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更善治 美麗鄉村入畫來——中國傘都東石鎮人居環境整治新樣板

2021-01-12 新華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文/本刊記者 吳振宇 張穎 王芝英 官建發

圖/楊學勤 吳鵬

通訊員/莊景煌 蘇少偉

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入手,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探索鄉村治理新路,真正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提升」……晉江東石鎮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上,走出了一條高效、優質、富有內涵的「康莊大道」。

晉江東石「中國傘都」

晉江市東石鎮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與金門隔海相望,陸地面積65平方公裡,海岸線28公裡,轄29個行政村和5個社區,常住人口11.14萬人,外來人口5萬多,僑、港、澳、臺胞30餘萬人,海內外僑團9個,是閩南重點僑鄉和歷史古鎮,素有「海濱鄒魯、仁和之鄉」的美譽。

東石鎮經濟以外向型為主,以傘具製造、紡織服裝、五金汽配、食品加工、木雕工藝、特色農業(胡蘿蔔)等六大產業為支柱產業,2003年,被授予「中國傘都」榮譽稱號, 並先後三次通過「中國傘都」稱號複評認定,2020年,入選國家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是福建省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鎮、泉州市級小城市培育試點鎮。2019年,東石鎮實現工業總產值360.9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04.22億元,農業總產值23.65億元,財稅收入8.4573億元。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74元,鎮域綜合實力躋身全國科學發展百強鎮前列。

全國規模最大的傘業集群地

改革開放以來,東石人秉承著「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的晉江精神,率先在商海裡搏擊。上世紀80年代末,東石就形成了梅峰、蕭下、金甌、塔頭劉等多個遠近聞名的制傘專業村。進入90年代後,制傘業在東石得到迅猛發展,形成了集研發、生產、銷售、出口一條龍的制傘產業鏈,制傘規模已佔全國傘業生產的三分之一強,具備明顯的產業集群特徵。2003年,東石鎮被授予「中國傘都」榮譽稱號。2013年,東石傘業集群被評為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傘具外貿轉型升級示範基地。

東石鎮現有傘業企業300多家,從業人員5萬多人,擁有包含制傘機械、電鍍、冷軋鋼板、傘骨、傘頭、傘布配件及成品傘生產、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條,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傘業集群地,年產量和外貿出口量均居全國前茅。集群現在總產值2000萬元以上規模製傘企業53家,產值超億元的制傘企業有集成傘業、梅花傘業、雨絲夢洋傘、雨中鳥晴雨傘、佳樂美等20家。集群內共有國家級品牌11枚,世界吉尼斯記錄1個、省級名牌18枚。

胡蘿蔔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東石鎮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冬季光熱資源豐富,土壤多屬沙壤土,土層深厚,具有獨特地理氣候優勢。東石鎮常年種植胡蘿蔔面積穩定在19500畝左右,已成為秋冬種胡蘿蔔主產區,根據調查統計,東石鎮胡蘿蔔產量產值約佔晉江市的1/3,佔全省的1/6左右,生產規模效益明顯,是我國胡蘿蔔出口的主要基地。

東石鎮歷來注重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各規模場(戶)積極與農業院校及科研單位對接,並在東石梓源綜合農場設立方智遠院士工作站,引進200多個胡蘿蔔品種進行試種獲得成功,為今後良種推廣奠定了基礎。

通過充分發揮胡蘿蔔產業優勢,東石鎮農業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目前,東石鎮擁有4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地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在區域農產品深加工、銷售、物流產業鏈條的發展,農業相關的二三產業年產值達16.45億元以上,實現農業全產業鏈條總產值超過23.65億元。全鎮2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135個規模農場為紐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帶動當地勞動就業人口近15000人,增加就業農民收入年平均3.5萬元,合計創造務工收入52500萬元。近期,東石鎮入選國家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平坦整潔的村莊道路、奼紫嫣紅的庭院花木、乾淨溫馨的農家院落、清澈見底的溝渠水塘……行走在晉江東石鎮,一幅幅美麗鄉村的新景象撲面而來。

