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孩子遵守習慣不同,老師說,紀律意識從一歲多就要培養了

2021-01-07 晨光微曉

一位做五年級班主任的老師有天吐槽,說班裡個孩子上課的時候不停地說話、搗亂,不遵守課堂紀律,嚴重影響了其他孩子聽課。

當跟孩子家長溝通此事時,該家長只是輕描淡寫地說「好吧,我回家跟孩子慢慢談談這件事。」

這位班主任這位母親不急不滿地態度,以及提到兒子那一臉寵溺的樣子,他就能大致猜出,為什麼這個孩子會如此不遵守課堂紀律了。

當一位家長過分寵溺孩子,事事妥協的時候,那麼熊孩子就有可能已經開始出沒了……

作為父母,幾乎每一個位都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都想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但是過分寵溺卻並不在這些美好之列。

前段時間被一個小視頻刷屏,一個大約上小學四五年級的男孩,在大街上大喊大叫著,用腳使勁踢著自己的母親。

而那位母親就像一個做錯事的孩子,站在一位老人的身後,挨著兒子的「鞭腿」,始終一言不發。

後來了解是因為這個男孩想讓媽媽給他買手機,而媽媽怕他耽誤學習拒絕了,於是男孩爆發。

如這則視頻中一樣,去年還出現過一個更小一點的男孩,把自己的媽媽拽倒在地,用胳膊勒住媽媽的脖子,讓媽媽幾乎窒息。

過度寵溺的孩子經常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不懂感恩。

因為被大家從小捧在手心裡長大,所以這樣的孩子認為一切來的都是理所應當。

不管別人付出多少努力、為他做了些什麼,他都覺得是應該的。

反倒是那一天沒有達到目的,於是就開始暴跳如雷,怨氣衝天。

2.外表很強硬,內心很脆弱。

因為被過渡成你這樣的孩子,往往外在表現的非常霸道。

偶遇挫折就會精神崩潰。

3.不善於合作。

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任何需求或者情緒的不如意,家長都會給予及時的回應以及充分的滿足。

所以這樣的孩子其實是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和能力的。

比如他們進入學校這樣一個小社會,就會很難跟別的孩子友好相處。

4.專注力差。

俗話說的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被溺愛的孩子,很少被教導什麼是規則,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

但是正是因為沒有規則的約束,他的孩子內心其實是沒有邊界感的。

到處碰不到邊界,他的內心就會很不安定,聽起來也是一個悖論,但實際上人都會比較喜歡待在一個熟悉的地方。

有規矩的內心是無法定下來的,他需要不斷地去試探,去尋找邊界。

這樣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會專注做事呢?

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紀律意識才是適合的呢?

有的家長說三歲以後開始培養孩子的紀律意識。有的家長則說孩子出生後,不要一哭就抱,讓他學會控制和等待,就是在培養紀律意識。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有些偏激了,過猶不及。

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專家認為,三歲之前的孩子都是在建立安全感,但是並不意味著三歲之前不能進行規則意識的培養。需要按階段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個階段:從孩子的心理發展來看,0-8個月的孩子要給予充分的安全感,父母應該積極回應孩子發出的各種信號,這段時間是建立孩子安全感最關鍵的時候。

第二個階段:8-14個月寶寶可以慢慢聽懂家長的話,在他們發出各種需求信號時,父母在回應時,積極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這樣實在因為手頭有事情的時候,先用語言進行安慰,一旦騰出手來,第一時間回應孩子。

而且這個階段,寶寶開始出現合作能力、獲得幫助的能力、也希望得到家長的讚賞。所以,只要不是手頭有特別重要的事沒辦法,不要刻意去延長寶寶的滿足時間。

第三個階段:14個月到兩歲,此時寶寶開始形成個人意識,說「不」的機率增多,希望自己說了算。此時不要因此而打罵孩子,但是需要在原則問題上,跟寶寶說清楚原因,堅持原則,接納寶寶的情緒發洩。

當然,非原則性的事情上適當的妥協,也會對寶寶的成長有一個小小的緩解,讓孩子內心有滿足感。

所以,並不是紀律意識要從剛出生就培養,但是也不是在三歲之前一味妥協、讓步,否則會讓寶寶養成壞脾氣,隨著成長,有可能會在不能被滿足時,變得任性甚至暴躁不安。

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早期的成長是飛速的,但也容易被父母忽略掉細微的差別,所以,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小事。

