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一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我自己都還不知道呢,在外省工作的學生先看到了,打電話祝賀我。原來他是看了《人民日報》。他覺得選全國政協委員是國家大事,所以把名單從頭看到尾,看到了我的名字。
這件事讓我感受到了全國政協委員的影響力。雖然說在省上做了兩屆政協常委,可沒有像現在這麼受關注。我也感到了很大的壓力,民眾對政協委員寄予了希望,我要認真盡職責。
一封來信
我收到過一封來信,是個公務員寫來的。他說自己關心國家大事,但沒政協委員這個身份,想請我代他提一個提案。他建議在每個政府機關單位的門口,都設一個石碑,刻上「為人民服務」字樣,時時提醒公務人員在為誰履職。
對這封信提出的建議,我明白他思考的價值。不過,我的想法和他不同。我覺得刻碑也挺浪費的,搞不好有些地方就藉此機會在門口擺上奇石名石。「為人民服務」這種提醒很有必要,但不一定通過立碑這個方式。我於是給他回信,告訴他在適當場合我可以呼籲,但目前不能把它變成一份提案。在我看來,政協委員要和民眾關聯起來,但又不能只當傳聲筒。獨立思考是政協委員的責任,社會各界的訴求是多樣化的,我們要有價值判斷。
這位公務員為何找我?我問他了。他說自己在天津工作,關注在天津履職比較活躍的代表委員,從中選了我。可以看出,民眾推銷自己訴求的時候,是有選擇的。
政協怎麼開會
我當了快20年政協委員,在履職上確實是比較用心的。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被推薦擔任陝西省政協委員;本世紀初,做了天津市政協常委;2008年當全國政協委員。有一件事情,這些年我始終在推動,那就是改革政協開會方式,把委員、民眾、政府三者聯動起來。
我在陝西當政協委員時,就想在政協怎麼開會上做點研究。在當時,政協開會是完全封閉的,開會期間說了些什麼,社會根本不知道。我在想,能不能通過公開這個渠道,把開會過程公開化,讓民眾和政協委員形成關聯,把全社會的意見進行整合?於是我提了一個提案,建議把政協委員不涉密的提案,找一份權威的報紙公開報導,也是讓社會監督政協委員,讓民眾看看政協委員們怎樣履職。提案內容公開,社會上有什麼好的意見,可以通過這樣的渠道完成整合。這是我的第一個想法。第二個想法,是把政府對提案的答覆也公開,讓民眾監督政府辦理提案的力度和態度。通過這兩個環節的配合,起到這樣的效果:監督政協委員,監督政府,讓民眾、委員、政府之間形成關聯鏈條;讓會議從封閉走到開放,從有限時間走到無限時間。這樣的探索,對政治體制將產生好的影響,起碼來說,引導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生活,這就是有價值的。提案當年提出後,引發了不小的震動。
這個事兒,我每年都提。到天津後,當地答覆「可以嘗試」,也挑了幾份提案向社會公布了。當年引起挺大的反響,老百姓知道政協怎麼開會了,政協委員怎麼履職了。到了全國政協後,我依舊堅持並不斷完善這個提案。如今,全國政協每年都找一些報紙登政協委員的提案,承辦部門的答覆也刊登出來,每年還會出版好的提案彙編和答覆彙編,提案公開逐漸制度化。雖然還沒有達到我設想的那一步,但比20年前我剛提出來的時候已經進步太多了。
按界別議事
民眾討論政協委員提案的過程,就是有序參政議政,影響政府的過程。表達民眾的意願,政協委員應該是個很好的中介。政協委員如何提高議事效率和效果?我目前關注的,是如何按照界別議事,發揮好界別的作用,充分反映真實聲音。
政協按照界別組織會議,在現行會議制度體系中是獨一無二的。目前來看,不少政協委員界別意識不強,跨界別發言比較隨便,對本界別的真實問題卻反映過少。我認為,強化界別色彩,按照界別定位關注點,才能更好地反映各個方面和領域的真實問題。舉個例子,目前只有自然科學界有院士制度,社科界沒有院士制度,這是很大的歧視,也是不合理的,違背了世界潮流。社科領域的教授不能獲得更高的榮譽,也很難擁有加強研究的動力。
國家需要了解各個階層的核心訴求是什麼,最緊要的在於解決什麼問題。這個不能迴避,不能遮掩。不同階層的訴求充分表達,都說真話,說真實訴求,那麼國家立法、國家層面討論政策的時候,是不是能減少盲目性?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的觀點是,政協委員議政時要按照界別定位關注點,反映各個方面領域的真實問題,讓政協真正起到政治協商、參政議政的作用。
(本報記者王麗麗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