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蘇州木雕是我國民間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這一手工藝已成為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有很大的工藝代表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刀尖上的藝術 蘇州木雕》就是針對這一文化現象而策劃並創作的原創性圖書。《刀尖上的藝術 蘇州木雕》稿對蘇作木雕技藝的歷史源流、木雕材質的選揀、木雕的技藝、木雕經典藏品的鑑賞和木雕作品的把玩以及蘇作木雕非遺傳承代表人物譜系等作了詳細而科學又不失文化趣味的梳理和展現,全書圖文並茂,全彩印刷,是整理和傳承蘇作木雕這一非遺技藝*可*得的書籍。
目錄
第壹章 木頭上的雕刻
一、木雕釋義
二、木雕歷史源流
三、木雕流派
四、建築木雕裝飾構件
五、木雕佛像瑞獸小件
第2章蘇作木雕藝術
一、蘇作木雕的藝術特徵
二、蘇作木雕的風格
三、蘇作木雕的歷史傳承
第三章蘇作木雕的樣式及品類
一、蘇作家具木雕的紋飾及樣式
二、蘇作木雕小件的品類
第四章蘇作木雕產業與現狀
一、「香山幫」建築木雕
二、紅木家具與小件製作
三、歷代蘇州木雕記事備忘錄
第五章蘇作木雕選材及技藝
一、蘇作木雕材料的分類
二、蘇作木雕工具的種類
三、蘇作木雕技法及工藝流程
第六章蘇作木雕賞玩
一、蘇作木雕精品賞讀
二、木雕工藝品的維護與保養
附錄蘇作木雕藝人群芳譜
明代
清代
現當代
每一件作品的完整性以及它在藝術表現力上必須達到的預期效果。
具體操作可分五個步驟來進行。
1. 畫樣:木雕作品通常要畫創意稿,再用墨線勾畫放大到木材上。
2. 鑿坯:分鑿粗坯和鑿細坯。粗坯是整個作品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輪廓與內輪廓。鑿粗坯可從上到下、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一層層地推進。鑿粗坯時還必須注意留有餘地,如同裁剪衣服一般,要適當地放寬。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復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鑿細坯時要求先從整體著眼,調整比列和各種布局,然後將具體形態逐步落實並成形,要為修光留有餘地。在這個階段,作品的體積和線條已趨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圓熟流暢,要有充分的表現力。
3. 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作品表面細緻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出來。
4. 打磨:根據作品需要,將木雕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砂紙磋磨。要求先用粗砂紙,後用細砂紙。要順著木料的纖維方向打磨,直至達到理想效果。
5. 著色上光:工具是一枝硬毛刷、一枝小硬毛筆、一隻調色缸。著色的顏料一般要求是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它們的特點是覆蓋性小,有較強的滲透性。不宜使用油畫的丙烯顏料。木雕著色的尺度主要是力求使木質和花紋在顏料的覆蓋下還依然可見,有些木紋通過著色會更加清晰。所以在調配顏色時不宜過厚,顏料與水的比列是30∶1,要適當調稀薄些,呈透明狀。這樣即使多上幾遍,木質和花紋也不會被覆蓋住。顏色須調配得當,上色的刷筆含水量不宜過多,不要急於求成,否則有些深凹處積澱顏色易產生不均勻的效果。著色不僅是為了彌補某些木質的不足或缺陷,而且還能起到豐富材料質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對作品上色時要酌情而定要求儘量體現出作品內容形式的需求,並符合天然木質的種種美感。木雕上色後不要馬上擦光,一定要等幹了(約12 小時後),用一塊乾淨的布使勁擦拭直至產生均勻的澤,並以手感光滑為度。有的作品可以視情況擦漏一些,使木的底色稍有顯露,
這樣不僅可以形成豐富的色彩感覺,而且也增強了作品的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