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將迎來2019年第一個節氣,小寒。
小寒時,太陽運行到黃經285°。小寒之後,我國氣候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俗話說,冷氣積久而寒。此時,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
在我國大部地區,從「小寒」到「大寒」節氣這一時段,氣溫是最低的。前段時間的寒冷,現在都成了小菜。
小寒節氣後有這樣的古代民間諺語,「三九、四九冰上走」、「小寒、大寒凍作一團」、「街上走走,金錢丟手」等。這時候農作物小麥、果樹、瓜菜等於畜禽類都易遭受凍寒。
在這段時間,大家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那麼小寒與大寒的叫法是怎麼區分的呢?
小寒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就是說,在黃河流域,當時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於小寒還處於「二九」的最後幾天裡,小寒過幾天後,才進入「三九」,並且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
位於小寒節氣之後的大寒,處於「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並且冬季的大寒恰好與夏季的大暑相對應,所以成為大寒。
小寒同樣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
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小寒都有些什麼民俗活動呢?
吃糯米飯
小寒早上吃糯米飯,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裡面吃。
吃菜飯
小寒吃菜飯是老南京的習俗。南京人對小寒頗為重視,人們會用糯米加生薑、矮腳黃、鹹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一起煮成菜飯。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節氣,也是陰氣最盛的時期。南京菜飯中糯米補中益氣,健脾暖胃,能增強機體抵禦寒邪的能力;生薑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表,溫肺散寒之功效。
再加上南京特產矮腳黃、香腸、板鴨,藥食雙補,美味可口,冬日裡吃完後特別暖和,可與臘八粥相媲美。
補膏方
到了小寒時節,也是膏方進補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時熬製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製一點,吃到春節前後。
九九消寒圖
古時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冬季,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字每字九畫共九九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小寒之後,離春節也不遠了。家家戶戶也開始準備年貨,離家的人也陸陸續續歸家,迎接新年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