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間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刀尖上的藝術 蘇州木雕

2021-01-16 木工機械刀具知識

內容介紹

蘇州木雕是我國民間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這一手工藝已成為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有很大的工藝代表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刀尖上的藝術 蘇州木雕》就是針對這一文化現象而策劃並創作的原創性圖書。《刀尖上的藝術 蘇州木雕》稿對蘇作木雕技藝的歷史源流、木雕材質的選揀、木雕的技藝、木雕經典藏品的鑑賞和木雕作品的把玩以及蘇作木雕非遺傳承代表人物譜系等作了詳細而科學又不失文化趣味的梳理和展現,全書圖文並茂,全彩印刷,是整理和傳承蘇作木雕這一非遺技藝*可*得的書籍。

目錄

第壹章 木頭上的雕刻

一、木雕釋義

二、木雕歷史源流

三、木雕流派

四、建築木雕裝飾構件

五、木雕佛像瑞獸小件

第2章蘇作木雕藝術

一、蘇作木雕的藝術特徵

二、蘇作木雕的風格

三、蘇作木雕的歷史傳承

第三章蘇作木雕的樣式及品類

一、蘇作家具木雕的紋飾及樣式

二、蘇作木雕小件的品類

第四章蘇作木雕產業與現狀

一、「香山幫」建築木雕

二、紅木家具與小件製作

三、歷代蘇州木雕記事備忘錄

第五章蘇作木雕選材及技藝

一、蘇作木雕材料的分類

二、蘇作木雕工具的種類

三、蘇作木雕技法及工藝流程

第六章蘇作木雕賞玩

一、蘇作木雕精品賞讀

二、木雕工藝品的維護與保養

附錄蘇作木雕藝人群芳譜

明代

清代

現當代

每一件作品的完整性以及它在藝術表現力上必須達到的預期效果。

具體操作可分五個步驟來進行。

1. 畫樣:木雕作品通常要畫創意稿,再用墨線勾畫放大到木材上。

2. 鑿坯:分鑿粗坯和鑿細坯。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鑿粗坯可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一層層地推進。鑿粗坯時還必須注意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服一般,要適當地放寬。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復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鑿細坯時要求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列和各種布局,然後將具體形態逐步落實並成形,要為修光留有餘地。在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已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

3. 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緻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出來。

4. 打磨:根據作品需要,將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磋磨。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料的纖維方向打磨,直至達到理想效果。

5. 著色上光:工具是一枝硬毛刷、一枝小硬毛筆、一隻調色缸。著色的顏料一般要求是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它們的特點是覆蓋性小,有較強的滲透性。不宜使用油畫的丙烯顏料。木雕著色的尺度主要是力求使木質和花紋在顏料的覆蓋下還依然可見,有些木紋通過著色會更加清晰。所以在調配顏色時不宜過厚,顏料與水的比列是30∶1,要適當調稀薄些,呈透明狀。這樣即使多上幾遍,木質和花紋也不會被覆蓋住。顏色須調配得當,上色的刷筆含水量不宜過多,不要急於求成,否則有些深凹處積澱顏色易產生不均勻的效果。著色不僅是為了彌補某些木質的不足或缺陷,而且還能起到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對作品上色時要酌情而定要求儘量體現出作品內容形式的需求,並符合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木雕上色後不要馬上擦光,一定要等幹了(約12 小時後),用一塊乾淨的布使勁擦拭直至產生均勻的澤,並以手感光滑為度。有的作品可以視情況擦漏一些,使木的底色稍有顯露,

