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將海氏哲學帶到中國的第一人 卻說自己是「戴著口罩掏垃圾箱」

2021-01-11 北晚新視覺網

「我是清朝人!」熊偉先生出語驚人,然後話鋒一轉,說:「但我不是遺老,我是遺嬰。」確乎,當中華民國的旗幟升上天空的時候,熊先生已是半歲多的人了。

如今的熊先生,業已進入老境,視覺、聽覺和記憶力均有所衰退。但他仍充滿信心地每天出外散步兩次,步行三、四公裡。他的觀點很簡單:「既然是人生,就要有人生內容。」他極讚賞他的恩師海德格爾的一句名言:「自由地走到死中去。」熊先生認為,此話與中國的成語「視死如歸」有異曲同工之妙,境界是完全一致的。

作為大哲學家海德格爾尚健在的早期學生之一,熊先生現在似乎理所當然地成了海氏門生中的大師兄。故此,「北美海德格協會」每年來函,邀請他出席年會,德國方面也數度請他訪德。熊先生樸實地說:在早年留德之前,他是學哲學的,但是卻連海德格爾的名字都未聽說過。都一旦聆聽之後,便一發不可收,自1933年起,連續三年,聽了海德格爾的課。而海氏對他的影響,至今猶存。

或許一開始,熊先生並未能領悟海氏哲學的奧義。張岱年先生曾向我轉述過一則趣聞:熊偉先生始聽海氏課,課畢,師生俱散。熊氏面有慚色,語德籍同學:未懂海先生上課內容也。未想,同學哈哈大笑,答曰:「吾亦聽不懂也。」熊氏遂釋然。此故事確否,未經考證。但熊先生初抵德國,德文既未精緻,海氏哲學又博大精深,一時難懂是可以理解的。

熊先生於1939年獲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為《論不可說》。未幾,他穿過硝煙瀰漫的歐亞戰場,回國。故此,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中,用西方哲學的舟楫,窮究於人生與哲學的真諦。

熊先生淡泊名利,他的觀點是:「名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質量。」他還說:「我就不相信倒退幾年,讓我去學萬元戶的那一套會困難?!」言下之意,自是不言自明:非不能也,實乃不屑為之。

熊先生於幾年前翻譯了海氏的著作《形上學道論》,計十多萬字。先交至甲出版社,甲稱可以出。但著作中海氏引用的希臘文無法排出,故只好……熊先生識趣,趕緊取回,送至乙出版社。乙很痛快,說可以馬上出,但需熊先生交5000元錢,熊先生道無錢可交。故爾,馬上可以出的書,只好慢慢出,且遙遙無期了。又荏苒兩年,有丙出版社俠肝義膽說可以出,但按正常程序,大約在兩年後方可面世。熊先生一聽,雖然得在七百多天後,才能出版,但總比判無期的好,故將稿子從乙處轉到了丙處。熊先生一向對版權和稿費之類不感興趣。最關鍵的,是要把書出版。因為,這在他看來,是人生的內容之一。

這件事到此,原可畫上句號的,但後來發生的另一件事,使得一向豁達的熊先生也不免感慨良多。

卻道某日,臺灣一出版人慕名會晤熊先生,席間聽說熊先生有譯著某某,馬上索要原稿,次日即飛回臺灣。以後又來數信,稱此書年內即可出版云云。連熊先生早幾年在全德哲學大會上用德語所做的《海德格與中國哲學》論文,也不知通過何途徑,被有心人找去翻譯成中文,在臺灣發表了。

熊先生的譯著,終於不必等兩年就能與讀者見面了,熊先生很高興,他說:兩岸是一家人。

熊先生的家,非常整潔。家裡的鋼琴和電視機,都罩著布罩。陽臺上,有鮮花若干盆,他說他很喜歡在空氣流暢的陽臺上佇立。滿頭銀髮的熊先生穿著整齊,幾可說是一絲不苟,甚至,風紀扣也繫著。他的眼神,真誠而智慧,像是在問人,又像是在自問:「哲學是幹什麼的?」

