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白露時節,天氣轉涼,晝夜溫差明顯,此時也是遷徙鳥類活躍的時節。據介紹,大部分遷徙鳥來自北方,經停北京,棲居在溼地、水庫、山林等宜居地,它們將在這裡休息一段時間,補充能量,然後繼續向南飛行。遷徙活動會持續到10月。
大杓鷸。魏民樂 攝
鳥類南遷經停北京
據北京野鴨湖國家溼地公園工作人員方春介紹,目前在北京鳥類觀測點看到的遷徙鳥有鴴鷸類(héng yù),猛禽,以及部分鳴禽。猛禽中包括雀鷹、短趾雕、燕隼、阿穆爾隼,還有善於捕食大魚的鶚、黑耳鳶等。
黑翅鳶。周雲彪 攝
已經到達北京的鳴禽有,鳴禽黑喉石(jì),紅喉姬鶲,烏鶲,北灰鶲等等,它們將在食物充足的溼地覓食,並準備繼續向南遷徙。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史洋提供給新京報記者的信息是,「根據北京地區近半月的觀鳥記錄,遺鷗、紅嘴鷗等鷗類,紅頸濱鷸、青腳鷸等鴴鷸類,紅喉姬鶲、黃眉柳鶯等林鳥,均已陸續到達北京。」
觀鳥愛好者偶遇東方白鸛
鳥類觀察者周雲彪告訴新京報記者,「今年8月30日上午7點左右,兩隻東方白鸛飛抵官廳水庫附近。」據介紹,這種大型涉禽過去一般在黑龍江大慶地區比較多見,它們通常選擇沼澤、溼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周雲彪說,今年在北京看見東方白鸛還是第一次。
東方白鸛,今年8月30日拍攝於延慶。周雲彪
攝
另外,據觀察,新近來到北京的還有3隻暗灰鵑鵙(jú)。暗灰鵑鵙是一種體型中等的雀類,選擇山林棲息,以各種小昆蟲為主要食物。暗灰鵑鵙也是北京平常很少見到的鳥。
暗灰鵑鵙,在北京很少見。肖懷民 攝
而此時,在延慶野鴨湖繁殖的野鴨、小鸊鷉、鳳頭鸊鷉等水鳥的幼鳥已經離開隱蔽區,跟著雌鳥來到湖面較大的湖區。它們將以家庭為單位集結成群,少的有10多隻,多的能到50多隻,它們將「組團」向南遷徙。
周雲彪多年來一直在關注北京的候鳥狀態,他表示,遷徙鳥看中北京的溼地、水庫、山林,主要是因為這裡食源豐富、環境適宜,是它們南遷時特別重要的能量站和休息區,尤其是最近這幾年,隨著北京環保力度的增強與動物保護措施的加大,來京候鳥無論是數量還是種類上都有大幅攀升,很多消失了很久的候鳥都開始重新飛翔在北京上空。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唐崢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