這樣不僅可以形成豐富的色彩感覺,而且也增強了作品的層次感。

相關焦點

  • 吳中民間手工藝「新生代」什麼樣
    光明日報記者 李 韻 「天下工藝看蘇州,蘇作精華在吳中」。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吳文化發祥地,民間手工藝匯聚。在全國工藝美術領域的11個大類中,吳中區擁有10個大類3000餘個品種,有50多項民間工藝被列入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在國內,並不多見。
  • 群賢畢至 少長鹹集 2020中國(蘇州)藝博會蘇作精品展區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百工集聚的手工藝之都。明清以來,蘇州傳統手工藝以雅俗相融的造物風格,精益求精的製作技藝和靈活多變的工藝語言,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手工藝術特徵,成為令四方仰慕的文化樣式,世稱蘇作。
  • 深圳彌勒佛佛像木雕大擺件
    深圳彌勒佛佛像木雕大擺件深圳彌勒佛佛像木雕大擺件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是介於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隋唐時代,當權者大肆修建宮殿和寺廟,在題材上擴大了佛教藝術的內容在宗教題材中,更滲透了現實的氣息,藝術上趨向真實感,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鍊,表現的剛柔相濟,肌肉誇張得體。
  • 溫柔的刻刀—風花雪月下世代相傳的木雕技藝,白族人的智慧結晶
    白族無處不在的木雕技藝木雕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品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機器漸漸的替代了原本的手工藝。就比如白族中,在他們生活中木雕藝術是無處不在的。白族木雕刀法多變,它巧妙地將畫中的寫意風格融入木雕創作中,運用浮雕、鏤雕技藝,使作品顯得張弛有度,於自然中透精細。做工精細、用料考究,集明、清各式木雕之精華,造型美觀大方,高雅別致,堅硬柔韌,抗腐蝕、不變形,白族匠人通過自己的雙手再現了精湛的民族木雕技藝。
  • 用藝術創意助力脫貧:劍川木雕的發展新路
    用藝術創意助力脫貧:劍川木雕的發展新路朱莉劍川,一座有著「木雕之鄉」美譽的古城,深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老君山片區,這裡不僅是滇藏茶馬古道上的千年重鎮,通往香格裡拉的交通要衢,更是滇西北文明發源的腹地。劍川自古是個出手藝人的地方,有著豐富的民族民間手藝傳承,其中以千年技藝之手工木雕最為出彩。
  • 湘潭縣木雕匠人:一刀刀刻出「百鳥朝鳳」
    紅網時刻7月9日訊(湘潭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楊建 剪輯 吳思靜)在湘潭縣,有位叫歐陽勝的木雕匠人,他用刀尖賦予一塊塊普通木頭以藝術的靈性,也成就了自己不一樣的人生。正在雕刻百鳥朝鳳。上午,歐陽勝來到自己的工作室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一段時間,他在雕刻百鳥朝鳳。經過半年的精心打磨,作品已初具雛形。歐陽勝告訴記者,木雕匠人要會「因材施刀」,作品才能鮮活有靈性。
  • 榆社:木雕大師梁俊維用木雕展現「白三孩巧奪日軍大洋馬」
    山西省晉中市榆社鄉間就有這樣一位專注木雕的能工巧匠梁俊維。梁俊維是梁氏雕刻技藝的第九代傳人,他的木雕作品,雕工精湛,題材貼近生活,其獨樹一幟的木雕技藝,不僅聞名十裡八鄉,還憑藉優秀作品榮獲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 烙花、火筆畫與鐵畫等,這些古樸的民間工藝,是藝術樸素表現手法
    它近於繪畫中的國畫、線條流暢、富於變化。畫面呈茶褐色、古樸清雅,美觀大方,別具一格。還有"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給傳統烙花藝術錦上添花。烙花又叫烙畫,史料記載其源於西漢,盛於東漢,起源傳說很多。後由於災荒戰亂,烙畫技藝曾一度失傳,直到清光緒年間,才被民間繪畫藝人重新掌握。隨後遂潛心鑽研,整理出系統的烙畫工藝,由此名聲漸響,後來被列為南陽貢品送入宮廷。
  • 潮州木雕展:怎樣在一塊木頭上雕刻百餘人物?
    近百個姿態各異的人物如何在一塊木頭上疏密有致地呈現?瓜柱、雀替、穿枋這些傳統建築中被忽視的部位暗藏著怎樣精美的細節?木雕上塗滿了純金箔又是怎樣一種輝煌?國博剛剛開展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展示了來自廣東省博物館、潮州市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60餘件(套)展品,包括諸多明清及近現代的潮州木雕精品,呈現了潮州木雕集雕刻、漆藝、貼金等技法於一體的藝術特色,也反映出潮汕獨特的文化景觀。
  • 現場|潮州木雕展:怎樣在一塊木頭上雕刻百餘人物?
