志銘的,只有墓碑來表現死者的基本身份信息,說白了就是墓碑其實就是一個死人的身份證明,讓人看到墓碑就知道裡面的人大概的信息,其實就是和我們現在活人用的身份證戶口本差不多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他的叔叔也是軍人,曾來羊樓洞找過劉義齋,沒找到,最後帶著遺憾去世了。去世前叔叔告訴劉耀,「你把爺爺奶奶的墳旁邊留一個空位,等你爸爸找到後,你要把他跟我們埋在一起,讓我們團圓。」這封信重燃了餘發海的希望,「還是有意義的」。他決定繼續做下去。
  • 又一個把名字刻在「獵人學校」榮譽牆上的中國軍人
    原標題:又一個把名字刻在「獵人學校」榮譽牆上的中國軍人   前15天的訓練中,每名學員必須完成累計超過90小時的衝澆涼水、10小時的燻瓦斯、60小時的山地跑步等訓練,中間還要穿插推卡車、虐俘、抗飢餓等高強度訓練課目。學員們15天的睡眠時間總共不超過10小時。
  • 墓碑文化元素剖析,墓碑如何做的美觀?
    因為墓碑的刻字文化就是雕刻中的刻寫文化,所以墓碑也是石雕作品的一個分類。這種石雕作品雖然生的時候用不到,但是死後卻是伴隨人們長眠的,漫漫人生不過百餘年,死後的歲月卻是漫長而久遠的,所以墓碑文化,有些人看得比自己生前所住的房屋還要重要,比如古代很多帝王所建造的陵墓,可見一斑。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他的叔叔也是軍人,曾來羊樓洞找過劉義齋,沒找到,最後帶著遺憾去世了。去世前叔叔告訴劉耀,「你把爺爺奶奶的墳旁邊留一個空位,等你爸爸找到後,你要把他跟我們埋在一起,讓我們團圓。」這封信重燃了餘發海的希望,「還是有意義的」。他決定繼續做下去。
  • 居民樓裡藏著烈士墓碑,父子守護84年
    1937年12月,在南方最陰冷的冬天,他來到了浙江省常山縣。和他一起到來的,還有上千個傷兵。他們全都是從淞滬會戰的前線上抬下來的。這場歷時3個月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投入近百萬兵力,中國軍隊傷亡慘重,到1937年12月南京淪陷之前,中國軍隊傷亡已超過了三十萬。
  • 揭秘志願軍在韓墓地:墓碑多數寫著「無名者」
    一個韓國鮮有人知的地方,卻是當地唯一一處安葬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忠骨的墓地。  上月末,韓國總統樸槿惠訪華的一個提議在韓戰停戰60周年之際送還韓國軍方管理的360具中國軍人遺骸,讓它成了「好奇之地」。如今媒體聞訊紛紛前往走訪,翻開那段歷史。  「那裡是全世界唯一一處為當時作戰對方犧牲者建造的墓地。白色木樁式的墓碑上大多數寫著『無名者』。」
  • 墓碑上刻的「故顯考妣」什麼意思?正確使用,別讓敬意變成笑話
    「顯」和「先」運用在墓碑上都是元代以後,之前用的都是「皇」字,是元成宗覺得它是對皇家的專稱,不允許百姓再用,於是就改了這倆字。最後是「考、妣」,這兩個都是一種尊稱,分別代表的是父親和母親,出自《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辭典,從西漢一直沿用至今。一般家裡的父親去世,兒女會在他的墓碑中央刻著先考某某某,佔據中央位置,很是醒目,母親也是先妣加上她的名字,以示尊敬。
  • 文字遊戲神作,20年超級冷飯重置也香:《逆轉裁判123 成步堂》
    《逆轉裁判》系列是一款以法庭辯護為主題的ACG遊戲,遊戲中玩家扮演辯護律師,進行搜證和推理,在法庭上與證人對峙,與罪犯周旋,以幫助被告獲得無罪找出真兇,最後判決為勝利目的,值得一提的是上了證人席的反而往往都有罪,而逆轉一詞也完美詮釋了遊戲的含義系列向來以劇情見長,充滿著各種反轉情節的推理遊戲,其遊戲系統對於文字
  • 4個跪在中國的日本兵,日本多次要求拆除,中國:滿足3個條件再說
    日本針對中國的這一行為,曾多次強烈要求拆除,但中國表示:我們只是以彼之道還彼之身。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2003年有中國留學生說在日本大阪的烈士陵園中看到了6座中國士兵的墓碑,並且墓碑上刻了羞辱中國的兩個大字:降卒。
  • 從寵物到家人:墓碑揭示貓狗地位變化
