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文/本刊記者 吳振宇 張穎 王芝英 官建發
圖/楊學勤 吳鵬
通訊員/莊景煌 蘇少偉
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入手,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探索鄉村治理新路,真正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提升」……晉江東石鎮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上,走出了一條高效、優質、富有內涵的「康莊大道」。
晉江東石「中國傘都」
晉江市東石鎮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與金門隔海相望,陸地面積65平方公裡,海岸線28公裡,轄29個行政村和5個社區,常住人口11.14萬人,外來人口5萬多,僑、港、澳、臺胞30餘萬人,海內外僑團9個,是閩南重點僑鄉和歷史古鎮,素有「海濱鄒魯、仁和之鄉」的美譽。
東石鎮經濟以外向型為主,以傘具製造、紡織服裝、五金汽配、食品加工、木雕工藝、特色農業(胡蘿蔔)等六大產業為支柱產業,2003年,被授予「中國傘都」榮譽稱號, 並先後三次通過「中國傘都」稱號複評認定,2020年,入選國家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是福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泉州市級小城市培育試點鎮。2019年,東石鎮實現工業總產值360.9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04.22億元,農業總產值23.65億元,財稅收入8.4573億元。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4元,鎮域綜合實力躋身全國科學發展百強鎮前列。
全國規模最大的傘業集群地
改革開放以來,東石人秉承著「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晉江精神,率先在商海裡搏擊。上世紀80年代末,東石就形成了梅峰、蕭下、金甌、塔頭劉等多個遠近聞名的制傘專業村。進入90年代後,制傘業在東石得到迅猛發展,形成了集研發、生產、銷售、出口一條龍的制傘產業鏈,制傘規模已佔全國傘業生產的三分之一強,具備明顯的產業集群特徵。2003年,東石鎮被授予「中國傘都」榮譽稱號。2013年,東石傘業集群被評為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傘具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
東石鎮現有傘業企業300多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擁有包含制傘機械、電鍍、冷軋鋼板、傘骨、傘頭、傘布配件及成品傘生產、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傘業集群地,年產量和外貿出口量均居全國前茅。集群現在總產值2000萬元以上規模製傘企業53家,產值超億元的制傘企業有集成傘業、梅花傘業、雨絲夢洋傘、雨中鳥晴雨傘、佳樂美等20家。集群內共有國家級品牌11枚,世界吉尼斯記錄1個、省級名牌18枚。
胡蘿蔔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東石鎮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冬季光熱資源豐富,土壤多屬沙壤土,土層深厚,具有獨特地理氣候優勢。東石鎮常年種植胡蘿蔔面積穩定在19500畝左右,已成為秋冬種胡蘿蔔主產區,根據調查統計,東石鎮胡蘿蔔產量產值約佔晉江市的1/3,佔全省的1/6左右,生產規模效益明顯,是我國胡蘿蔔出口的主要基地。
東石鎮歷來注重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各規模場(戶)積極與農業院校及科研單位對接,並在東石梓源綜合農場設立方智遠院士工作站,引進200多個胡蘿蔔品種進行試種獲得成功,為今後良種推廣奠定了基礎。
通過充分發揮胡蘿蔔產業優勢,東石鎮農業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目前,東石鎮擁有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地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在區域農產品深加工、銷售、物流產業鏈條的發展,農業相關的二三產業年產值達16.45億元以上,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條總產值超過23.65億元。全鎮2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135個規模農場為紐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當地勞動就業人口近15000人,增加就業農民收入年平均3.5萬元,合計創造務工收入52500萬元。近期,東石鎮入選國家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平坦整潔的村莊道路、奼紫嫣紅的庭院花木、乾淨溫馨的農家院落、清澈見底的溝渠水塘……行走在晉江東石鎮,一幅幅美麗鄉村的新景象撲面而來。
近年來,東石鎮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以人居環境整治為重要抓手,推動農業項目優化、推進村級建設、探索村莊有效治理……讓從前的「髒、亂、差」變成了現在的「美、精、富」。
建立健全機制,讓環境整治「高效長效」
堅決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硬仗,就是要更好地讓群眾有參與感、有主體感、有獲得感、有幸福感。
