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做五年級班主任的老師有天吐槽,說班裡個孩子上課的時候不停地說話、搗亂,不遵守課堂紀律,嚴重影響了其他孩子聽課。
當跟孩子家長溝通此事時,該家長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好吧,我回家跟孩子慢慢談談這件事。」
這位班主任這位母親不急不滿地態度,以及提到兒子那一臉寵溺的樣子,他就能大致猜出,為什麼這個孩子會如此不遵守課堂紀律了。
當一位家長過分寵溺孩子,事事妥協的時候,那麼熊孩子就有可能已經開始出沒了……
作為父母,幾乎每一個位都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都想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但是過分寵溺卻並不在這些美好之列。
前段時間被一個小視頻刷屏,一個大約上小學四五年級的男孩,在大街上大喊大叫著,用腳使勁踢著自己的母親。
而那位母親就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站在一位老人的身後,挨著兒子的「鞭腿」,始終一言不發。
後來了解是因為這個男孩想讓媽媽給他買手機,而媽媽怕他耽誤學習拒絕了,於是男孩爆發。
如這則視頻中一樣,去年還出現過一個更小一點的男孩,把自己的媽媽拽倒在地,用胳膊勒住媽媽的脖子,讓媽媽幾乎窒息。
過度寵溺的孩子經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不懂感恩。
因為被大家從小捧在手心裡長大,所以這樣的孩子認為一切來的都是理所應當。
不管別人付出多少努力、為他做了些什麼,他都覺得是應該的。
反倒是那一天沒有達到目的,於是就開始暴跳如雷,怨氣衝天。
2.外表很強硬,內心很脆弱。
因為被過渡成你這樣的孩子,往往外在表現的非常霸道。
偶遇挫折就會精神崩潰。
3.不善於合作。
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任何需求或者情緒的不如意,家長都會給予及時的回應以及充分的滿足。
所以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和能力的。
比如他們進入學校這樣一個小社會,就會很難跟別的孩子友好相處。
4.專注力差。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被溺愛的孩子,很少被教導什麼是規則,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
但是正是因為沒有規則的約束,他的孩子內心其實是沒有邊界感的。
到處碰不到邊界,他的內心就會很不安定,聽起來也是一個悖論,但實際上人都會比較喜歡待在一個熟悉的地方。
有規矩的內心是無法定下來的,他需要不斷地去試探,去尋找邊界。
這樣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會專注做事呢?
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紀律意識才是適合的呢?
有的家長說三歲以後開始培養孩子的紀律意識。有的家長則說孩子出生後,不要一哭就抱,讓他學會控制和等待,就是在培養紀律意識。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有些偏激了,過猶不及。
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專家認為,三歲之前的孩子都是在建立安全感,但是並不意味著三歲之前不能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需要按階段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個階段:從孩子的心理發展來看,0-8個月的孩子要給予充分的安全感,父母應該積極回應孩子發出的各種信號,這段時間是建立孩子安全感最關鍵的時候。
第二個階段:8-14個月寶寶可以慢慢聽懂家長的話,在他們發出各種需求信號時,父母在回應時,積極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這樣實在因為手頭有事情的時候,先用語言進行安慰,一旦騰出手來,第一時間回應孩子。
而且這個階段,寶寶開始出現合作能力、獲得幫助的能力、也希望得到家長的讚賞。所以,只要不是手頭有特別重要的事沒辦法,不要刻意去延長寶寶的滿足時間。
第三個階段:14個月到兩歲,此時寶寶開始形成個人意識,說「不」的機率增多,希望自己說了算。此時不要因此而打罵孩子,但是需要在原則問題上,跟寶寶說清楚原因,堅持原則,接納寶寶的情緒發洩。
當然,非原則性的事情上適當的妥協,也會對寶寶的成長有一個小小的緩解,讓孩子內心有滿足感。
所以,並不是紀律意識要從剛出生就培養,但是也不是在三歲之前一味妥協、讓步,否則會讓寶寶養成壞脾氣,隨著成長,有可能會在不能被滿足時,變得任性甚至暴躁不安。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早期的成長是飛速的,但也容易被父母忽略掉細微的差別,所以,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小事。
只有我們做父母的,滿懷愛和不斷學習,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
我是晨光微曉,學英語、愛繪本、專注育兒心理、育兒經驗分享的倆娃媽,歡迎關注交流。
本文為晨光微曉原創,獨家發布百家號,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