    2014年,在調查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一座19世紀中葉房屋的出土遺骸時,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動物考古學家Eric Tourigny發現主人在後院埋葬了一隻大狗,這讓他產生了分析寵物墓碑的想法,希望揭示貓狗在人類家庭中不斷變化的地位狀況。Tourigny求助於英國4個最大的寵物墓地,其中包括英國最古老的海德公園,它可以追溯到1881年。
  • 郭沫若想葬在八寶山,此人說4個字斷其念頭,至今墓碑都沒有
    1978年6月12日,文化界、考古界的巨人郭沫若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時年86歲,當天新華社發表長篇社論,文中對郭沫若同志的一生作出了積極的評價。 後來乾脆就和妻子說,我要向周總理學習,死後把我的骨灰撒在我最愛的地方,最終郭沫若的骨灰撒在了昔陽縣大寨村的一片農田裡,至今連一塊墓碑都沒有
  • 曾是中國的附屬國,鬧獨立38年,至今被日本強佔!
    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曾多次在收復領土和失去領土中掙扎,我們曾與匈奴等遊牧民族對抗,也曾帶甲百萬御江山於宇內,提師北上,直教烏孫胡馬不敢稱王。當然,也有過被欺壓的時候,我們囁嚅著,忍氣吞聲著。每個國家都渴望獨立,也為之在努力。
  • 無使忠骨羈他鄉:7年來716名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魂兮歸來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70年前,近20萬志願軍英烈在戰火中埋骨他鄉,70年後,9月27日上午,韓國向中國移交117位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及相關遺物,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家」了。據央視新聞27日報導,北京時間27日上午9時,中韓雙方在仁川國際機場舉行烈士遺骸交接儀式,中國空軍專機將接運此次交接的烈士遺骸返回中國。
  • 河南一祖墳被盜9次,後人無奈在墓碑刻下12字,盜墓賊從此消失
    引言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時光洪流之下,無數的寶物都得以保存下來,讓後世還能領略到千年前古人的風光。而這些文物大多數都是從古墓中出土的,正是由於這些珍貴文物的存在,也導致了盜墓活動的興起。
  • 他畫了一輩子的獅子,最終在墓碑上也刻了一隻低吼的雄獅
    墓碑上的雄獅最後值得一提的是,1926年Wilhelm去世的時候,墓碑上刻了一隻低吼的雄獅。
  • 狗主在小區綠化內埋狗屍,立墓碑還給搭靈堂,業主:瘮得慌!
    10月24號,雲南昆明,一名業主將離世的狗葬在了小區綠化帶內,還立墓碑擺貢品。據小區住戶們反映,有業主將寵物狗的屍體埋到了公共綠化帶內,甚至還搭建了一個簡易的靈堂。這一做法引起了很大部分住戶的不滿。一名住戶表示,主人痛失愛犬,悲痛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將狗屍體埋在小區綠化內,還立墓碑設靈堂的做法,他們認為不妥「晚上老人和小孩出來散步,路過時候看見了讓人瘮得慌。」
  • 濟南發現距今1500年安道一題名摩崖刻經(圖)
    ,上面寫著「清河元年造」幾個字,清晰地向人們展示了該摩崖刻經的刻制年代為距今已1500年左右的「清河元年」。據有關專家講,這是在山東境內泰安、鄒縣、汶上等8處北齊刻經中發現的紀年最早、北齊名僧安道一題名最多的摩崖刻經,為同類摩崖石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洪範池鎮摩崖石刻已發現5處  記者採訪了解到,平陰縣洪範池鎮近日對黑風口二股山的摩崖石刻進行保護性清理,在清理中發現其邊緣處有「清河元年造」幾個字跡,於是進行妥善保護,並報告了文物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