早在2017年,東石鎮率先出臺《東石鎮鄉村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成立鎮村兩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領導小組,全面推進鄉村環境的整治提升。
精準把握髮力點,建立環境整治長效機制。鎮黨委書記洪建立說道:「我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列為各工作點『點長工程』,由點長負總責。同時,將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掛鈎黨政領導、下點幹部和村級班子考核體系,進一步量化指標。」
2019年以來,東石鎮還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季度推進會,通過「走、看、評、議」的方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觀摩活動。參觀典型村、進步村的好做法、好方法,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分析存在不足,提出下一階段的工作要求,壓緊壓實工作點和村一級責任。鎮裡還制定出臺《東石鎮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激勵方案(試行)》,建立科學考核機制,對轄區內34個村(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綜合評分,確定先進典型。
明晰鎮村兩級各責任人員責任,用好績效「加壓泵」作用,形成「黨政主導、點片負責、部門協作、村社主體、社會參與」的上下聯動共建機制。黨員幹部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廣泛宣傳引導群眾主動參與、人人出力,在全鎮掀起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熱潮。
人居環境整治是系統工程,投入大任務重,有些村不願意幹,也幹不動。如何切實解決現實資金投入的效能問題?東石鎮對症下藥,堅持政策引導,從資金上做村級領導小組的堅強後盾,在資金兌現上優化流程,實行快速驗收機制,更大程度地「鬆綁」,激發了各村(社區)謀劃項目、推進項目的積極性。
結合上級對農村項目建設補助措施,立足東石實際,鎮裡配套制定出臺《東石鎮鄉村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東石鎮村(社區)市政配套設施建設項目補助規定(試行)》、《東石鎮基層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試行)》、《東石鎮落實<晉江市精準幫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九項措施>(試行)》、《東石鎮扶持發展現代農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明確各村(社區)建設項目在程序規範的條件下,鎮財政根據工程結算審核價按一定比例補助。
「以往零星環境整治項目資金投入少、實施時間短,就是財政補助兌現慢。現在只要工程完工決算當月20日前報鎮發展服務中心匯總,鎮裡就於次月10日聯合驗收,及時下撥補助資金。」東石鎮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許清楷說道。
2017年項目實施以來,鎮村兩級共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建設資金1.39億元,其中,2018年投入建設資金6300萬餘元,2019年投入建設資金超6215萬餘元,2020年1-4月份投入資金1347萬餘元。
截至2019年底,已報備實施項目建設406個,其中完工336個,在建70個(跨年度)。2020年計劃實施村級建設項目204個,現已開工76個。
發動群眾參與,開啟美麗鄉村「美顏」模式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場需要人人參與的「人海戰」,更是一項久久為功的「持久戰」。
發動群眾參與,開啟美麗鄉村「美顏」模式。晉江東石鎮潘山村絕對有發言權。
潘山村是著名的傳統木雕文化之鄉,「潘山廟宇木雕」自清末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並於2011年獲福建省人民政府錄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藝達木雕列入福建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潘山的廟宇木雕在臺灣、東南亞一帶久負盛名。不過,去年以來,這個靠山向海、2000多人的村子,吸引了另一波的「遊客」,大家前來探究其為何能在短短兩年內由「髒、亂、差」的小村莊蝶變成美麗鄉村的「網紅村」。
走進潘山村,木雕文化、掌中木偶文化元素隨處可見,村民家門前是有魚有水的噴水池,房子旁是寬闊的水泥路,屋後是種花養草、擺著老物件的小花園……一個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新農村展現眼前。
「從前是村兩委求著村民改,如今是村民主動搶著變。」潘山村黨支部書記劉鴻才笑著介紹。站在村務公開欄前,指著欄上的「鳴謝狀」「借地協議」「建設規劃圖」,劉鴻才感慨良多。
整治初期,潘山村缺地少地,綠化建設沒有可施展的空間,怎麼辦?借鑑10年前退房讓路的經驗,村兩委幹部發動了新一輪的「借」地動員。
原來,2010年村裡就遇到過村主幹道擴修的難題。自然形成的村莊,房屋縱橫交錯。要拓路,必然要向兩側房屋要地,是保房還是讓路,村民和村幹部針鋒相對過。
「剛開始動員群眾退房讓路時,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劉鴻才說,雖然大部分村民同意讓路,但個別村民不同意,且態度很堅決。這該怎麼辦?「只要大家一起讓,我們就能讓。」走訪中,一位村民的這句話給了潘山村幹部新的啟發。
與其村委會動員群眾讓路,不如換個角度,讓群眾參與修路。於是,潘山村立即召集沿路村民開會,讓大家自己探討讓路方案,形成村民之間「互相比互相看」的氛圍。退房讓路這件事,變為村民自己集體想做的事。
讓村民做村莊的主人,這次的人居環境整治同樣「還」村於民。
