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你把亂灶龜鬱寫寫看

2020-12-05 騰訊網

近些年,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國國民對傳統文化極大地恢復了自信。因此,社會各界一直有一些零星的「精英人士」在呼籲恢復繁體字。比如導演馮小剛、演員靳東、還有一些央視知名的主持人,都曾經提議恢復繁體字。

這些人的理由大致是:繁體字比較美觀、古書也都是繁體字寫的,而簡體字的「愛無心」、「親不見」、「體無骨」、「龜無腳」等問題。認為字體再簡化下去,就會面目全非,影響中華文化的傳承。其實,這已經是自秦朝以來的「老調重彈」了。

因為漢字一直是在朝著簡化的方向發展的,漢字大規模簡化從秦朝開始,一直沒有停止過。合理地簡化,並不會造成文化的斷層。相反,它還為漢字的普及做出了貢獻。

如今的學生不學繁體字,但是看到繁體字時大多能認識,「學簡識繁」一直是國家語言教育部門對學生的要求。對於古代典籍,我們也有專門的學者進行研究,普通人根本沒有必要一定要學習繁體字。

如今的西方世界,英語也分為現代英語和古典英語,西方人也並不會要求所有人都懂古典英語。所以,易中天老師十分反對這些人的提法,甚至直接怒懟這些娛樂圈人,叫他們把亂灶龜鬱寫寫看。

所以,強行要求所有的中國人一起學習繁體字,是死板,是不知變通,可以判斷為:純屬吃飽了撐的。

一、那些沒有文化的「精英」

馮小剛等人說,不學繁體字就等於沒文化,那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文化。要知道什麼是文化,我們先來看一下餘秋雨老師在《中國文化課》中對文化的定義: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的文化,除了是中國人集體遵守的一種生活方式之外,還有一些集體的精神價值。比如中國人講的禮尚往來,尊老愛幼,以及中庸之道等等。而涉及到生活方面的內容,它一直是在不斷變化著的。

比如我們中國在唐代之前,都不流行坐高凳子,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再比如從前中國的成年人都穿開襠褲。所以,你要說我們的文化斷層了嗎?要斷也只是斷了一種生活習慣。因為坐高板凳的中國人,照樣讀《禮記》《春秋》,照樣尊老愛幼,繼承了古代人的傳統美德。

中國文化中的精神價值,那些造就中國集體人格的東西一直沒變。馮小剛、靳東等人對於中國文學是什麼,看起來是沒有概念的,只懂得了一點點膚淺的皮毛而已。他們多半是看不得簡體字,認為比較「土」,沒有其他那些地方寫出來的繁體字洋氣。這是病,得治!

二、學簡識繁當堅持

中國大規模簡化漢字,從秦朝就開始了。過去秦統一六國,規定天下人共寫小篆,後來就是因為太複雜,改為隸書,再後來又被改成了楷書。

假如說只要簡化了漢字,就會造成文化斷層,那麼中國從二千多年前開始,文化就一直在斷層。中國如此,別人也是如此。你上英國、美國的大街上去問問,有幾個現代老外看得懂古典英文。

其實,近代中國簡化漢字的行為始於錢玄同,錢玄同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民國時期,列強砸開了中國的大門。有識之士為了拯救國家,絞盡腦汁。

最後發現欲救中國,必須先開啟民智。當時中國的文盲率很高,而學習漢字,難度很大。於是才有人倡議「廢除漢字」,魯迅等人更提出「漢字不滅,大禍不止」。

但是,錢玄同等學者卻認為,對漢字不應該一刀切。漢字是文化之根,於是才提出了簡化漢字。所以簡化漢字的存在,並非是為了製造文化斷層,相反,它是為了保證中國文化的延續。

作為一個使用了二千多年的工具,漢字如果始終不變,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現在我們是在漢字原有的基礎上對漢字進行改良,而改良後取得的成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