近年來,東石鎮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以人居環境整治為重要抓手,推動農業項目優化、推進村級建設、探索村莊有效治理……讓從前的「髒、亂、差」變成了現在的「美、精、富」。

建立健全機制,讓環境整治「高效長效」

堅決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硬仗,就是要更好地讓群眾有參與感、有主體感、有獲得感、有幸福感。

早在2017年,東石鎮率先出臺《東石鎮鄉村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成立鎮村兩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領導小組,全面推進鄉村環境的整治提升。

精準把握髮力點,建立環境整治長效機制。鎮黨委書記洪建立說道:「我們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列為各工作點『點長工程』,由點長負總責。同時,將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掛鈎黨政領導、下點幹部和村級班子考核體系,進一步量化指標。」

2019年以來,東石鎮還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季度推進會,通過「走、看、評、議」的方式,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場觀摩活動。參觀典型村、進步村的好做法、好方法,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工作進行階段性總結,分析存在不足,提出下一階段的工作要求,壓緊壓實工作點和村一級責任。鎮裡還制定出臺《東石鎮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激勵方案(試行)》,建立科學考核機制,對轄區內34個村(社區)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綜合評分,確定先進典型。

明晰鎮村兩級各責任人員責任,用好績效「加壓泵」作用,形成「黨政主導、點片負責、部門協作、村社主體、社會參與」的上下聯動共建機制。黨員幹部充分發揮「領頭雁」作用,廣泛宣傳引導群眾主動參與、人人出力,在全鎮掀起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熱潮。

人居環境整治是系統工程,投入大任務重,有些村不願意幹,也幹不動。如何切實解決現實資金投入的效能問題?東石鎮對症下藥,堅持政策引導,從資金上做村級領導小組的堅強後盾,在資金兌現上優化流程,實行快速驗收機制,更大程度地「鬆綁」,激發了各村(社區)謀劃項目、推進項目的積極性。

結合上級對農村項目建設補助措施,立足東石實際,鎮裡配套制定出臺《東石鎮鄉村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東石鎮村(社區)市政配套設施建設項目補助規定(試行)》、《東石鎮基層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試行)》、《東石鎮落實<晉江市精準幫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九項措施>(試行)》、《東石鎮扶持發展現代農業的若干意見》等文件,明確各村(社區)建設項目在程序規範的條件下,鎮財政根據工程結算審核價按一定比例補助。

「以往零星環境整治項目資金投入少、實施時間短,就是財政補助兌現慢。現在只要工程完工決算當月20日前報鎮發展服務中心匯總,鎮裡就於次月10日聯合驗收,及時下撥補助資金。」東石鎮發展服務中心主任許清楷說道。

2017年項目實施以來,鎮村兩級共投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建設資金1.39億元,其中,2018年投入建設資金6300萬餘元,2019年投入建設資金超6215萬餘元,2020年1-4月份投入資金1347萬餘元。

截至2019年底,已報備實施項目建設406個,其中完工336個,在建70個(跨年度)。2020年計劃實施村級建設項目204個,現已開工76個。

發動群眾參與,開啟美麗鄉村「美顏」模式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場需要人人參與的「人海戰」,更是一項久久為功的「持久戰」。

發動群眾參與,開啟美麗鄉村「美顏」模式。晉江東石鎮潘山村絕對有發言權。

潘山村是著名的傳統木雕文化之鄉,「潘山廟宇木雕」自清末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並於2011年獲福建省人民政府錄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藝達木雕列入福建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潘山的廟宇木雕在臺灣、東南亞一帶久負盛名。不過,去年以來,這個靠山向海、2000多人的村子,吸引了另一波的「遊客」,大家前來探究其為何能在短短兩年內由「髒、亂、差」的小村莊蝶變成美麗鄉村的「網紅村」。

走進潘山村,木雕文化、掌中木偶文化元素隨處可見,村民家門前是有魚有水的噴水池,房子旁是寬闊的水泥路,屋後是種花養草、擺著老物件的小花園……一個傳統與現代交織的新農村展現眼前。