1933年9月12日,熊偉在上海乘坐Conte Verde船赴歐洲,住在二等經濟艙49號房,「共四榻位,左右各二,分上下。」同艙中,有清華大學的浦江清(1904—1957),從浦氏留下的日記中,我們得知除了熊、浦外,另兩人為清華大學的蔡可選和同濟大學赴德學醫的黃君。同船者中,還有清華教授馮友蘭(1895—1990)和浦薛鳳。從日記中看,西行途中浦江清與熊偉互動較多。

9月24日日記:「與熊偉君散步,入頭等艙小坐。見Catholic((天主教徒)做禮拜,同艙中有數人乃Catholic教徒。晝夜打牌之一鄧某,乃獨越諸座而前,隨一牧師,誦贊文,執燭甚虔。熊君言,彼手執燭,口念經文,但心中恐念念不忘紅中白板耳。」

關於此行,熊偉曾在當年11月31日的萊茵河畔寫過《Conte Verde的夥伴》一文,對船上眾生相有過神肖的速寫:「海程無聊,船上的中國人,無論學生,教授,都常是擺到三桌麻將之多大都是為消遣時日。只有五位教徒中的一位,是由湖北的教堂派來的,不但每場必在,而且認認真真地呼盧喝雉,打錯一塊牌,便拍桌打板,臉紅脖子粗。我也不知道天主教中有沒有『十戒』,如果有又不知道其中有沒有賭戒。如其無之,這位教徒或者也可以美其名曰賭徒。」這位讓熊偉心生厭惡的「湖北教堂派來的」賭徒某某,或許就是浦江清筆下的「鄧某」。

浦江清日記9月26日至10月4日有缺。10月5日復有記錄:「上午九時,船抵義大利的Brindish((布林迪西)。」浦江清與馮友蘭在此下船,結伴從布林迪西往那不勒斯、羅馬、佛羅倫斯、威尼斯而去。至於熊偉,與浦江清等在何時、何處分手,日記未著。最後,還是在幾年後(1939年)熊偉致馮友蘭的一封信中,才有了答案。

我初次知道熊偉先生大名,是朋友老董向給我力薦的。他對我介紹說,熊先生是海德格爾的學生、薩特的同學。老董是北大78級哲學系研究生,學數理邏輯,師從王憲鈞((1910-1993))。

查閱當年日記,發現老董不僅向我推薦了熊偉,而且還在1993年10月16日上午親自陪我一起去了熊家。關於此一關節,當我在微信上告訴老董時,他已經完全記不得了。

熊先生家住中關園,位置在北大東門的東側。另一個大師級的哲學家張岱年先生也住在這裡。就在我採訪熊先生後未及一年,1994年7月30日,熊偉先生去世了。據他的學生記載,熊先生臨終前曾有遺言,云:「人類史與自然史是一致的,不可分的。人與自然,分享著共同的命運,是為天命。」以此蓋棺,作為定論,熊偉先生無愧是一個哲學家。

雖然有著足可矜誇的資歷,但熊先生似乎依然是籍籍無名的。仔細想想,原因大約可以推論出來,比如,他畢生所學、身所專長的,基本上在革故鼎新之後,被天翻地覆了一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幾乎是他的大半生),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當仁不讓的主流哲學。至於其他的西方哲學,有僥倖之幸的,可以成為似有若無的背景,被偶爾提及;墮為不幸的,則一概成為主流哲學的對立面,或被奚落,或被批判。據熊先生當年學生回憶,在1952年思想改造運動中,時任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的熊先生曾自我批判,把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說成是「戴著口罩掏垃圾箱」。此言一出,斯成一時之名言。熊先生一生求道的學問被自己如此自毀和醜化,其內心想必是五味雜陳吧?!熊先生晚年得以枯木逢春,完全得益於一九八零年代「存在主義」在大陸的一紙風行,以及海德格爾的被重新發現。熊偉先生一生最重要的標籤,始終是海氏的親炙弟子和海氏學術在大陸最早的傳播者。

作為民國時代赴西方的取經者,熊偉這一代學人的價值在一九八零年代、他們人生的最後時刻閃耀出了意外的光芒。如他相仿佛的,還有老董的導師王憲鈞。王憲鈞,山東福山人,為甲骨文發現者王懿榮裔孫。1933年清華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先是從金嶽霖讀研究生,1936年赴奧地利和德國進修,師從數理邏輯大師哥德爾。1938年回國,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教授。查看王憲鈞學成歸來後,除了著有一本薄薄的《數理邏輯引論》,似乎別無所成。究其原因,也大致如熊偉。

