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節,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因此也稱為祭祖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也稱為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除了祭祖以外,清明節還有許多風俗習慣。
踏 青
《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自古,人們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
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踏青不一定非要在清明節當天進行,它泛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踏青就成了清明節的重要習俗。
植 樹
清明前後天氣比較溫暖,春雨飛灑,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是植樹造林的好時機。
《齊民要術》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起初,清明有插柳的風俗,古人認為柳條有闢邪的功效,因此在清明節前後插柳、戴柳,後來就演變成在清明節植樹。
放 風 箏
細雨飛來磯燕小,暖風扶上紙鳶輕。依約是清明。
風箏在古時候稱為「紙鳶」、 「鳶兒」,對於孩子來說,放風箏才是清明節最有趣的活動。
現代人一般在白天放風箏,但是在古代,人們還會在夜晚放風箏,大家會在風箏下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
小燈籠隨著風箏一起飛到夜空中,像閃爍的星星,人們將其稱為「神燈」。
也有人把自己的願望寫在風箏或小燈籠上,等風箏飛上天后就剪斷牽線,讓風箏帶著自己的願望飛向天涯海角。
拔 河
傳說,拔河發明於春秋後期,起初稱為 「牽鉤」、「鉤強」,直到唐朝才開始稱為「拔河」。
拔河原本是盛行於軍中的活動,後來才流傳到民間,唐玄宗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拔河就成為清明的一個習俗。
吃 青 團 糕 點
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薦先。
說到清明的食品,那肯定少不了青團了,南方地區在清明前後必吃青團,青團又稱清明餅、艾葉餈粑、艾粄、艾草糕等。
從名字就知道,青團需要在麵粉裡添加艾草,艾草有平喘利膽、消火抗菌、驅寒除溼等功效。
部分地區也會用小麥草代替艾草,小麥草的汁有去油解膩、消食降火的功效,同時還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閩南地區的人們在清明節前後會做一些糕、粿和米粽,和家人一起食用。
上海的人們會用柳條將蒸糕餅團串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再拿出來用油煎一下,傳說吃了可以預防疾病。
吃 寒 食
在山東,清明節要吃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則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
這和北方的天氣有關,北方在清明前後還比較冷,傳說人們在清明節要吃寒食才不會遭遇冰雹。
北方的這些清明節食俗和寒食節非常相似,到了今天,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粽子穩牢牢。到了清明節,浙江地區家家戶戶開始裹粽子,踏青時也會帶上粽子當乾糧。
紫陌亂嘶紅叱撥,
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
暗喜風光似昔年。
今年的清明和往年一樣處處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戰勝疫情,迎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