只有我們做父母的,滿懷愛和不斷學習,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

——————————

我是晨光微曉,學英語、愛繪本、專注育兒心理、育兒經驗分享的倆娃媽,歡迎關注交流。

本文為晨光微曉原創,獨家發布百家號,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伴讀 | 孩子上了一年級後,親子關係會出現明顯不同
    首先,家長要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現在的孩子在家往往是中心,也缺少同伴交往的經驗,因此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小衝突、小矛盾。家長平時要注重與孩子多溝通,每天抽出一些時間或利用晚餐的時間了解、詢問孩子在學校裡的表現,與同學的關係,學習和生活情況,陪孩子聊聊天,在看似不經意間,提出一些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方法和見解。
  • 孩子上課喜歡講話,經常被老師停課怎麼辦?
    孩子上課說話,是課堂上最常見的課堂紀律問題。孩子為什麼在上課的時候喜歡說話呢?我們自己也當過學生,總結下來無非是這幾點:一、對學習不感興趣,厭惡學習,在課堂上坐不住。二、感覺老師講的課很乏味,沒有興趣聽。三、有的學生成績好,很自負,過於驕傲,無視課堂紀律。四、學生成績差,已經破罐子破摔,心思不在學習上。
  • 高考學霸是基因自帶還是後天培養?聽聽高考學霸們的小學老師咋說
    四川師範大學實驗外國語學校唐小晰老師肖景丹:646分(文科)畢業小學:泡桐樹小學泡桐樹小學老師彭靜,已經任教28年,是肖景丹在泡小就讀時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彭老師說,對於孩子小學階段而言,最重要的是培養其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個性成長。
  • 孩子在幼兒園不午睡怎麼辦?如何培養孩子午睡的好習慣?四點建議
    前幾天閨蜜和我說,有一件事令她很煩惱,我趕緊問閨蜜發生什麼事呢?閨蜜說;女兒幼兒園的老師向她反映,她家3歲的女兒在幼兒園中午一點都不睡覺,雖然孩子靜靜地躺在自己的小床上,可就是不閉眼睛。老師還說孩子有一件奇怪的事,就是在午睡的時間,孩子20分鐘左右就要上一次廁所,其實也沒太多的尿。但是她這樣做很影響其他的小朋友睡覺。
  • 因為作業沒完成,9歲女孩留下紙條家中跳下:孩子心理健康別忽視
    一個12歲的初中男孩,因為作業沒寫完,從自家樓上一躍而下。痛不欲生的母親,卻責怪著老師為何要布置這麼多作業,結果害死了孩子。有太多這樣的報導了,每一次都讓人不禁扼腕嘆息,為何現在的孩子,都那麼的脆弱呢?
  • 孩子5歲,有必要學小學知識嗎?幼小銜接的3個重點,可別放錯了
    「孩子5歲了,讓他在家學點什麼好?」媽媽群裡有位網友詢問:「現在特殊時期,也沒法出去上課,但是總覺得應該讓他學點什麼。」其實,5歲的孩子快要上一年級了,如果父母有時間,不如幫孩子在家做幼小銜接。當然了,幼小銜接指的並不是學多少知識,而是一些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並不一定要去上市面上那些幼小銜接的課。那麼,5歲的孩子應該注重什麼方面的培養呢?首先,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
  • 如何培養孩子講禮貌的好習慣?
    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壞習慣,一旦形成壞習慣,長大後想要改變就會很難了;另一方面,越是懂得禮貌的孩子,長大後就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機會,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那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講禮貌的好習慣呢?一、家長以身作則,做好日常生活中的禮貌問候。
  • 小學是孩子成長黃金期,一年級是幼小銜接關鍵期,您準備好了嗎?
    有的小朋友晚上不睡,早晨不起,和大人的作息習慣有關係。 在孩子入學前要制訂和小學類似的作息時間表,讓孩子從心理和生理上有個適應過程。幼兒園遲到大人都不太在意,感覺孩子困,願意睡就多睡會兒。到了小學就不同了,要嚴格按照時間表執行。
  • 這七大能力,幼兒園中班就要培養了
    通常幼兒園的孩子自控力較弱最常見的表現是:做事拖拉,無規則意識,不能適應有規則要求的活動。比如老師說十分鐘後開始上課,在選定的區域內活動,上課不要跟周圍的小朋友小聲說話等,這些都是老師描述的「規則」,對於中班的孩子而言,這些都可以做到,也有利於幫助孩子建立規則秩序感。
  • 到底要不要為孩子選擇一所好小學?小學的重要性,很多家長忽視了
    2、小學就是學一些簡單的知識,門口的小學也一樣可以教得好。3、門口小學雖然農民工的孩子有不少,但是人家更加吃苦耐勞,不會去攀比,沒準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更好。4、門口小學雖然離著汽車站比較近,但是很方便,就算有一點嘈雜,但毛主席小時候還能在菜市場學習呢。就要培養孩子從小抗幹擾的能力。
