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住園區斜塘,我女兒住相城陸慕,完全是兩個方向,要是我家門口這條線通車了,不論去兒子那兒還是女兒那兒,都老方便了!他們也可以經常坐地鐵回來看我,不會再抱怨老新村門口沒有停車位了。」家住在姑蘇區虎池路的73歲陸阿婆樂呵呵的說。
邁入古稀之年的陸阿婆對於自家門口正在建設的蘇州地鐵8號線尤為關注。這條從2019年開工建設的線路起於高新區西津橋站,止於工業園區車坊站,途徑姑蘇區金閶新城和相城的陽澄湖發展軸,呈蘇州西北至東南的走向,與地鐵3號線一起發揮線網的組合環線功能,以此加強蘇州古城區與外圍區域的交通連接。
目前,地鐵8號線已經步入施工的「快車道」,建設單位中鐵四局踏著穩當的步伐節奏,有條不紊的掌握工期的進程,以保證能夠按照原計劃,在2024年9月的時間節點開通運營。
當下8號線1標時家橋站在2021年1月將進入主體結構大幹階段,在這場「8號線速度戰」的背後,不僅有默默為蘇州地鐵發展賦予能量的驅動者,在以揮灑汗水的付出形式譜寫時代意蘊的「工匠精神」,也有將「交通強國」戰略夯到實處,聚焦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基建理念。
打破工地舊模式
造就建築工人生活產業園
蘇州地鐵8號線1標交由中鐵四局來建設,雖有施工單位負責召集團隊,但對於地鐵建設如此規模的工程,農民工的人員穩定,關係到工程的進度與質量。那麼,保障權益、樹立思想是工作的重心所在。
中鐵四局城軌分公司8號線1標項目部的項目經理周維說,「人是最難管理的,要讓人有幸福感,才能更加賣力的工作建地鐵。」 據了解,以往的傳統工地僱傭模式,由建設方承包給施工方,讓工頭負責召集團隊,這一操作很容易導致召集來零碎的散工,收入無法得到保障。
在2015年的時候,中鐵四局率先提出了「五同管理」概念,即同學習、同勞動、同管理、同生活、同報酬的「五同」管理,促進了農民工與建設企業的共同發展。8號線1標的項目經理周維將中鐵四局的企業「五同」理念加以貫徹落地,不僅有了工人生活產業園的工地管理模式,為農民工宿舍安裝了熱水器、空調,新建了寬敞的浴室,配備了全自動洗衣機,還考慮到精神層面的需求,提出了要在農民工生活區域的產業園內,網絡WiFi全覆蓋。
「要打破打工仔的舊思想,樹立和企業財富共同創造者的這種觀念。現在不比以前,光勞動報酬到位是不夠的,網際網路時代,民工也有工作之餘移動上網的需求,我們要得以保障」地鐵8號線1標的項目經理周維說。
每個住在產業園內的工人都擁有一張實名認證的IC卡,用於滿足食堂打飯、便民超市購物等生活需求。工會主席趙建利表示,這樣精細化的管理,非但可以在生活區域內刷卡式的便捷運作,同時又做到了數據可查可溯源,在「人」的維度上,為蘇州地鐵8號線的建設順利打下了基礎。
至此,建設單位與農民工不再是甲方與乙方的關係,更有一種魚水的黏性。在「冬送溫暖,夏送清涼」的基礎上,每逢節假日,項目部為農民工兄弟發放勞保及生活用品,購買豬肉、羊肉、啤酒等慰問品。
來自安徽安慶的王永年是2016年來到蘇州的,作為桁吊司機,四年多來從蘇州地鐵5號線到8號線,一直兢兢業業的跟隨中鐵四局開展建設工作。王永年說,他對蘇州傳統節日「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本來沒有概念,是每一年在冬至之夜,公司組織包餃子、發放冬釀酒,使他對蘇州風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習慣了每到冬至氣節,從工地回到宿舍後,將公司發放的冬釀酒倒入杯中,湊近聞一聞那微妙的氣息。王永年表示,即使他在當天沒有像蘇州當地人一樣,一家人簇擁吳儂軟語的默契,但通過中鐵四局的福利優待,讓他作為安徽人也感受到了蘇式生活的精緻。
鋼筋「二維碼」掃一掃
電箱由APP控制
「十三五」時期,國家戰略層面明確實施「質量強國」,聚焦展望「十四五」,以智能化技術驅動促進「標準化」服務的提升,必將成為關注的重心。
蘇州地鐵8號線1標的項目通過資源整合,形成了採購、生產、服務全過程高效協同的供應鏈體系。「每根鋼筋上都有二維碼,掃一掃就可以查詢到信息,鋼筋的監測情況、合格性,所屬的批次都可以了解,這也以便於住建部門的檢查以及日後溯源。」項目部經理周維說。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在鋼筋原材進場時,物資員快速錄入原材信息,為每捆鋼筋列印原材牌並掛牌。在加工人員領取鋼筋原材料前,需要使用原材領料終端,掃描原材牌二維碼,再進行鋼筋吊運,將原材入庫及消耗的信息實時上傳至雲平臺。有了指揮中心可以控制的雲平臺,可將器材或設備的各項數據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物聯網和智能化,保證了信息的實時更新。
智能化給一線工人帶來了最為直接的利好。王永年表示,再也不用傳統式的來回跑動,以檢查電箱是否關閉的安全性。「以前我已經在宿舍躺下了,不確定電箱有沒有關掉,為了安全,我又跑出去檢查了一遍,現在我們周總手機上有個APP可以檢查,電箱沒關也可以在手機上關閉。」王永年笑魘如花,「再也不用擔心了。」
