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線建設:恩澤華夏千萬年

2020-12-01 如菊陪你聊歷史

「大三線建設」,這個詞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因為保密,是不見於報端的。即使當時的人們說起,也十分神秘。時間距今不過四十多年,但是,今天的人們,已經是少有所聞。

因為大三線建設,中華民族建立起了牢固的戰略大後方。

什麼是大三線建設?

為了抵禦外敵,為中華民族建立穩固的戰略大後方,毛主席提出了三線建設的戰略構想:他把全國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戰略後方,分別簡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

按照中國軍事經濟地理區劃,沿海地區是第一線,後來由於中蘇關係惡化,西北邊疆省區也列入一線。如北京、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吉林、新疆、西藏、內蒙古、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

三線則是指長城雁門關以南、廣東省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基本屬於內地的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7個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廣西等省區靠內地的一部分,共涉及13個省區。

這其中,四川、雲南、貴州及湘西、鄂西為西南三線;陝、甘、寧、青及豫西、晉西為西北三線;相對於西北、西南的大三線,中部及沿海地區腹地稱小三線。

在一、三線地區之間的地帶,就是二線地區。

所謂大三線建設,就是在我國的三線地區進行的一場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時間跨度從1958年至1980年,工程總投資2053億元,投入人力高峰時達400多萬。結果就是在以四川為中心的廣大西南地區建立起相對於全國獨立的一套「小而全」的工業生產體系、資源能源體系、軍工製造體系、交通通訊體系、科技研發體系和戰略儲備體系。從而為中國多備份了一套國民經濟體系。

為什麼要建設大三線?

大三線建設的目的就是備戰。面對國際環境的壓力,中央順勢利導,發動人民大搞建設。

當時,我國面對的外部環境極其險惡:

1、美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盤踞在臺灣的蔣介石政權在美帝的支持下咄咄逼人,並不斷派遣特務潛入大陸搞破壞、搞暗殺,叫囂著反攻大陸。

2、印度在蘇聯、美國、英國的支持下,趁我國注意力在朝鮮、臺灣對抗美帝和蔣匪幫,步步緊逼,於1962年挑起中印邊界事端,直接導致我對印自衛反擊戰。

3、50年代末起,中蘇關係開始走惡,60年代後急劇惡化。當時,蘇聯在我國邊境軍力布置有一種說法叫123,即100萬軍隊,20000輛坦克,3000架飛機,給我國國防造成極大威脅。到60年代末演化成邊境小規模衝突,即珍寶島反擊戰、提克裡特衝突,蘇聯甚至準備聯合美國對我國核飛彈等設施進行所謂的「外科手術」式打擊,大戰一觸即發。

4、1964年我國原子彈試驗即將進行之際,美國制定了絕密報告《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妄圖從臺灣起飛,出動空軍襲擊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並打算聯合蘇聯進行。美國總統詹森和國務卿臘斯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就此進行了討論,並與臺灣進行了具體細節商議。

5、自法國退出印度支那後,美帝插手越南,之後步步升級。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宣稱驅逐艦「馬克多斯」號遭到北越海軍魚雷艇攻擊(據解密這是美軍編造的謊言),之後,美帝宣布轟炸北越,美陸軍大規模登陸南越,越南戰爭規模擴大。在最高峰時,在越南駐紮的美軍高達55萬2千名,對我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面對戰爭威脅,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毅然決定,中止原來「抓吃穿用」的「三五」計劃設想。8月19日,李富春、薄一波、羅瑞卿聯名向毛主席和中央提出了《關於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報告》,10月30日,中央工作會議通過並下發了國家計委提出的《1965年計劃綱要(草案)》。決定從1964年起加緊進行戰備工作,在雲、貴、川、陝、甘、寧、青等西部省區的三線後方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

大三線建設的意義

大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成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重要助推器,通過大三線建設,共建成1100多個大中型工業項目。

比如成都,1949年剛解放時,全市工業總產值為1.08億元,其中中小手工業戶1.4萬戶,佔了全市工業總戶數的98.8%。到1978年,成都工業總產值增長至41.19億元,工業企業4010戶。經過三線建設,成都能夠生產無縫鋼管、汽車、機械成套設備、量刃具、化肥、基礎化工原料、抗菌素等上百個現代工業產品。同時,成都還成為全國四大電子基地之一。

三線地區,距西面邊界上千公裡,距東南海岸線七八百公裡以上,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橫斷山脈、祁連山、秦嶺、太行山、大別山、賀蘭山等連綿起伏的山脈作為天然屏障,是我國理想的戰略縱深和戰略後方。

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高瞻遠矚,全國人民艱苦奮鬥,在惡劣的外部環境下,終於給中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三線建設,使我國建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兩套工業體系,三線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戰略大後方。

從這次新冠疫情西方的表現,再次印證了毛主席說的「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也印證了「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大三線建設是立足於打仗而進行的建設,雖然最終敵人不敢來,但是,未雨綢繆,也給中華民族的萬世之基多了一份保障。

大三線建設和兩彈一星,恩澤華夏!