在1949年以前,中國文盲率高達80%。當時僅識字幾百的人,都不算是文盲。但是解放之後,掃盲班普及簡化漢字。經過十年掃盲後,到1960年中國只有9.08%的文盲,簡化字功不可沒。

2019年國家教育部門明確表示,將在開展中小學經典閱讀和書法練習的同時,加大「學簡識繁」教育。事實上在此之前,超過58%的大陸人也能夠看懂繁體字文章。

個人認為,對於繁體字的學習,可以由學校視情況普及一些比較常用的繁體字寫法。但是強行推廣或者恢復繁體字,是在給現有的社會製造困難。無異於脫了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所以,易中天才要嘲笑這些人。你們看人家姜文老師,那才是真的有文化,人家就說:我也愛寫書法,可是我不贊成恢復繁體字。

馮小剛要是實在太喜歡繁體字,不如先去學習一下Biángbiáng miàn那個Biáng字(見諒,這個字在常規情況下暫時還無法通過電腦輸入)的寫法。靳東發微博的時候多檢查一下錯別字,畢竟是大眾名人,和我們普通人不一樣,別鬧諾貝爾數學獎的笑話就好了。

結語

教育部在《關於在全國中小學進行繁體字識讀教育的提案》中公開答覆,中國的簡化字,從金文甲骨文就開始了,漢字不能直接和文化劃等號。

餘秋雨說,文化分為精神價值和生活習慣,習慣也是文化,但是習慣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我們不可能為了保持習慣千年不變,恢復成人穿開襠褲,並放棄高板凳。

如果非要認為:簡化字沒文化,恢復繁體字才不會文化斷層。其實,我感覺我們應該先恢復一下古漢語發音。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最高峰,現代人講話發音與古人不相同,連格律都搞不清楚了,更不會寫古詩,這該多可怕啊!

要真講斷層,那中國詩歌因為現代漢語發音問題造成的斷層,遠比繁體字簡化嚴重了不止千倍。所以,「馮小剛和靳東們」,不妨先去研究一下,中國古漢語的發音。

最後解釋一下標題上的亂灶龜鬱,據說是最初是來自一個網絡笑話。有人做教育實驗,讓大陸和臺灣小朋友同時寫「憂鬱的烏龜」。簡體、繁體,筆畫相差很多,臺灣小朋友當場就「憂鬱」了。