作為高層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機APP客戶端對軌道交通的現場施工情況做到了如指掌。有權限的管理者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在實時數據的基礎上,管控相應的調度,使得建設工作在運籌帷幄之中。
「十四五」壯闊藍圖已經鋪就,隨著科技智能建設的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配置已初露雛形,地鐵8號線的基建能量如同一隻無形中穿城而過的大手,塑形成就了城市緊羅密布的空間結構。
智慧工地
VR實景體驗警鐘鞭策
在信息化的時代裡,「新基建」一詞受到熱捧,作為新基建的七大領域之一,近年來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發展迅猛。
「智慧工地」,是一個偌大的數據調度中心。它聚齊了建設的日常監督、安全標準化管理、安全機械管理、質量標準化管理、及實名製作業人員管理等功能內容,緊緊圍繞人、機、料、法、環等關鍵因素,綜合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和智能設備等軟硬體信息化技術,實現工地的數位化、精細化的算法。
「現在大氣汙染嚴重,我們提倡環保,工地上的環境監測通過調度中心能夠知道,今天有嚴重霧霾,我們現場的降霾措施就會啟動,自動的把環境數據控制在標準內。」項目部經理周維介紹道。
在調度中心的大屏幕上,不但可以清晰的對於空氣中顆粒物PM25、PM10、粉塵等進行LED施工現場環境監測,更有科技化引領的智能圍擋噴霧和配置的降塵系統,在不需要任何人操作的情況下,機器式的「降塵助理」噴淋開啟。何以智能化?在即將感應啟動噴淋之前,現場報警裝置會鳴響1分鐘,以提示周邊人群讓離,而當汙染降至達標值後,依然有自動化關閉渠道樞紐,以達到節能節水之效。
「軌道交通8號線的建設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因此就打擾市民的日常生活,所以我們對工程車輛的清洗工作很重視,不能讓渣土車進進出出,汙染馬路上的環境」。項目部經理周維展示了自動洗車的控制平臺,僅需補充少量的水,智慧調度平臺的洗車系統就完成衝洗、拍泥的工作,在推進地鐵8號線建設之時,讓蘇城的路面環境得到保障。
據項目部的工會主席趙建利表述,她從事中鐵四局的工人保障工作已然多年,儘管時常叮囑工人「注意安全」,但這4個字因為老生常談的緣故,多數時刻被當作耳邊之風。一旦發生工傷及工亡事件,即是一個無可挽回的悲痛後果。「現在實景VR的體驗區,讓他們在不受到傷害的情況下,感受一下高空墜路、物體砸傷、觸電是什麼感覺」趙建利說。
安全體驗館的設立,宛如時刻鞭策在旁的警鐘。真實的震撼體驗,讓工人「不寒而慄」,在「一命嗚呼」的臨界點上掙扎後,將安全工作抓得更紮實,是體驗館所賦能的教育意義、利用VR虛擬實境技術模擬工作環境,從而對工人進行訓練,這也會讓工人更從容的面對各種險情,節約現實中的訓練資源。
8號線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助力「交通強國」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其中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的前途命運從未像現在這樣緊密相連,交通對於加強互聯互通、促進民心相通日益重要。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緊要之年。其中,重大工程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重要抓手和標誌。作為「最強地級市」,蘇州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為與「十四五」規劃的有效銜接,8號線的地鐵施工不論在「新基建」熱潮下,在質量關卡上,亦或者人文的「工匠精神」層面,都發揮著軌道交通先行的風向標,為未來經濟上的增長提供新的支撐點。
蘇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亞平曾在8號線的開工儀式上致辭:「以只爭朝夕的責任感、緊迫感,以爭先創優的自信心、精氣神,迅速掀起軌道交通建設的新高潮,打贏打好8號線建設這場新戰役,把8號線建成優質工程、精品工程,為推動蘇州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走在時代最前列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看著73歲的陸阿婆期待的眼神,滿懷憧憬的暢想去兒子女兒家吃飯,這即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一線工人王永年嗓音洪亮高亢的回應道:「快了快了,現在進入主體結構施工,下一階段就是盾構區間啦!」他也許不知道自己此時此刻正在唱著一首隱形的歌,歌名叫做「通往高質量的蘇州地鐵8號線」…… (文/ 陶麗穎)
(新媒體編輯: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