相關焦點

  • 三線建設重點工程
    在1964年至1980年長達16年、橫貫三個五年計劃的三線建設中,國家在主要13個省和自治區的中西部地區投入了2052.68億元巨資。
  • 段偉:《口述上海——小三線建設》讀後
    始於1965年、調整結束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我國西南和西北為重點區域曾經開展了一場以戰備為中心,以工業交通和國防科技工業為基礎的大規模經濟建設運動,史稱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有大三線建設和小三線建設之分,西南和西北地區為國家的大三線建設,各省市自治區自己的小後方則稱為小三線建設。在毛澤東和中央的號令下,從1964年起,中部和沿海沿邊的20多個省市自治區大部分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小三線建設。由此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調整,成千上萬的參與者的努力在共和國建設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
  • 三線建設,取得4大顯著成效,為改開提供了空間
    國防,備戰,大後方,三線建設。在三線建設實施過程中,偉大領袖曾明確指示,國防工業要遵循「靠山、分散、隱蔽,國防尖端項目要進洞」的建設原則,其他工業項目按照「大分散、小集中,不建集中的城市、多搞小城鎮」的建設方針來實施。基於這種戰略思想,三線建設非常重視國防軍工企業建設的隱蔽性。
  • 「八闖將」之一吳恆泰:三線建設是我一生的光輝印記
    封面新聞記者 肖洋 徐湘東三線建設博物館的手印牆上,從左到右第八排第二個,就是吳恆泰的手印,上面寫著:「八闖將」之一、攀枝花市勞動模範(1966)、市電業局副局長。這是對他三線建設過往一個簡單但清晰的介紹。
  • 我在龍泉縣經歷的「小三線」建設
    1965年5月,中共麗水地委安排我到龍泉搞『小三線』建設。擔任縣委常委、龍泉縣山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從此,我開始在龍泉縣搞「小三線」建設工作,歷時一年半。
  • 青春的印記 | 三線建設者:紮根第二故鄉 揮灑青春支援三線建設
    在新中國建設初期,為了響應祖國建設大三線的號召,有一群青年畢業後義無反顧地從大城市來到偏遠山區,積極投身祖國國防建設,並為此奉獻了一生。上世紀60年代末,為了積極響應國家建設三線的號召,他們中的105人背井離鄉,從青島出發,奔赴湖北十堰支援三線建設。50年後的2019年4月26日,他們中一位叫牟乃照的同學,再次踏上了這條從青島到十堰的路,參加建廠50周年的同學聚會。
  • 林超超︱口述歷史做到了什麼:搶救小三線建設的歷史記憶
    歷史不斷地被世人創造,也不斷地被世人遺忘,有的遺忘是年邁後記憶的衰退,有的遺忘是被「大時代」所衝刷、被「大歷史」所遮蔽。當時過境遷,有些遺忘就將成為「永遠的遺憾」。感念於此,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加入了搶救人類記憶的隊伍,致力於「口述歷史」(Oral History)的事業。
  • 四川「三線建設」或申報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
    原標題:四川「三線建設」或申報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   3月28日,「三線建設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研討會在攀枝花舉行。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國家將於近期啟動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申報工作,四川三線建設相關遺產有望衝擊。
  • 當年援建大三線如今誰解三難題
    1965年,濟南第一工具機廠830名工人響應國家號召,遠赴青海西寧建設青海第二工具機廠,成為濟南第一批支援大西北的「大三線」建設者。  48年過去了,他們中的300多人退休後陸續回到濟南。曾經的榮耀褪去,目前他們面臨著看病報銷難、退休待遇低、無政府補貼等生活困境。19日,支援青海「大三線」建設的一工具機老職工講述退休回到濟南後生活遇到的困境。
  • 「816」,一個無法抹去的生命代號(人民眼·本期聚焦·三線建設)
    這個歷史名詞叫作「三線建設」; 這種民族精神叫作「無私奉獻」; 這段共和國的記憶叫作「備戰備荒」; 而幾代人的青春記憶匯成一句話,就是——「當祖國需要的時候!」 非必要,潘開太不下樓,下樓就會習慣性地佇立東望。 東有烏江,江水澄碧,逶迤北去;沿岸峰巒疊翠,蜿蜒起伏……堅守武陵山深處46年了,這山這水還沒看夠?
  • 三線建設,布局西部大後方,國家的工業基礎形成了縱深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之後,經濟建設持續展開,在全盤布局國家的工業基地時,借重蘇聯援助及模仿蘇聯模式的觀點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認同,那就是以東三省和沿海城市為重點,但就是在這樣的大局下,毛澤東仍保持了一貫的冷靜。