緣何當年老董向我推薦了熊偉卻沒有推薦自己的導師,問了老董,老董想了想說,可能當時已經去世了?但王憲鈞是1993年11月19日病逝的。我自己推測,理由只有一個,就是我當年根本不知曉王先生的大名,對其事跡完全茫然。我只依稀記得,王先生也是住在燕南園的,是林庚先生最近的鄰居。

熊偉先生1933年10月入德國弗賴堡大學,海德格爾正是該校校長。熊先生在弗賴堡學習了三年,但最後他卻是在波恩大學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我記得曾就此事問過熊先生,他如何回答的,我忘記了。另外,我似乎也問過他與薩特的關係,也應該是沒有答案的。所謂的同學關係,當系誤傳。從熊先生和薩特各自的年表上,看不出兩人曾有過交集。

我在2004年夏天曾去過波恩,並在波恩大學附近短租過一間鬥室,住了有近半個月。每天以波恩為原點,坐火車去往四周的德國城市和小鎮遊玩。波恩大學則是黃昏後經常散步的地方。

熊偉與浦江清,可以確定相識在1933年赴歐的Conte Verde號船上。熊偉認識馮友蘭,如果沒有更早的記錄,那麼也可以具體定位在此時。這一年,熊22歲,浦29歲,馮38歲。1949年後,他們三人都在院系調整後的北大服務,直至各自的生命終點。三人相互交集的後續故事,似乎少見。

熊偉有一封寫給馮友蘭的信,被保存了下來。信寫於柏林,時為民廿八年(1939)5月。緣起是王憲鈞給柏林的熊偉寄去了馮友蘭的著作《新理學》(石印本)。熊偉閱讀後不僅著文回應,還在致馮的信中說:「柏林同好皆大歡喜。」另,此信還揭示了浦江清日記遺缺的部分,即熊偉與浦江清、馮友蘭是何時、何地分手的。信中說:「Brindish一別,倏逾五載。」原來,他們正是在1933年10月5日上午,在義大利的海港城市Brindish(布林迪西)分手的。

熊偉此信的最後幾句是:「長夜漫漫,欲聞雞聲,雲山在望,不禁依依。」懷人的文字,是如此情真、意切,是那麼詞雅、字醇......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吳霖

