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寺廟讓人印象深刻,不同於大陸的古樸幽居,這裡的寺廟華麗輝煌,與其說是寺廟,更像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艋舺,因以之命名的電影廣為人知,是臺北最早開發的一片土地。毫不誇張地說,臺北如今的所有繁華都從這裡走來。清康熙年間,福建民眾到這一帶開墾拓荒,用一種叫Mankah的獨木舟運載土產進行交易,墾民以「艋舺」稱之。
清乾隆三年,也就是1738年,民眾迎請福建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的觀世音菩薩分靈來臺,興建艋舺龍山寺。整個臺灣400多座龍山寺中,艋舺龍山寺最負盛名。它是臺灣最早的觀音信仰中心之一,和和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觀光客必訪的三大景點。艋舺龍山寺曾經歷翻修改建,也曾在二戰時遭受戰火波及,因此,其宏大華麗的建築格局、精美繁複的木雕石雕、心思巧妙的剪花均出自不同大師之手。
若想領略艋舺龍山寺的風採,晚上比白天更合適。深藍的夜空下,整個寺廟燈火輝煌,比白天所見更添華彩。求拜的香客和遊客絲毫不見減少,相當熱鬧。同大陸寺廟一樣,艋舺龍山寺坐北朝南,呈回字形,由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構成,是典型的中國古典三進四合院的宮殿式建築。
龍山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動物造型組成,裝飾色彩瑰麗。炫目的黃,豔麗的紅,寶石般的藍,華麗、雄偉、精緻……無論用怎樣浮誇的辭藻來形容都並不為過,深藍色的天空為幕,抬眼所見仿佛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
大殿又名圓通寶殿,主祀觀音佛祖。金光閃閃的柱子與金燦燦的佛像相輝映,觀世音菩薩結跏趺坐在大殿正中的蓮花座上,慈祥、靜雅、高貴,儀態非凡,即使是在滿目的金色之中,心中仍有肅靜莊重之感緩緩升起。
走進殿內,初看總覺得有些雜亂,但若靜下心來細細打量,卻發現裡面的各種元素都搭配得井然有序,各得章法。這裡不以燒香拜拜為主,整座寺廟空間寬敞寧靜,雖然人來人往,卻有種優雅的古意隱藏其中。
天上聖母,俗話媽祖,原本是護航海神,但在臺灣,媽祖還代表著母親。時代演進,媽祖信仰在移墾初期的護航、助戰、救災、除瘟、治病、求雨等功能早已淡化,反而是人們個人的家事、心事、工作等私事都會向媽祖祈求。在臺灣人心中,媽祖正如家庭主婦般,時時關注張羅子女的生活。
整個寺廟古香古韻,色彩鮮豔,滿滿的懷舊風味。那些虔誠的人,依次擺著各種神明,口中喃喃,或許是心中藏著不解的事,或許是遇到了困難,亦或是一份信仰,所有拿著香的人,都帶著一份厚重的真誠。
人們都說龍山寺拜月老最為靈驗。據說,30多年前,這裡月老的第一代金身就被偷走了,但似乎復刻版的月老靈驗程度不減當年,因此單身男女仍會來此拜賜姻緣。
有人說,深山出古寺,古寺向來與幽靜孤寂相伴。然而臺北艋舺龍山寺卻在人群中演繹出一幅靜謐的氛圍,鬧市中的它華麗卻仍給人以內斂沉靜深藏不露的神秘感,或許,這也是一種大隱隱於世吧。(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讚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