「從前是村兩委求著村民改,如今是村民主動搶著變。」潘山村黨支部書記劉鴻才笑著介紹。站在村務公開欄前,指著欄上的「鳴謝狀」「借地協議」「建設規劃圖」,劉鴻才感慨良多。

整治初期,潘山村缺地少地,綠化建設沒有可施展的空間,怎麼辦?借鑑10年前退房讓路的經驗,村兩委幹部發動了新一輪的「借」地動員。

原來,2010年村裡就遇到過村主幹道擴修的難題。自然形成的村莊,房屋縱橫交錯。要拓路,必然要向兩側房屋要地,是保房還是讓路,村民和村幹部針鋒相對過。

「剛開始動員群眾退房讓路時,村幹部挨家挨戶做工作。」劉鴻才說,雖然大部分村民同意讓路,但個別村民不同意,且態度很堅決。這該怎麼辦?「只要大家一起讓,我們就能讓。」走訪中,一位村民的這句話給了潘山村幹部新的啟發。

與其村委會動員群眾讓路,不如換個角度,讓群眾參與修路。於是,潘山村立即召集沿路村民開會,讓大家自己探討讓路方案,形成村民之間「互相比互相看」的氛圍。退房讓路這件事,變為村民自己集體想做的事。

讓村民做村莊的主人,這次的人居環境整治同樣「還」村於民。

拆除工作首先從劉鴻才的祖厝動起。當時,考慮到村民難以接受賣祖厝的做法,村裡就以向村民『借地』的方式來變通,並通過中青年一代給老一輩做思想工作,攻克下了11棟古厝土地「出借」一事。

從借一個角落建微景觀,到借一個庭院綠化美化,再到借一整塊地建廣場,潘山村村容村貌變了樣,村民直接受益。

村民吳斯文、吳貽民房前屋後原本被臭水溝、舊廁所、垃圾堆包圍,吳貽民隔三岔五就要倒些藥水到水溝裡消殺蚊蟲。如今,吳斯文的屋後建了微景觀,種上了花花草草。吳貽民借出的土地建成養魚的噴水池。周邊還建起了小廣場和環境整潔的新公廁。每天來這一帶散步、跳廣場舞的村民絡繹不絕。

「現在群眾很支持,村裡要做什麼事都非常順暢。」村主任吳萬友說,村委會已經陸續向村民免費借了2萬多平方米的土地搞建設。兩個片區的規劃改造也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認可。他們有的提供建築手藝,有的捐出了木雕作品、老物件,有的積極出謀獻策,有的踴躍借地讓地……

「微」改造接地氣,美麗鄉村 「大提升」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變」的是居住環境,「提」的是幸福指數。

「原本很多方案都圍繞現代感來設計,並不符合我們村莊的實際。後來在上級部門、鎮裡的多方指導下,我們漸漸摸索出因地制宜的建設方案,反而有了特色和親切感,而且還很省錢。」劉鴻才說道。

不是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因地制宜、順勢而為,講究情境交融,借地造景,留舊留魂又留鄉愁。

潘山村在拆舊的過程中,收集利用不少老物件,成為新景觀中的特色和亮點,如廢舊石塊成了地板,拆下的紅磚建了花圃,廢舊石磨、瓦片、水缸等,也都沒浪費,被和諧地融進一個個微景觀中。

「思源井」微景觀原本是一個髒亂差的三角區,還有個氣味難聞的舊廁所。改造中,舊廁所被拆除,老樹、古井和舊牆被留下。雜草地鋪上紅磚、鵝卵石,舊牆邊種上花草、綠竹,在舊房子拆除中保留下來的石磨、石敢當等老物件被搬了過來,化身景觀中的神來之筆。微景觀的牆壁上還配上古色古香的二維碼標示牌,手機掃一掃就有語音、文字解說。

經過環境整治「突擊戰」,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如何長久保持環境整治的勝利成果,讓文明衛生意識入心入腦?

