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經典,給自己一方安靜的天地,大家好,我是安久。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稱作「踏青節」,人們不僅會在這一天掃墓、祭祀,也會外出踏青遊玩。尤其是在古時候,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節日。現代的我們也會選擇在這一天集中地緬懷先祖,表達對已經離去的人們的思念。本期安久和大家分享一首關於清明的詩,懷念先人的同時,別忘了看看這美好春天。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寫清明節的詩詞不少,膾炙人口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就是例子。但是安久選取的這首詩,更偏向寫景。展示西湖美景的同時,讓我們看到了清明最美的一面。不再是悲悲戚戚的氛圍,清明節本就是快到暮春時節,此時的風景正宜人,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風吹梨花,正是清明時節。這是詩中詩人首先表達的,風景正好,所以人們紛紛出城踏青,觀賞美好春光。到了日暮時分,遊人歸去,被驚擾了一天的流鶯才能回到楊柳中間,享受這難得的靜謐時刻。這首詩非常短小,但是卻寫出了西湖的美景,清明的好時節。總的來說,清明時節是美的,西湖更是美的。
這首詩只有28個字,篇幅非常短小,但是容量很大。時間上,直接從白天寫到了日暮。我們可以通過詩句想像一下,清晨時分,遊人們紛紛來到美不勝收的西子湖畔。到處都是繁花盛開,生機盎然。這樣的景象一直持續到傍晚時分,天快要黑了,人們才慢慢離開。但是詩人的描繪沒有到這裡結束,遊人們離開了,萬樹流鶯,春色依舊。更加襯得西湖的醉人美景,是多麼令人難忘。
四月,正是梨花開放的時候。清明時分,天氣溫暖,一陣風過,梨花飄落。不僅是春天的象徵,更像是為了清明節,為了祭奠先人特意灑下的花瓣。開篇第一句詩「梨花風起正清明」便是不俗,紛紛揚揚的花瓣忙碌著,寄託著人們的思念。
前兩句是對時間、活動的直接描寫,後兩句則是側面烘託。襯託遊人離去後,西湖的靜謐美景更令人陶醉。這首詩雖然很短小,但是內容豐富,氛圍清麗,讓人喜愛。讀這首詩我們可以明白,清明不僅是一個祭奠的節日,更是春光明媚的時節。不要一直沉浸在哀傷中,更要看到現實中的美好和希望。
春天很好,只是有點想你。這句話,或許最能表達大多數人的心情。離開的人,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能做的唯有好好生活,不忘記。人一生要經歷的事情太多,所謂悲傷,所謂離別,都不應該佔據你內心的大部分。風吹梨花,又是一年清明時,不妨叫上親人好友,紀念逝去的人的同時,走進這春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