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有一群馬拉松遷徙選手,在上演著生命之旅。海洋是一條我們幾乎看不見的遷徙高速公路,然而研究者們可以通過水下動物的旅程來研究遷徙現象。
一些動物只有針尖那麼小,而另一些卻非常龐大,例如體重超過25頭大象的藍鯨。它們為了找尋食物更豐富、更適合繁衍或更安全的地方而遷徙。
海洋旅行者隊伍中最小的一類叫做浮遊動物,它們的長度從2釐米到20釐米不等。這些微小的浮遊動物隨著洋流移動,但它們自己也具有遊行的能力。浮遊動物並不每年按照南北方向遷移,而是每時每刻都在遷移,它們就像乘坐海洋中的電梯一樣上下遷徙,這被稱作垂直遷徙。
垂直遷徙可能是世界上的動物使用最多的一種遷移方式,因為幾乎所有江河湖海中都發生著這樣的遷移,涉及眾多生物。太陽升起的時候,浮遊生物下沉;太陽落下的時候,它們漂浮至水面。
對於這樣的小生物來說,在海水中遊動需要太多的能量,對浮遊生物來說海水就像糖漿一樣黏稠,因此它們必須不斷地遷徙,因為它們的食物(浮遊植物或水藻)位於水面,它們必須晚上漂浮到水面進食。而在捕食者能夠看到它們的白天潛藏水底,並確保低溫。每一天,這些小生物們都要遷徙91-914米,如果按照體重比例來算,這相當於人類每天行走80千米。
很多魚類也遷徙,一些像浮遊動物一樣垂直遷徙。旗魚和錐齒鯊夜晚到水面進食,白天潛藏水底。幼年紅大馬哈魚白天深藏在76米的水底,但夜晚遷徙到9米處來躲避其他魚類捕食者。
還有一些魚類在海洋中進行長距離遷徙,各種金槍魚遍布世界各大海域。像很多海洋遷徙者一樣,金槍魚在冷水中生存,到溫暖的水域產卵,它們將卵子和精子排入溫暖的水域。北大西洋藍鰭金槍魚按照一條巡迴的路線遷徙。它們隨著大西洋洋流、按順時針方向遷徙至墨西哥灣繁殖,之後越過佛羅裡達,沿著新英格蘭和加拿大岸邊一路向北,尋找更好的生存水域。它們可能穿過大西洋、沿著斯堪地那維亞海岸進入地中海。再次回墨西哥灣產卵的時候,它們仍需穿越大西洋。
一些金槍魚每年都會完成一次這樣橫越海洋的往返之旅。它們可能以每小時80千米的速度「急速奔爬」,並且不間斷的每小時遷徙8-16千米。
大白鯊是世界上最大的掠食性魚類。直到最近,科學家們還相信這些鯊魚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岸邊,以海豹和海獅為食。但先進的追蹤技術表明大白鯊也有遷徙的行為。被追蹤的鯊魚在秋天從加利福尼亞中部海岸遷徙至北部海岸,但到了秋天,它們進入太平洋,有些甚至遷徙至向西4500千米的夏威夷島。
據記載,大白鯊的遷徙速度在所有動物中是最快的。根據人們用衛星發射器追蹤到的信息,在短短的9個月裡,大白鯊從南非出發,穿越了印度洋,抵達澳大利亞,並最終回到原地。這是一段全程超過2萬千米的遷徙之路,而大白鯊只需要99天,就可以完成單向路程。
在美國佛羅裡達州薩拉索塔的莫特海洋研究室鯊魚研究中心的負責人羅伯特・古特爾指出,這些發現推動了鯊魚研究在生物學方面的進步,它顯示了鯊魚並不是無意識遊動的「海上流浪者」。然而研究者們並不清楚大白鯊為什麼從它們岸邊的獵食區遷徙到遙遠的地方,或許它們為了與非親緣的其他大白鯊交配,但並沒有人知道確切的答案。
這隻被研究者命名為「尼克爾」的大白鯊怎麼確定自己的方向?是什麼指引著它回到了遷徙前被標記的海灣?鯊魚對於蒙曨的光線非常敏感,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它們或許使用了某地的陽光或月光這樣的視覺線索來導航。來自尼克爾標籤的數據顯示,它遷徙之路60%的時間都在海面按直線遊行。
海洋旅行者們並不全是水生動物,企鵝也通過「遊泳」的方式遷徙。大多數企鵝都能夠一邊進食、一邊在海洋中遷徙數月,它們只在繁殖期返回岸邊。但在水裡追蹤企鵝是很困難的,因此人們並不清楚它們具體的遊行方式。一些企鵝似乎只停留在繁殖區附近的水域,而另些則至少遷徙至距岸邊1000千米的水域。遷徙讓海洋馬拉松的參與選手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以及更安全的育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