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熱帶雨林主要分布於赤道附近的三個低緯度地區:美洲熱帶雨林區、非洲熱帶雨林區和印度-馬來熱帶雨林區。美洲雨林面積最大,約為4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豆科是美洲雨林的優勢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特別多,鳳梨科、仙人掌科、天南星科和棕櫚科植物也十分豐富。非洲雨林面積最小,約1.8萬平方千米,位於剛果盆地,植物種類較貧乏但有大量特有種,其中棕櫚科植物尤其引人注意,咖啡屬種類很多(全世界具有35種,非洲佔20種)。印度-馬來雨林區面積約為2.5萬平方千米,包括亞洲和大洋洲所有的熱帶雨林,植物種類最為豐富。以龍腦香料為優勢科,缺乏具有美麗大型花的植物和特別高大的棕櫚科植物,但具有高大的桫欏屬(Alsophila)以及著名的省藤屬(Calamus)和蘭科附生植物。中國雨林是亞洲雨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南、廣西、雲南南部和西藏東南部。
不論是原始社會人類採摘野果、鑽木取火,還是初級農耕時代人類馴化野生植物、發展原始農業,人類文化一直受到植物尤其是被土著人利用的植物的極大影響。熱帶雨林是土著人的家園,形成了基於環境的文明和特色文化。著名的人類文明,如瑪雅文明、印加文明創造了複雜的社會並對科學做出重大貢獻。土著人學會了觀察環境和理解森林的重大貢獻。他們依賴於環境提供的無限資源,利用傳統知識保護森林家園,形成了獨具特色飲食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民居文化和賦予豐富植物語境的文學藝術。熱帶雨林是一個美麗的故事,繁衍著豐富的人類文化,更是人類生命的圖騰。
熱帶雨林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儲藏庫和基因庫,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作物、水果、飲料、香料、油料、纖維植物大多來自熱帶植物。人類日常生活中所吃的玉米、香蕉,所喝的咖啡、可可,食用油的油棕,食用糖的甘蔗,制家具的桃心花木,工業原料橡膠均從熱帶植物獲得。熱帶雨林是「地球之肺」,能夠製造大量氧氣、吸收二氧化碳、抑制溫室效應,還能儲存碳、調節全球氣候、涵養水源、維持水汽循環,緩解洪澇、乾旱和土壤侵蝕等自然災害,熱帶雨林是全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熱帶雨林是「地球綠寶石」和「世界最大藥廠」,全球所用的藥物中,幾乎一半來自雨林,大量自然藥物或藥物的原材料都在熱帶雨林找到。
在人們對物質生活無窮無盡的追求中,大片的熱帶雨林驟然倒下,熱帶雨林每年以約一千七百萬公頃的面積銳減。幾千年前曾經覆蓋了地球陸地表面積12%的熱帶雨林,現在僅僅剩下了6%,超過三分之二的熱帶雨林成了殘存在地球上的碎片。熱帶雨林,這個曾經為人類乃至整個生物界提供了無盡資源的古老植物群,它的不復存在無論對地球還是對人類無疑將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為了讓這個災難不會成為現實,讓我們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保護珍貴的熱帶雨林而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板根現象是熱帶雨林喬木最突出的特徵,也是早期被歐洲探險家們描繪的最為神秘玄妙的熱帶雨林現象。熱帶雨林中的一些巨樹,通常在樹幹基部由不定根延伸出一些翼狀結構,形如板牆狀雄偉壯麗的板根。大的板根可達10多米高,延伸10多米長,形成巨大的側翼,蔚為雄偉壯觀。
板根的形成與植物根系和水熱等環境條件緊密相關。熱帶雨林裡的一些巨大喬木身軀高大,十分沉重,而且大多是淺根植物,還要經歷熱帶雨林的暴風驟雨。為了避免被風雨催倒,加大基礎解決「頭重腳輕根底淺」的難題,這些高大喬木的側根外向異常次生生長,形成一些輻射狀的附加支撐結構支撐自己。板根多為3-5條,並以最為負重的一側最為發達。