相關焦點

  • 臺媒街頭測試:普通民眾寫不來「鬱」、「龜」、「繩」
    測試後發現,對於「鬱(鬱)」、「龜(龜)」、「繩(繩)」等筆劃較多且不常用的字,大部分人都有書寫困難。 A男:沒辦法了,真的寫不出來。 記者:憂鬱(憂鬱)的鬱(鬱)是這個御(禦)嗎? A男:一定不是的。太難了。 記者:繩子(繩子)的繩(繩)是虫部嗎?要不要再想一下? B女:是……糹(糸)部嗎?
  • 政協委員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
    據《法制晚報》昨日(3月4日)報導,在政協會議分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馮小剛舉例,如「親愛的」這幾個字非常有含義,「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以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
  • 外媒:中國恢復繁體字就能彰顯字體的意義?
    ,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文章摘編如下:在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小組討論中,著名導演馮小剛呼籲恢復部分有文化含義的繁體字,建議只選擇50個或更多繁體字,增加到小學課本裡,讓小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這個提議讓一些人心有戚戚焉,認為繁體字承載著中華文化精髓,這樣做有助復興傳統文化。中國推行簡體字已接近60年,即使相關部門接納馮小剛的提案,不要說有沒有必要,要恢復哪幾個繁體字,恐怕還要有一番爭議。
  • 中小學要學繁體字?教育部回應了!網友:繁體寫「憂鬱的烏龜」試試
    從漢字形體構成的規律看,形聲構字是主要的構字方法,如果僅從會意字方向去理解漢字,就背離了漢字構形事實。 此外,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中華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過漢字記錄下來的。
  • 老梁反對恢復繁體字,原因很簡單,用繁體寫百遍憂鬱的烏龜就明白
    ||老梁反對恢復繁體字,原因很簡單,用繁體寫一百遍憂鬱的烏龜就明白大家應該知曉老梁吧,他雖然不算是娛樂圈的人,但是他卻是一位媒體評論人,對於娛樂圈中的事情,可是針針見血啊!不論是電腦上的文字,還是紙稿上的文字,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簡體字,但是在臺灣卻更推廣繁體字。於是就有人表示繁體字多漂亮啊,但是那簡化字就什麼美感都沒了!而且還有人表示不會繁體字的話,去閱讀一些古籍會很費勁!這就讓很多人都提出了這麼一個建議,讓中小學恢復繁體字!
  • 專家:研製"通用規範漢字表"時曾想恢復幾個繁體字
    年近80的她在日常教學科研之餘,特別關注著漢字和漢字文化的命運。王寧說自己對漢字和漢字文化感情很深,看不得歪曲、褻瀆漢字的現象。這既是專業使然,也與她的一段特殊的經歷有關。  王寧在西部高原的青海工作過28年。上世紀60年代中期,王寧曾到青海農牧區開展掃盲工作。老百姓對文化的渴求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認字,老百姓就覺得你是好人,就願意把孩子交給你教。」
  • 「書法問集」68、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
    原問題:為什麼練書法要寫繁體字?就是因為繁體字有前人的字抄襲或者模仿嗎?都不與時俱進呢?我是一人。繁體字也是漢字,不要神化也不要貶低。提問者說:書法繁體字是因為前人寫的字,抄襲或者模仿,不與時俱進。我們先說說,不要對繁體字有偏見。書法和練習繁體,傳承也是發展書法練習方面,繁體字確實有天然的優勢。廣泛使用簡體字,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 簡體字的前世今生——為什麼說簡體字對繁體字的揚棄,是一件大好事
    2.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所以這個問題已經漸漸不存在。3.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現在臺灣依然用繁體字,並稱其為「正體字」,深有意味,還要為「正體字」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祖國大陸方面造成了壓力。而更多的自然是網上「民間」網友的爭論,並很快從內地延伸到了港澳臺地區。
  • 學認繁體字?你可能低估了漢字的難度
    你大概看過這種段子:「親人不見面(親),聽話不用耳(聼),豐收沒有糧(豐),開關沒門板(開関),困也不閉眼」,這成為簡化字的「毛病」,大意就是傳統漢字簡化之後留下了很多毛病,很多在字面上的美好意思全都湮滅了。其實,識得出繁體字,固然是方便和中國傳統文化親近,方便閱讀傳統文獻,但是不是一定要折騰小朋友呢?一定要進入課堂,才能彰顯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呢?
  • 電影《1942》票房失利不賴馮小剛,原著寫的太慘,觀眾不能接受!