拆除工作首先從劉鴻才的祖厝動起。當時,考慮到村民難以接受賣祖厝的做法,村裡就以向村民『借地』的方式來變通,並通過中青年一代給老一輩做思想工作,攻克下了11棟古厝土地「出借」一事。
從借一個角落建微景觀,到借一個庭院綠化美化,再到借一整塊地建廣場,潘山村村容村貌變了樣,村民直接受益。
村民吳斯文、吳貽民房前屋後原本被臭水溝、舊廁所、垃圾堆包圍,吳貽民隔三岔五就要倒些藥水到水溝裡消殺蚊蟲。如今,吳斯文的屋後建了微景觀,種上了花花草草。吳貽民借出的土地建成養魚的噴水池。周邊還建起了小廣場和環境整潔的新公廁。每天來這一帶散步、跳廣場舞的村民絡繹不絕。
「現在群眾很支持,村裡要做什麼事都非常順暢。」村主任吳萬友說,村委會已經陸續向村民免費借了2萬多平方米的土地搞建設。兩個片區的規劃改造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認可。他們有的提供建築手藝,有的捐出了木雕作品、老物件,有的積極出謀獻策,有的踴躍借地讓地……
「微」改造接地氣,美麗鄉村 「大提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變」的是居住環境,「提」的是幸福指數。
「原本很多方案都圍繞現代感來設計,並不符合我們村莊的實際。後來在上級部門、鎮裡的多方指導下,我們漸漸摸索出因地制宜的建設方案,反而有了特色和親切感,而且還很省錢。」劉鴻才說道。
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因地制宜、順勢而為,講究情境交融,借地造景,留舊留魂又留鄉愁。
潘山村在拆舊的過程中,收集利用不少老物件,成為新景觀中的特色和亮點,如廢舊石塊成了地板,拆下的紅磚建了花圃,廢舊石磨、瓦片、水缸等,也都沒浪費,被和諧地融進一個個微景觀中。
「思源井」微景觀原本是一個髒亂差的三角區,還有個氣味難聞的舊廁所。改造中,舊廁所被拆除,老樹、古井和舊牆被留下。雜草地鋪上紅磚、鵝卵石,舊牆邊種上花草、綠竹,在舊房子拆除中保留下來的石磨、石敢當等老物件被搬了過來,化身景觀中的神來之筆。微景觀的牆壁上還配上古色古香的二維碼標示牌,手機掃一掃就有語音、文字解說。
經過環境整治「突擊戰」,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如何長久保持環境整治的勝利成果,讓文明衛生意識入心入腦?
東石鎮潘山村推行「垃圾不落地」,在村外圍設置垃圾集中投放點,養成定點投放的習慣。以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為導向,潘山村每個月都會開展家家戶戶房前屋後衛生評比。評比中排名前列的村民,會獲得一個「笑臉娃娃」的標籤,貼在家門前,代表這戶是衛生先進家庭,並獲得一定的物質獎勵。
這樣的評比活動,帶動家家戶戶主動投入衛生清潔行動,村民們養成了自潔自律的好習慣,鄰裡之間也經常互相幫助,一起提升環境衛生。
此外,潘山村還組織村裡的小學生,開展題為《家鄉的變化》作文比賽,作文寫完後要帶回家給家長籤字。從而帶動整個家庭一起參與美化環境,此舉也頗有成效。
增加村集體收入,美麗鄉村建設持續長效
潘山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資金投入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針對村財薄弱的情況,借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東風」,策劃「一村居、一財源」項目,拓寬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由村委會以統一出租的方式,將集體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既保證了村集體經濟效益、又保障了村民的經濟收入。36KW光伏發電項目併網發電,集體閒置地塊規劃收費停車場委託出租……村集體收入由2018年的不足10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22萬餘元。
挖掘掌中木偶、廟宇木雕的歷史文化積澱,建設文化長廊,開發建設「什姓文化園」,指引路牌將全村200多個木雕作坊串聯起來,工匠們不再「躲在深巷無人識」……2019年潘山獲評為福建省鄉村旅遊村。
在未來三至五年內,藉助木雕產業、木偶文化優勢,潘山村將進一步深挖「美麗鄉村」內涵,建設木雕、木偶展示區,策劃配套相關文化活動,打造山海同遊精品特色文化旅遊路線,推進木雕產業、木偶文化蓬勃發展,劉鴻才表示,很有信心帶動潘山村「美麗鄉村」向更高層次躍升。
潘山經驗在東石鎮遍地開花
東石鎮鄉村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東石各村(社區)村容村貌都有實質性的改變。在原有檗谷村、梅塘村等多個美麗鄉村基礎上,又湧現出潘山、塔頭孫、塔頭劉等一批新的先進典型示範村,以及大房村、金甌村、洪塘村、三鄉村等多個村(社區)緊隨其後的格局。
塔頭劉村,位於晉江東石鎮東部海濱,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村裡屹立著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古厝雕梁畫棟、裝飾瑰麗,和閩南傳統紅磚古厝相比,顯得很是別致。東石鎮宣委莊景煌介紹,這是塔頭劉村村民劉基尺在1920年建設的,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當時,劉基尺到潮州、汕頭等地販賣花生、糖果、酒醋等食品,見那一帶建築很有特色,就把那裡的工人、材料都帶了回來,建了這棟房屋。目前,古厝已被改造為鄉村記憶館,結合鄉村記憶、鄉村文化進行陳列布展,讓古厝煥發新生機。
站在塔頭劉村的村頭新建成的觀海通道上,廣闊絢麗的夕陽海景,令人心曠神怡。據該村村支書劉永進介紹,在未建成觀海通道之前,這裡是雜草叢生的小土路,也是衛生死角。2018年,佔地20多畝的濱海公園正式投用;2019年,觀海通道的開闢建成,為村莊加快濱海旅遊景觀開發插上了又一隻「翅膀」。「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晉江的一個熱門景點。」
來源:新華號 海峽鄉村雜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