某些植物能從莖幹或近地表的莖節上,長出一些不定根。不定根向下深入土中,能起到支持植物直立生長的作用,這類不定根被稱為支柱根。支柱根是植物的輔助根系,不僅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且因其發達的機械組織能起到穩固莖幹的支持作用。熱帶植物的支柱根常形成「樹瀑」或「樹簾」,成為石灰山雨林中的奇觀。除熱帶的部分樹木外,一些生長在海邊的紅樹林植物也能從莖幹或枝節上長出不定根。一棵紅樹林植物能從莖基部伸出多達30餘條拱形下彎的支柱根,從不同方向支撐著樹幹,使其在狂風和巨浪面前也能表現從容淡定。
佔地球陸地表面6%的熱帶雨林承載著地球上多達50%的物種,超級的物種密度,使看似寂靜的熱帶雨林上演了異常激烈的生存競爭!絞殺現象是熱帶雨林的一道奇特景觀,更是熱帶雨林典型的生存競爭案例。
絞殺植物的種子,通過鳥類糞便或者被風颳到被絞殺植物的樹杆上,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其根植入被絞殺植物以吸取養料和水分,氣生根逐漸增多、分枝融合形成強大的木質網狀系統,把被絞殺植物團團圍絞;同時氣生根迅速向下生長植入土壤,獲取更多的營養和水分並形成強大的支撐系統。若干年後,被絞殺植物因生活空間限制和營養不良而逐漸枯萎逝去,絞殺植物則取而代之成為一株獨立的參天大樹。
絞殺植物的種類很多,如桑科的榕屬、五加科的鴨腳木屬、漆樹科的酸草屬等,主要生活在熱帶雨林裡,亞熱帶森林和溫帶森林中的絞殺植物種類和個體數量則遠遠遜色於熱帶雨林。
穿行於熱帶雨林,常會被一些從空中驟然垂下的柱狀根所吸引,或是被斜伸入土壤的樹狀根所絆倒。熱帶雨林高溫高溼,一些樹木能從莖幹活樹枝上長出不定根,從潮溼的空氣中吸收水分、營養和呼吸空氣,此即氣生根。隨著樹木的生長,這些不定根逐漸長大,下垂,當觸及土壤時,繼續增粗增大,變成為支柱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撐樹木繁重的軀體和茂密的枝葉,另一方面加強水分和無機鹽的吸收,促進植株生長和擴展樹冠,並逐漸形成眾多粗壯的支柱根屹立於龐大的樹冠下,猶如很多樹木生長在一起,宛如一片森林,成為奇特的「獨樹成林」熱帶雨林奇觀。舉世聞名的廣東新會天馬河畔的「小鳥天堂」便是一棵近400歲高齡的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通過氣生根繁衍出佔地達18畝的綠洲,成為各種小鳥的棲身場所,堪稱氣生根塑造的南國奇觀。常見的榕屬植物細葉榕(Ficus microcarp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印度膠榕(Ficus elastica)等都具有發達的支柱根並形成「獨木成林」奇觀。
熱帶雨林的高大喬木上,常常有一些植物不與土壤接觸,依靠海綿狀的氣生根吸附於樹幹上生長,懸垂於空中,以雨露、空氣中的水汽及有限的腐殖質為生,生長、繁殖、死亡的整個過程全在大樹上進行,這類植物就是附生植物。附生植物通常不會很高大,可進行光合作用,不會掠奪依附植物的營養與水分,但可在樹枝間或樹皮裂縫中吸取少量有機質。附生植物形態各異,開花時雨林中上部繁花似錦,構成雨林奇特的「空中花園」。熱帶雨林越潮溼,附生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就越多。
常見的附生植物主要有大量的蕨類(Fern)和天南星科(Araceae)、鳳梨科(Bromeliaceae)、蘭科(Orchidaceae),以及藻類(Algae)、菌類(Fungi)和苔蘚(Bryophyta)等植物。
註:圖片來自網絡
關於「黑豹工社「:
以園林植物應用、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研究為主開展交流的團隊。
訂閱本公眾號:
點擊文章上方藍色「黑豹工社」字樣進行關注進入通訊錄,右上角查找公眾號或複製「heibao-gongshe」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關注。
分享轉發:
點擊文章右上角,在菜單中選擇」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亦可」複製連結「,推廣到其他社交平臺,在「黑豹工社」頁面右上角彈出菜單中「推薦給朋友」。
查看往期內容:
如需查看本工社往期內容,可以在自定義菜單下拉單中查看,也可回複數字「1、2、3......」即可查看,如回復「1」,可查看第1-5期,回復「2」,可查看第6-10期,以此類推。
交流合作:
微信公眾平臺:「黑豹工社」,公眾號:「heibao-gongshe」;
新浪微博:@黑豹工社;
新浪博客:黑豹工社;
郵箱:heibaogongsh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