東石鎮潘山村推行「垃圾不落地」,在村外圍設置垃圾集中投放點,養成定點投放的習慣。以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為導向,潘山村每個月都會開展家家戶戶房前屋後衛生評比。評比中排名前列的村民,會獲得一個「笑臉娃娃」的標籤,貼在家門前,代表這戶是衛生先進家庭,並獲得一定的物質獎勵。

這樣的評比活動,帶動家家戶戶主動投入衛生清潔行動,村民們養成了自潔自律的好習慣,鄰裡之間也經常互相幫助,一起提升環境衛生。

此外,潘山村還組織村裡的小學生,開展題為《家鄉的變化》作文比賽,作文寫完後要帶回家給家長籤字。從而帶動整個家庭一起參與美化環境,此舉也頗有成效。

增加村集體收入,美麗鄉村建設持續長效

潘山村人居環境整治的資金投入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

針對村財薄弱的情況,借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東風」,策劃「一村居、一財源」項目,拓寬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由村委會以統一出租的方式,將集體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既保證了村集體經濟效益、又保障了村民的經濟收入。36KW光伏發電項目併網發電,集體閒置地塊規劃收費停車場委託出租……村集體收入由2018年的不足10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22萬餘元。

挖掘掌中木偶、廟宇木雕的歷史文化積澱,建設文化長廊,開發建設「什姓文化園」,指引路牌將全村200多個木雕作坊串聯起來,工匠們不再「躲在深巷無人識」……2019年潘山獲評為福建省鄉村旅遊村。

在未來三至五年內,藉助木雕產業、木偶文化優勢,潘山村將進一步深挖「美麗鄉村」內涵,建設木雕、木偶展示區,策劃配套相關文化活動,打造山海同遊精品特色文化旅遊路線,推進木雕產業、木偶文化蓬勃發展,劉鴻才表示,很有信心帶動潘山村「美麗鄉村」向更高層次躍升。

潘山經驗在東石鎮遍地開花

東石鎮鄉村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東石各村(社區)村容村貌都有實質性的改變。在原有檗谷村、梅塘村等多個美麗鄉村基礎上,又湧現出潘山、塔頭孫、塔頭劉等一批新的先進典型示範村,以及大房村、金甌村、洪塘村、三鄉村等多個村(社區)緊隨其後的格局。

塔頭劉村,位於晉江東石鎮東部海濱,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村裡屹立著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古厝雕梁畫棟、裝飾瑰麗,和閩南傳統紅磚古厝相比,顯得很是別致。東石鎮宣委莊景煌介紹,這是塔頭劉村村民劉基尺在1920年建設的,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當時,劉基尺到潮州、汕頭等地販賣花生、糖果、酒醋等食品,見那一帶建築很有特色,就把那裡的工人、材料都帶了回來,建了這棟房屋。目前,古厝已被改造為鄉村記憶館,結合鄉村記憶、鄉村文化進行陳列布展,讓古厝煥發新生機。

站在塔頭劉村的村頭新建成的觀海通道上,廣闊絢麗的夕陽海景,令人心曠神怡。據該村村支書劉永進介紹,在未建成觀海通道之前,這裡是雜草叢生的小土路,也是衛生死角。2018年,佔地20多畝的濱海公園正式投用;2019年,觀海通道的開闢建成,為村莊加快濱海旅遊景觀開發插上了又一隻「翅膀」。「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晉江的一個熱門景點。」