  • 4歲孩子學會2000英語單詞上熱搜,如何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習慣?
    惹得網友紛紛評論,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越來越厲害了! 那麼孩子到底是怎麼學會這麼多英語單詞的呢?這麼多單詞,讓孩子死記硬背是不可能的。 在採訪中,我們可以看見,言言的爸爸媽媽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奠定一生的基礎。 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來幫助孩子培養自主學習習慣!
  • 英王室寶寶「不好當」,一出生8條奇葩家規要遵守,網友:籠中鳥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出自《孟子離婁章句上》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很重要,能幫助娃更好的成長,而對於英國王室的寶寶同樣不例外,一出生就要遵循各種規矩和禮儀哦~英王室寶寶「不好當」,一出生12條奇葩家規要遵守
  • 杭州一小學推行「輕聲教育」:老師放下擴音器,換掉高跟鞋
    校長繆華良對錢報記者說,國民素養要具備國際水準,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同的場合控制說話的音量。2016年,繆華良來到杭州鳳凰小學做校長,有一件事讓他感受特別深,並忍受了一年時間,後來實在忍不了了,下決心推行「輕聲教育」。「學生實在是太鬧了,一到放學時分,從教室到校門口,幾乎每個學生都是沸騰的樣子。
  • 幼小銜接做的好不好,上了小學才明白!班主任:這7件事情最重要
    閨蜜的女兒馬上就要進入小學階段,前個階段本來已經報名幼小銜接班又因為疫情停課,閨蜜不得已辭職在家自己輔導,卻忍不住的焦慮,幼小銜接到底要做什麼準備?帶著她的問題,我當時在線諮詢了一下哥哥現在的班主任,一個教齡八年的小學老師,試著從小學老師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 杭州一小學推輕聲教育:老師放下擴音器換掉高跟鞋
    校長繆華良對錢報記者說,國民素養要具備國際水準,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同的場合控制說話的音量。2016年,繆華良來到杭州鳳凰小學做校長,有一件事讓他感受特別深,並忍受了一年時間,後來實在忍不了了,下決心推行「輕聲教育」。「學生實在是太鬧了,一到放學時分,從教室到校門口,幾乎每個學生都是沸騰的樣子。
  • 老師說:「畫個小稿」,有沒有必要?少兒繪畫創作意識從草圖開始
    少兒美術教學,從草圖開始培養孩子的繪畫創作意識你的老師有沒有說過畫個小稿?在少兒美術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面對創作類的作品,孩子不會畫、沒有畫面意識,作品呈現單一、內容不夠豐富等問題。一方面孩子因為某個具體的形象不會畫而產生畏難情緒,一方面教師沒有在畫面意識的培養上加以注意。時間久了,孩子們的繪畫難免有些表達不了自己的想法,對於創作,孩子們反倒不那麼熱衷,更喜歡臨摹,畢竟臨摹還是省勁。
  • 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培養什麼,有了這3個方向,家長就明白了
    有家長常常在深夜發來信息,老師,我能不能給孩子報個培優班,補一補?老師,針對孩子不好好寫作業的問題,我們家長該怎麼配合您?老師,我孩子這次語文考這麼差,該怎麼給補習?家長常常為孩子出現的一點點學習成績的波動而寢食難安。除了要安撫家長的焦慮,老師在教學工作之餘,更多的是幫助家長來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甚至有時候還要教育家長,改變哪些不好的教育理念。
  • 120張好習慣培養英文規則卡,我們都能從中找尋到孩子的身影...
    人生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中國人喜歡說:給孩子上規矩。那怎樣才能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呢?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套全英文兒童習慣培養規則卡,總共120張,列印出 來張貼到家中, 既能學英語,又能培養孩子良好習慣 ,一舉兩得。
  • 孩子亂扔玩具,提醒也沒用?4個妙招培養整理習慣,父母告別催促
    但是,最近跟她聊天中,說到她家兒子貝貝不再像一兩歲的時候老老實實、安安靜靜的,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 現在貝貝三歲了活動量大了,在家裡上爬下鑽,找到什麼就玩什麼,玩完之後也不收拾。地上、床上、桌子上,到處都是玩具。 朋友說收拾的速度趕不上貝貝破壞的速度,她總是提醒貝貝:「收拾一下你的玩具,家裡被你弄得亂七八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