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的進步,胎教越來越受到準爸爸媽媽的重視,大家認為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事情。但很多家長對於胎教能給孩子帶來的改變,並沒有非常確定的認識。
比如,有一些家長就質疑,我們做的胎教,孩子真的會記住嗎?或者說,孩子在胎兒期時真的有記憶嗎?
有趣的胎兒記憶實驗
日本科字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請播音員錄製了一段俳句(日本的一種短詩),讓孕媽媽每天聽2次錄音,每次3分鐘,使子宮內的胎兒反覆受到這種聲音的刺激。在嬰兒出生2~6天,將這些嬰兒和對照組進行測驗。讓這些小嬰兒依次聽上述的俳句,其它的俳句和普通講話三種錄音。結果發現,在胎兒期沒有聽過俳句的嬰兒,聽了三種錄音後,表現出相同的反應。而聽過俳句的嬰兒,在聽到這些俳句時反應比較穩定,但在聽到其它俳句和普通講話時則反應強烈。
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出生後真的擁有「胎兒記憶」。
同時,日本專家還做了其它的調查,他們找了平均年齡在4歲左右的1620名孩子,調查他們是否有宮內時期的記憶。結果數據顯示:33%的孩子擁有自己在媽媽子宮內的記憶,而21%的孩子還擁有著自己出生過程中的記憶。
那孩子在什麼時期對胎內的記憶最清晰呢?一位日本醫生撰寫的書籍《媽媽,我記得你 》中講述了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記憶。同時,指出孩子越小,他們對胎內的記憶越清晰。
為什麼孩子會有「胎兒記憶」?
胎兒到了晚期,其腦神經已經比較發達,聽力也比較完善,具有思維、感覺和記憶能力。迅速增大的記憶儲存開始引導胎兒行為的發展,而且這種胎兒記憶會無意識地對孩子的一生產生影響。
胎兒記憶主要存儲在大腦中一個叫「杏仁核」的地方,這是一個專門儲存遺傳記憶和特殊記憶的地方,跟人的潛意識緊密相關。
由於在胎兒期的經歷是有限的,所以,杏仁核會自動地儲存孩子經歷過的難忘的事情或者習慣性的動作。所以,有非常多的孩子會記得自己在媽媽的肚子裡遊來遊去,很好玩的事情。
但是,隨著孩子出生以後,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杏仁核的儲存也會進行一些記憶的篩選。這也是很多孩子過了三四歲,就會忘記胎兒記憶的原因。
如何給孩子進行胎教?
正因為孩子具有胎兒記憶,就更說明胎教的重要性。而胎教的形式,現在也非常的多樣化,其總的原則有4個:適時適量、養成規律,持之以恆、情感交融。
這裡給大家介紹3個常用的胎教方法。
1、音樂胎教
胎兒在孕中期時就已經開始逐步地具備聽力。而悅耳的樂曲可以調節人的自主神經和內分泌系統,使人消除憂鬱,解除痛楚,安然入睡。
一方面,音樂可以讓孕婦不安的心情得以緩解,在精神上得到安慰,是心臟血管消化器官及內分泌系統處於正常的狀態。同時,平衡的旋律和節奏,也能夠使胎兒情緒安寧,有利於胎兒的發育。
在音樂的選擇上,建議要選擇舒緩的、節奏明朗的音樂。當然也可以根據孕婦自身的喜好來選擇,比如一些舒緩的流行歌曲。但是,對於搖滾樂這樣比較嘈雜的音樂還是儘量避免。
2、語言胎教
說得簡單點,就是跟寶寶多說話。但是,大家不要小看語言胎教的作用,這是給胎兒的大腦新皮質輸入的最初的語言印記,會為寶寶出生以後語言的學習打下基礎。
語言胎教,可以先從給孩子起一個乳名做起,沒事的時候,媽媽就可以跟自己的寶寶聊一聊。今天的天氣怎麼樣?心情好不好?現在我在做什麼?這些都可以跟胎兒說說。
特別建議:準爸爸要加入語言胎教當中。爸爸的聲音更加的低緩和深沉,據研究證明,胎兒對爸爸的聲音更加喜歡。
此外,還可以結合講故事的方式進行語言胎教。就像能看到孩子一樣,對著孕婦的肚子,講繪本、講故事就可以。
這裡也有一個小建議,就是把講的故事和一些語言要不斷比重複。因為,重複是胎兒和嬰兒的學習特點。
3、胎兒遊戲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超聲波的問世,我們發現胎兒在媽媽肚子裡有很強的感知能力。而胎兒在子宮裡一直沒有閒著,他們會經常自己玩。研究者提出,胎兒完全有能力在父母的訓練下進行遊戲活動。
比如,通過撫摸媽媽的腹壁,來觀察胎兒的反應。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戲訓練,胎兒常常會給出驚喜的反饋。爸爸撫摸媽媽一下,胎寶寶也會碰一下媽媽。爸爸等兩下,胎寶寶也碰兩下。
最後,提醒準爸爸媽媽對於胎教不能夠操之過急,更不能過度地胎教,要以平和的心態,科學的方法進行胎教。
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關注、評論、點讚、轉發、收藏都是對我的鼓勵,謝謝!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立刪)
我是「豆媽逗娃」,一個樂於分享育兒乾貨的心理諮詢師媽媽,兩個女寶,嗅著煙火氣,快樂逗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