  • 毛主席小聲的說道:我計劃開始,三線建設
    1966年,毛主席秘密的召見周總理,毛主席拉著周總理的手,壓低聲音說道:「恩來啊,我有個絕密計劃,這個計劃我只能告訴你一個人!」 周總理認真的問到:「是什麼秘密計劃?」
  • 高清組圖:探秘大三線華光廠舊址家屬區
    他也捨不得這大院子裡的上百株高大香樟樹構築成的綠道,退休後就和老伴繼續住在了這裡。  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應對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來自東北和沿海老工業基地及內陸大城市的數以百萬計的國家機關幹部、科技人員、產業工人、工程管理人員及部隊官兵和當地民工,奉命匯聚到廣袤的中國西部地區,開創了共和國工業發展史上的偉大壯舉——三線建設。
  • 小三線:從荒草地到紀念館
    萊蕪區把新時代文明實踐作為「書記」工程,明確提出帶動6類文明實踐基地建設,其中包括山東小三線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實踐基地建設。山東小三線紀念館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致力於打造特色黨員教育基地,填補了省內關於小三線建設的歷史空白。
  • 《正是青春璀璨時》央八熱播,看父輩們如何熱血鑄就大三線
    該劇以「三線建設」為大背景,聚焦大西南,通過貴州六盤水的誕生、發展,講述了熱血青年為支援祖國建設、奉獻熱血青春的故事。該劇一經播出,就在當地掀起觀劇熱潮,引發了老中青三代「三線人」的強烈共鳴。 「三線建設」這個詞,曾經不見於媒體,如今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一個陌生的語彙,那麼究竟什麼是「三線建設」,它在歷史上是怎樣的存在? 「三線建設」是新中國在1964年至1978年間,展開的、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為宏大的一次工業體系建設。
  • 「永久人」為小三線建設奉獻美好年華(1)「永久故事專稿」
    從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國防建設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小三線支內……,「永久人」都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作出了可歌可泣的無私奉獻。今天起我們《永久故事》分二次發布從上海自行車廠支援小三線建設,曾任後方基地光明機械廠黨委書記王爾祥同志講述的「永久人」在小三線的動人故事,以紀念在那留存的「芳華」歲月。
  • 上海「小三線」工人家庭的回憶
    從1965年到1988年,上海有81家企事業單位、近8萬名幹部職工投入「小三線」建設。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小三線」建設資料的整理與研究》課題負責人徐有威認為,陳和豐家因支援「小三線」建設而家人分居異地的家庭故事,是當時很多家庭的縮影。  本報特約陳和豐撰文記錄那段上海「小三線」工人家庭的回憶。
  • 四川三線軍工博物館落戶廣安
    12月22日—24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工業遺產專業委員會2016年年會在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四川三線軍工博物館將落戶廣安。   據了解,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開始到1978年,我國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 高球根:撰寫回憶錄,搶救小三線的歷史
    寫小三線,應該寫小三線工人為了國家軍工生產是怎麼奮鬥怎麼把小三線建設好的,大小三線職工離開繁華的大上海,離開小家,奔向山溝,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克服種種困難,急毛主席所急,想毛主席所想,試製出國家急需的軍工產品,裝備部隊。這是應該反映的主題,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如何介紹朋友、生活困難、在小三線不安心、要去讀大學等方面,我認為這些不是小三線的實際情況。實際上,當時毛主席為了準備打仗,才要建設小三線。
  • 90後關注小三線研究的哪些問題
    三線建設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國家層面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的戰略工程。其名稱來源於對地理區域的劃分,這種劃分主要考慮的是國防建設,同時也兼顧了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國沿海地區為第一線,中部為二線,後方內陸腹地為三線,相對於西南、西北等地區的大三線,靠近沿海地區的中部腹地則被稱為小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