來源:新華號 海峽鄉村雜誌社

相關焦點

  • 永昌鎮劉沛村: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治出鄉村新畫卷
    ,建立健全機制,充分發動群眾,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如今的劉沛村道路乾淨整潔、房屋整齊有序、村民生活幸福,美麗鄉村煥發出勃勃生機。今年來,劉沛村打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明鄉風等文化牆100餘米;栽種各類綠植4000餘株,打造小遊園1處。組織農戶清理前庭後院衛生,做到物品擺放有序,衛生乾淨整潔,動員農戶在家裡「栽牡丹、掛書畫、傳家訓、樹家風」。同時,建立日常保潔機制,堅持日巡查、周通報、月評比。
  • 睢寧:人居環境整治,讓鄉村「顏值」更靚麗
    睢寧:人居環境整治,讓鄉村「顏值」更靚麗 2020-03-24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居環境大整治 美麗鄉村入畫來——煙臺開發區潮水鎮的鳳眼村大...
    膠東在線12月14日訊(通訊員 張秀花 陳德贇) 走進位於煙臺開發區潮水鎮的鳳眼村,一進村,從主幹道一眼望去,無不是乾淨整潔,不用說四大堆,就是零星的雜草、樹葉幾乎都看不到,入村道路兩側的綠化帶也是整整齊齊,為乾淨整潔的村莊增添了幾分更加靚麗的色彩,這都是今年鳳眼村下大力氣整治人居環境的成果。
  • 義安區:一村一落皆是景 美麗鄉村入畫來
    義安區:一村一落皆是景 美麗鄉村入畫來 2021-01-08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彭水:潤溪鄉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原標題:彭水:潤溪鄉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華龍網8月1日14時訊(通訊員 冉立)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美不美,關鍵看環境。今年來,重慶市彭水縣潤溪鄉把人居環境和脫貧攻堅結合起來,緊抓人居環境改善,增強了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激發了老百姓的發展內生動力。
  • 句容人居環境整治描繪「鄉村美卷」
    金山網訊 今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收官之年,句容市全面貫徹落實鎮江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與鄉村振興、文明城市建設、衛生城市復檢等工作結合起來,黨群一心,克難攻堅,紮實推進「四清一治一改」,確保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 扶貧印記丨人居環境整治 建設美麗鄉村
    龍鳳橋村地處永川區寶峰鎮東南部,陰山山脈南麓,與來蘇、紅爐接壤,幅員面積9.1平方公裡,距寶峰場鎮5公裡,轄24個村民小組,2014年被確定為市級貧困村。近年來,當地政府在發展經濟,帶動貧困戶脫貧的同時,著力打造鄉村人居環境,2016年建設了「新灣示範清潔院落」,2017年建設了「牌樓屋基院落」,2018年建設了「槽房院子示範清潔院落」。
  • 「兩會聲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繪就美麗鄉村畫卷
    中國昌吉網訊(記者 嶽文玲 文/圖)州人大代表、州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局長王相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州人大代表、州農業農村局黨組副書記、局長王相介紹,近幾年,隨著自治區「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實施,我州廣大農牧民群眾廣泛參與,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鄉村產業融合發展,農牧民收入不斷提升,獲得感、幸福感逐步增強。今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在鄉村建設方面,如何開好頭?
  • 招遠玲瓏鎮人居環境整治讓鄉村「靚」起來
    近年來,玲瓏鎮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和推動新舊動能轉化的重要載體,按照「點上出彩、線上結果、面上開花」的創建指導思想,高點定位謀全局,立足實際搞創建,全力打造富美文明新玲瓏。  全域共建,全民共享。
  • 陸豐市碣石鎮蓮花村打造優美整潔的鄉村人居環境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石培璋、魯利韋、記者羅勉從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蓮花村了解到,該村以「美麗宜居蓮花」為目標,打造優美整潔的鄉村人居環境。在2020年12月,市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督查評比中,被評為第二片區「最美麗村」。
  • 城月鎮召開鄉村振興表彰大會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會
    6月13日上午,城月鎮召開鄉村振興表彰大會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推進會,總結2018年全鎮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情況,表彰先進單位和個人