相關焦點

  • 青島企業家宣傳周 | 海氏海諾:仁心做事,諾守四方
    在青島有這樣一家公司,他先後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醫用敷料傑出品牌」、「中國優秀民營企業」,「HAINUO」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這家公司擁有符合國際化標準的現代化廠房、車間及物流倉儲設施,配有國際先進的生產設備及高精尖檢測儀器。有包括中國藥學會專家、教授及執業藥師在內的職工共500餘人,由臺灣、德國、美國等多所科研機構、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與協作,目前有博士團隊超過16人。
  • 網紅「回憶專用小馬甲」戴著口罩亮相重慶
    原標題:網紅「回憶專用小馬甲」戴著口罩亮相重慶 ▲「馬甲」籤售現場仍戴著口罩除了性別男,目前定居深圳。除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摘下了口罩,籤售會全程他都雷打不動地戴著那招牌式的黑色口罩。據悉,昨日有近700多粉絲參加籤售活動。神秘同事領導都不知道他是「馬甲」「馬甲」是何許人也?在微博上,網友對他並不陌生。因其經常曬出自家養的兩隻寵物萌照和趣事,他成為粉絲超過2700萬的人氣博主,從草根搖身變成網紅。和一些熱衷於拋頭露面的網紅不同,他卻從未公布自己的真容。
  • 復工記丨戴著口罩練雜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兩個演員十六歲,說戴著口罩訓練比較悶,呼吸不暢,有的技巧動作時還會擋視線浙江雜技團創建於1997年,是國內外獲獎次數最多、對外文化交流最廣的分團。從初創至今,劇團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節目精品化、劇團品牌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特殊時期的越南河內市還劍湖:遊客戴著口罩遊玩,中國風略顯滄桑
    在這個特殊時期的越南河內市還劍湖:口罩、黨旗、綠色湖水結合在一起,周圍中國風的建築也略顯滄桑……下面是越南河內市中心還劍湖的實景,周圍有一個飽經滄桑的中國式建築。越南河內市還劍湖周圍越南河內市還劍湖周圍雖然由於防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需要,但是參觀還劍湖的遊客還是很多,甚至有一些洋人也來參觀,下面就是一些戴著口罩參觀還劍湖的洋人。
  • 4點教你快速認識海氏評估法
    想要構建科學的薪酬體系一般會從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第一是公平性,第二是競爭性,第三是激勵性,其中公平性就是指員工之間薪酬支付的相對公平性,通常會用崗位價值評估的方法來求得各崗位的相對價值,以相對價值為基礎設計公司內部的薪酬水平,來確保薪酬支付的相對公平性。
  • 《知否》原著:康姨母給長柏塞小妾,結果被海氏怒懟,場面難看
    導語:盛長柏,堪稱盛家的一朵「奇葩」,在盛家這種一貫有寵妾滅妻傳統的家族類,居然是全劇最寵老婆之人,處處維護海氏,甚至幫海氏對抗自己的母親王大娘子,不惜往父親房裡塞小妾?也是沒誰了,怪不得王大娘子看見長柏直捂胸口:生的兒子像老爹,簡直太萌了。
  • 他將價值10億的183件國寶,帶到美國捐贈,還放話:中國保護不了
    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不止不打算將文物還給中國,甚至反而將其捐給了美國。晚清名臣翁同龢對書畫有著超乎常人的狂熱,手中收藏了不少大家的作品。在美國留學期間,翁萬戈很少會回家,只要是回家就是為了將文物運往美國。據悉,翁萬戈將自己手中的183件國寶,全部都捐贈給了波士頓博物館,專家預估價值在10億左右。
  • 戴著口罩唱歌也不發悶?日本公司研發口罩專用聲音特效
    日本公司研發口罩專用聲音特效(圖片來源:朝日新聞網站)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著名卡拉OK軟體JOYSOUND的製作公司XING近日率先在業界推出了新功能,可以讓使用者戴著口罩唱歌也能聽得很清楚。XING公司開發的新功能名為「口罩效果」,已於7月上旬在日本全國約110家SOYSOUND直營店正式啟用。此外,日本國內使用適配機型的卡拉OK店也均可以利用該功能。據悉,在開發該功能時,工作人員著重對音域中的中高音進行了調整。戴上口罩時,這個音域聽起來會發悶。因此,將聲音輸出時的聲壓加大,就可對聲音進行修正。
  • 人臉識別技術升級 戴著口罩也能刷臉打卡
    研發人員戴口罩進行人臉識別檢測。受訪者供圖3月6日,在中國中鐵科學研究院門禁口,員工們戴著口罩和安全帽,排隊陸陸續續「刷臉打卡」。他們沒有摘下口罩或帽子,僅在屏幕前簡短停留,員工信息及體溫狀況就出現在了屏幕上,工作人員也實現了安全、快速入場。在人工智慧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人臉識別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