    近百個姿態各異的人物如何在一塊木頭上疏密有致地呈現?瓜柱、雀替、穿枋這些傳統建築中被忽視的部位暗藏著怎樣精美的細節?木雕上塗滿了純金箔又是怎樣一種輝煌?國博剛剛開展的「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展示了來自廣東省博物館、潮州市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160餘件(套)展品,包括諸多明清及近現代的潮州木雕精品,呈現了潮州木雕集雕刻、漆藝、貼金等技法於一體的藝術特色,也反映出潮汕獨特的文化景觀。
  • 閩南工藝美術面面觀之木雕
    惠安木雕藝術具有強烈的民族、宗教內涵和鮮明的地域藝術特徵,在中國雕刻藝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惠安木雕在繼承中原雕刻工藝的基礎上,融入閩南地區的工藝要素,又吸收了來自異域的宗教雕刻的養分,使其既具有中原雕刻古樸淳厚的特徵,又有南方文化精巧的工藝成分和異國色彩,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 十堰手藝人80後木雕藝人莫小弟:巧手雕木 「一鳴驚人」
    木雕工藝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形式之一,一般選用質地細密柔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椴木、樺木、楠木、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木料上進行雕刻,作品不僅可以用來收藏,也是極好的裝飾品。在十堰,廣西小夥莫小弟在木雕市場不斷創新,不僅憑藉作品《一鳴驚人》在國家級賽事中獲獎,而且開發出了一系列時尚擺件。成為一名優秀的「車城工匠」,是莫小弟的目標。
  • 以可愛倉鼠陪伴擁抱著你——陳佩吟的溫潤療愈木雕藝術
    圓滾滾的身材、烏黑晶亮的眼神,可愛繽紛的小倉鼠永遠為人帶來療愈的力量──這是年輕的木雕藝術創作者陳佩吟的一系列倉鼠作品,她目前於苗慄三義開設工作室,擅長以溫馨平凡的題材,創造讓人第一眼便想捧起直呼可愛的木雕作品,希望帶給大家,如你我的日常一般,平實而有溫度的藝術。陳佩吟大學於臺藝大雙主修雕塑與圖文傳播,她接觸到木雕,從此為這個材質傾倒。
  • 東陽陸光正:木雕藝術是一生摯愛_中國夢實踐者_新聞頻道_央視網...
    銀杏樹、樟樹、棗樹是主要樹種,這些樹是東陽木雕自古以來的主要雕材。陸光正的父親是有名的裁縫。母親雖不識字,但一筆花鳥畫卻極為傳神。大約是受環境薰染,陸光正從小在藝術上就表現出超常天賦。村裡來了婺劇團,他站在板凳上為演員畫臉譜;上小學時就為村裡一年一度的燈會畫龍頭,還到鄉裡的牆壁上畫宣傳畫。一時間,陸光正被鄉及村裡讚許為「藝術神童」。
  • 潮州保存「第一絕妙」木雕的建築,是「國保級」文物,遊客:美!
    金漆木雕最初是皇家、廟宇建築裝飾藝術,流傳到南方後融入了地方特色,形成了一種新流派,到了明清兩代,潮州木雕己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其材質多選用樟木,雕刻成品之後再上漆貼金,富麗華貴,具有強烈藝術效果。以精美絕倫的潮汕木雕裝飾藝術著稱的己略黃公祠,集中體現清末潮汕民居建築的藝術特色,可以說是一顆嵌在潮州古城上的明珠,這座建築也因此在1993年被公布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物,然後在2001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案邊點滴】限定即自由——秦波談木雕創作
    這十幾年的一點造型經驗是木雕需要巧思,儘量用最精簡的語言和方法取得最好的藝術效果。石雕、木雕的空間和形體受限於材料的體積與形狀,迫使雕刻家要苦心經營每一個空間和形體。就像唐詩「五言絕句」一樣,字字斟酌。米開朗基羅的奴隸像以及我國茂陵石刻和順陵的蹲獅便是這方面的典範。而泥塑稿即便是轉化成青銅、鑄鐵等硬質材料,呈現給我們的還是泥塑材料的造型特質。
  • 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在臨泉開幕
    11月16日下午,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開幕式在臨泉縣長官雜技小鎮舉行。來自全國、全省的雜技名家同臺競技、相互交流,全面展示民間雜技藝術的最新發展成果。臨泉雜技發源於民間,成長於民間,歷史悠久,展現出中原文化熱情奔放、粗獷豪邁的特色,是全省文化大花園裡的一朵奇葩。近年來,臨泉縣連續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雜技)」「中國雜技之鄉」,韋寨鎮韋小莊被中雜協授予「雜技專業村」,雜技已經成為臨泉縣一張靚麗的名片。
  • 「中國民間玩具收藏展暨傳統織繡展」在市民間藝術博物館開幕
    膠東在線消息:為大力弘揚傳統民間手工藝,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9日上午,「中國民間玩具收藏展暨傳統織繡展」在市民間藝術博物館開幕。
  • 重慶:繼承傳統手工藝 小學專開剪紙課(圖)
    首屆少兒美術作品展開幕 小學生現場秀絕活  昨日,江北玉帶山小學,參展的同學們展示他們的剪紙作品 記者 張路橋 實習生 梁傑 攝  剪紙是我國北方一項傳統手工藝,南方流傳較少,技藝相對落後,但江北鋼鋒小學全體同學卻把這一北方的手工藝繼承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