  • 霑益區菱角鄉四舉措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為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區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部署工作要求,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全面開展「十村樣板、百村示範、千村整治」行動,著力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進一步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水平,助推鄉村振興,菱角鄉以「三改三提升」為抓手,重點突出清「四堆」、拆「兩房」、治「兩汙」、改習慣,加強宣傳引導
  • 聚力美麗鄉村建設,打造「嚮往的生活」
    「平時要麼忙著照顧家裡,要麼忙著村裡的工作,從來都沒靜下心來好好打扮一下自己。你看,化妝師在俺臉上就那麼簡單地畫了幾下,整個人看起來都感覺不一樣了。俺可得好好學,回去以後帶著村裡的姐妹們一起變美!」近日,在山東省淄博市婦聯組織的「淄博鄉村美學——美她行動」中,臨淄區鳳凰鎮東河村婦聯主席周登梅參加完培訓後高興地說。近年來,隨著「城鄉環境大整治、精細管理大提升」行動的開展,淄博市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 「宜居大同」整治人居環境 扮靚美麗鄉村
    為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我區各鄉鎮多點發力,全力打造秋冬季的美麗鄉村。以積分和超市為載體,建權村實現了處處有人管、人人都參與的環境整治氛圍,村屯環境得到明顯提升。今年,我區各鄉鎮既讓村屯「掃得乾淨」還讓垃圾「運得徹底」。在雙榆樹鄉向陽村,垃圾分揀間建設完成,即將投入使用。
  • 美麗鄉村入畫來——構林鎮後張村環境整治煥新顏
    初冬的暖陽下,記者走進構林鎮後張村,放眼望去,條條水泥路乾淨整潔,栩栩如生的牆體彩繪色彩豔麗,太陽能路燈環繞著這個美麗的小鄉村,一幅舒適、恬淡的田園風光。後張村是貧困村,在鎮、村兩級的努力下,2016年整村脫貧。現在這個貧困村不僅成功摘掉了窮帽,美麗鄉村建設也呈現出勃勃生機。
  • 麒麟鎮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升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我鎮結合實際,圍繞農村垃圾治理、汙水治理、「廁所革命」、基礎設施配套、村容村貌提升、鄉風文明建設等重點任務,深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目前我鎮共組織公益崗240人、保潔員145人參與環境整治工作,配備垃圾轉運車6輛、灑水車1輛、清掃車1輛、工作車1輛,日均清理垃圾10餘噸,實現了垃圾按期轉運。組織和發動廣大婦女家庭開展環境衛生整治行動,清潔庭院衛生死角、清理房前屋後的堆積物、及時處置生活垃圾等,打造「美麗庭院」。
  • 吳圩鎮「三清三拆」整治鄉村環境
    紅磚綠樹掩映於庭院之間,清潔寬敞的水泥路通往家家戶戶,竹籬笆圈起的微菜園綠意盎然——這是南寧經開區吳圩鎮平垌村花廠坡「三清三拆」環境整治成效的一個縮影。
  • 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調查報告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關係農村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南京市人民政府於2018年出臺《南京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動方案》,要求2018年—2020年,新建500個以上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宜居村,35個左右省級特色田園鄉村。
  • 鄉村繪美卷 振興唱亮歌 ——重慶璧山河邊鎮扮靚人居環境 建設美麗...
    河邊鎮大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讓鄉村更美更宜居村貌之變、文化之變、理念之變,這些交錯紛呈的密集轉變,以最直觀的方式重新界定出截然不同的鄉村生活,見證著美麗鄉村建設化蛹成蝶的繽紛過程。近年來,河邊鎮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和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以整治人居環境、推進生態河長制落實等為抓手,科學規劃布局、統籌城鄉發展,描繪出一幅幅美麗鄉村畫卷,唱響了一曲曲鄉村振興亮歌。
  • 莊浪: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為深入推進莊浪縣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一步營造乾淨、整潔的生產生活環境,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近日,莊浪縣開展了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行動,及時清理衛生死角,強化源頭管控,做到垃圾不亂倒、汙水不入河,塵土不飛揚,打造乾淨、整潔、宜居「家園」,提高了百姓居住「幸福指數」。  南湖鎮按照「誰的區域誰負責,誰的區域誰整治」的要求,組織公益性崗位人員,以公路沿線、河道周邊、街道市場為重點,全面清理清運各類垃圾、雜草和河道零星丟棄物,確保此次環境整治行動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