  • 日本人把口罩貓做成手辦,承包了整天的笑點,主子也有這麼一天!
    疫情的發展牽動著每個人的心,估計除了上班族之外,其他人都老老實實呆在家裡為祖國做貢獻,不少小區都被封閉了,大家都只在購買生活物資的時候才偶爾出一次門,大家都比較自覺,我看街頭的大家已經沒有不戴口罩出門的了,有的小夥伴甚至幫家裡的貓主子也戴上了口罩,只在貓眼睛的位置在口罩上掏了兩個洞洞讓它看路。
  • 他活了一百歲,創辦一所著名大學,卻說:我是一隻狗……
    我們中國古代何嘗真有如希臘的哲學思想!哲學問題就是思想問題,中國古代(直至現在)實在沒有哲學思想,更精密的說,就是沒有哲學。[2]2他之所以重視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是因為哲學其實是人的思想的方法,也是人獲得知識的手段,人們有意無意都在運用,所以,他在考察中西文化的差異時,很注重各自在「哲學」上的表現。
  • 「回憶專用小馬甲」戴著口罩來渝籤售
    「妞妞」和折耳貓「端午」就成了網紅,微博商務合作報價以6位數計……帶著這樣的「神跡」和自己的新書《願無歲月可回頭》、同時也戴著黑色的口罩,今天(26日)下午,微博紅人「回憶專用小馬甲」來到沙坪垻重慶書城和山城粉絲們面對面。
  • 幽默笑話:兒子若有所思,怪不得媽媽每次刷馬桶,總是戴著口罩
    編輯來自小武看世界:我喜歡一個女同學,我喜歡上課無聊回頭看看她,最近她申請坐到第一排去了,她上課也時不時回頭看看我。我認為時機成熟了就表白,沒有想到她說:「誰會喜歡你啊!醜八怪,我就是想你感受一下,時不時給人看一眼那種感覺。」
  • 為什麼歐洲人不喜歡戴口罩,還歧視戴口罩的人?這位華人說出真相……
    一路上,中國及其他亞洲乘客沒有不戴口罩的,歐洲乘客戴口罩的卻很少。 一位來自德國慕尼黑的大學生託馬斯,從杭州到香港,再到法蘭克福,全程都沒有戴口罩。 「看到機場裡這麼多中國人帶口罩,讓人感到『毛骨悚然』。」他對筆者表示,他覺得自己身強體壯,免疫力強,不用戴口罩,而且戴著口罩的感覺很不自由。
  • 馬克思將哲學看得很透的語錄,僅18個字,讓人也明白了哲學!
    哲學目,或許就是這樣,讓世界越來越好,讓每個人越活越好,越活越明白。懷疑更是一種智慧,懷疑一切,就不會上一切的當,就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卓爾不群,這或許就是哲學至高的境界吧。縱觀現實中很多人之所上當受騙,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都是太相信別人,自己沒有主見。
  • B站「哲學之王」現狀:VAN是製片人,香蕉君已為人父,他讓人惋惜
    每次說起B站,你可能最先想起的是二次元文化,而不是哲學,但是在當代中國社會裡,說起「哲♂學」,很多年輕人第一時間必然想到的就是B站。而曾經風靡B站的「哲學三巨頭」,如今雖然沒落,但小嗶相信在很多小夥伴腦海裡依舊留下了他們充滿哲學的身影……這麼多年過去之後,關於這三位B站哲學之王的現狀如今又是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 川普首次公開戴口罩後,美第一夫人發布上周戴口罩活動視頻
    川普首次公開戴口罩後,美第一夫人發布上周戴口罩活動視頻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20-07-13 09:48 來源
  • 男子到醫院去掏耳朵,醫生拿出鑿子把他嚇愣了,說出理由讓人服氣
    平時為了清潔,在家裡掏耳朵是難免的,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醫院掏過耳朵的經歷呢?這可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驗!小李是上班族,平時忙著工作很少會去注意自己的身體。這幾天剛好周末,在家裡塞著耳機聽音樂的時候就感覺耳朵不舒服,這才想起自己已經很久沒掏耳朵了,再加上這陣子老感覺耳朵裡有什麼東西,還痒痒的,男子就想著乾脆到醫院裡掏好了,順便還能檢查。
  • 中國女孩在東京街頭免費送口罩,箱子上寫著「來自武漢的報恩」
    25日,記者專訪這位用善意感動了無數網友的中國女孩曾穎,獲悉她其實是一名在日本生活了10年的福建人,但她告訴記者,「此刻,所有的中國人都是武漢人。」不要害羞去做一件善良的事曾穎是一名漂亮的90後女孩,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目前定居東京,擁有一家自己的創業公司。
  • 【哲學教育專題】哲學本性與大學使命
    其中前兩種境界是人的自然狀態,後兩種境界是人自己的心靈所創造的。馮友蘭認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為了幫助人達到後兩種人生境界,特別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可以稱之為『哲學境界』,因為唯有經驗哲學給人的宇宙情懷,人方始可能達到天地境界。」因而,「哲學的功能……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於道德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