    前幾年,導演馮小剛拍夠了喜劇,想要轉型拍點人文類的作品,於是就把御用編劇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搬上了大熒幕。很多人都看過劉震雲的《一地雞毛》《手機》《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等小說,認為劉震雲擅長寫一些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但是誰也想不到他寫起大場面的民族悲劇來,也是得心應手的。馮小剛有感於其中的悲天憫人,所以將其搬上了熒幕,結果票房失利,票房都沒到4個億,也就勉強收回了成本。由於跟華誼籤了對賭的協議,馮小剛第二年又拍了個《私人訂製》,狠狠滴賺了一大筆票房。
  • 易中天最新書法作品,4字寫出藝術美!原來是書法高手!
    文 / 小七書法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當我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大家肯定會想到很多自己喜歡的書法家,有的網友喜歡臨摹歐陽詢的書法,還有的網友喜歡田英章的「田楷」,也有的網友喜歡宋徽宗的瘦金體,這些書法名家把中國的漢字寫出了藝術美,正是他們的努力讓我們的漢字文化發展到了巔峰,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書法愛好者
  • 「只有經過現代闡釋,傳統文化才能真正傳承下去」——《易中天中華...
    從這個小故事引申開去,易中天闡述了他認為閱讀中華經典的四個理由:經典原本就有趣、經典富有大智慧、經典可以現代闡釋、經典能夠塑造人格。 易中天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只有經過現代闡釋以後,才能夠真正的傳承下去。」從文字到插畫,這套《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更現代的闡釋。
  • 恢復文言文和繁體字可行嗎
    南青意中人 舉報   文言文是古代的貴族語言,也是書面語言,簡潔精煉,內容濃縮,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特殊精品
  • 範曾書法:簡化字與繁體字混用,是毛病嗎?一直不好意思問
    但是他的書法,偏偏就不達諸書皆成的水準,拿著毛筆寫觀感成奇怪的呆板楷書,要不稍帶行書意,書法就這兩下子,怪不得有人說他書法寫得也就是小學水平。此謂氣話,卻也有一分道理:書法天天練,不見長進和拓展,還時不時地誤入偏道,不成主流。為什麼說範曾的楷書書法和行楷書法有時誤入偏道,不成主流呢?
  • 臺灣網友再提「繁體字申遺」 擔憂繁體字被邊緣
    還記的數月前,臺灣一字體設計團隊推出所謂「臺灣字」,還邀請香港一起「守護傳統中文」嗎?事實上,香港使用簡體字範圍日益廣泛,這讓部分臺灣網友開始擔心繁體字被邊緣化,但也有網友自我安慰:臺灣成為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很好啊,可以申遺啊!
  • 吳懷堯對話易中天:單槍匹馬"逐"史的本來面目
    第二,做的這件事還得有意思有趣,只有意義沒有意思的事我是不做的,只有意思沒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偶爾做一點,最好是既有意義又有意思,寫中華史就是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事情。   吳懷堯:以一己之力寫三十六卷本中華史確實很酷,寫作過程中會有讓你不爽的事嗎?   易中天:如果某一段或者某一節,我自己寫得不爽,我一定要廢掉不可,哪怕寫得再多也把它廢掉,不怕浪費這個時間,重寫!
  • 我為什麼要在臺灣學繁體字
    記得有一次,在QQ上與一死黨聊天,沒多一會兒她就忍不住吐槽了:「你能不能正常點啊?打簡體字,趕緊的!那麼多筆畫看得人一個頭兩個大!」唯恐我不從命,還發來了三條「語音加急令」。於是乎,本寶寶只好乖乖就範。不過,瞅著自己愈來愈嫻熟的繁體字識別技能,我這心裡可是在偷著樂呢!眼瞧前面的鋪陳工作接近尾聲,最後一步「殺手」,終於得以揭開廬山真面目了——一頭鑽進圖書館,大量閱讀繁體字小說。
  • 寫書法該怎樣對待簡化字,一次全講清楚了!
    引言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簡化字的時代,書寫習慣早已革新,書法最基本的核心就是書寫性,筆墨當隨時代,簡化字也是脫胎於古漢字,國家早已大力推行簡化字,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書法到底能不能寫簡化字?書法寫簡化字就是沒文化嗎?書法寫簡化字不符合規矩嗎?
  • 越南「廢除漢字」已有74年,如今用越南語寫春聯讓國人不忍直視
    直至今日,中國文化仍然有著悠久的歷史,並已傳播到世界各地,許多外國人非常喜歡中國文化,甚至直接來中國學習,現在我們在大城市裡看到許多外國人,甚至有些外國人普通話說得比咱們都好,甚至打麻將和下棋都已經到達精通水平了。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中國文化的傳播力量。然而,現在當你出國旅遊時,你也可以看到很多漢語,尤其是在日本、越南和其他臨近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