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紋泥龜是一種體型非常迷你的蛋龜,頭部有著精緻花紋和鮮豔的色彩。近幾年開始陸續被玩家們所認識,也是我最喜愛的一種泥龜。紅色的頭部,配上各式各樣的花紋,十分迷人。
斑紋泥龜產自中美,墨西哥,貝里斯,瓜地馬拉等地區,棲息在小溪,池塘,沼澤,臨時性森林水窪,不棲息在深水湖泊和深水河流中。
肉食性,主要以昆蟲和無脊椎動物為食。
斑紋泥龜是一種非常小型的種類,雄性的背甲長度往往不超過105mm,雌性不超過120mm。這些龜類在野外總是成對出現,無線電研究發現有特定的公龜在超過六個月的時間內跟隨同一隻母龜。大多數時間,一對龜會保持接觸,或者相距不超過6cm,它們之間的距離極少會超過2米。
成年的個體在臉部會出現不同的第二性徵:
公龜的嘴巴呈現出黑色為主的底色,伴有白色花紋。
而母龜恰恰相反,嘴巴呈現出白色的底色,伴有少量黑色的斑點。
公龜
母
不過從尾巴來判斷始終是最容易,也是最明確的,公龜有碩大的尾巴,甚至比後腿還粗,母龜的尾巴就像小兔子一樣短小。
公
母
在原產地,斑紋泥龜的活躍季節和繁殖季節在八,九月(雨季開始)到來年三月(旱季開始),在此期間會產下數窩蛋,每窩蛋在1~3枚之間,通常是1~2枚,蛋會表現出滯育,同時成熟的龜苗也可能會在蛋內休眠,通過滯育和休眠兩種機制,確保絕大部分龜苗(蛋產下的時間可能相距數月)會在下一個雨季來臨時出殼。剛出殼的龜苗背甲平均背甲長度26mm(25-29mm),平均重量3.8g(2.8-4.7)。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斑紋泥龜的產蛋次數可能會很多,部分個體幾乎每個月下一窩蛋,持續十個月。
斑紋泥龜的幼體,個體較大,膽子和食慾也非常大,是我養過最容易飼養的,最活潑的蛋龜苗子。很多人問我斑紋泥龜的挑選標準是什麼,我的建議是,按你自己真正喜歡的類型去挑選,斑紋泥龜是一種表現很多樣的種類,不該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限制,不同的紋路和顏色組合在一起,可以展現出截然不同的風格。
在體色和紋路的選擇中,建議以紋路為主,因為體色,在後天的飼養下變化極大,有些龜幼年時期並沒有展現出鮮豔的色彩,但是隨著飼養和成長,會變得越來越紅,相對而言,紋路的變化更少一些。下面就來欣賞下我繁殖的各種風格的斑紋苗吧!
細密頭紋
粗密紋路
寥寥數筆黑條紋,配上紅紅的底色
大塊黑斑
灰白色調
極度濃重的紋路:
粉色系頭部
金屬色澤
不同的玩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風格,各有各的美麗。
最後分享下自己飼養的一些體會:
1. 很多玩家問到 [幼體飼養],是否容易腐皮,斑紋苗極易飼養,雖然成體很迷你,但是苗子的體形在蛋龜中屬於非常大的,比一切北美麝香類和北美泥龜類大很多,有些個體甚至能超過薩爾文苗的大小。重要的事情再說一遍,極易飼養,出殼以後往往卵黃囊還未脫落就有捕食慾望,對各種食物來者不拒,同時也非常皮實,不易腐皮。
唯一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出殼小苗飼養水位不能過淺,斑紋苗非常活潑,有時候趴在缸壁容易翻到,水位太淺,會使其不容易翻身恢復,有溺水的風險。故推薦水位以小龜伸長脖子可以呼吸到空氣為準。有些苗子在這種水位下會浮水,是水性還不熟悉所致,只需提供一塊墊腳石即可慢慢解決。經過幾周左右的飼養,斑紋泥龜就可以很好的適應深水環境了。
2. 混養,幼體之間混養通常沒有任何問題,即使個體大小有差距也不會出現攻擊現象,成年雄性之間,會有攻擊行為,如果發生,需要分開,成年母龜之間基本可以和諧共處。
3. 產蛋量,每窩1-3枚,實際大多數不會超過2枚,但是在人工環境下,可以產很多窩,一些個體幾乎有大半年都會下蛋,所以總的產量,其實和另外小型蛋龜類似。
4. 苗子培養,由於頭紋是斑紋的一大看點,所以飼養環境的底色應以深色為主,配合充足的光照和多樣化的食物,就可以把體色和頭文發揮到極致了。很多苗子在幼年期,頭文模糊,或者頭色一點也不紅,不過隨著成長,都會慢慢發展出來,只要參考成體的樣子就不難發現,成體幾乎沒有頭色不紅的,也沒有光頭的。
5. 斑紋泥龜源自中美地區,不能冬眠,冬季需要加溫飼養。最好能保持在24-31度之間。
6. 斑紋泥龜生長迅速,胃口極大,在食物非常充足的大環境下,在不到一年時間裡,就可以從苗子生長到接近成體的尺寸。
由於斑紋泥龜體型小,容易混養,所以很適合造景,在豐富的環境裡,也易於其展現出最自然,最美的外表和行為。
rlyl
蔥蔥再一次全面細緻地介紹了熟悉又看陌生的斑紋泥龜。,新手小夥伴們很適合收藏。# 話說每次看完蔥蔥的文章揪就想買點入手...
From:蔥蔥的龜房
Author:蔣蔥蔥
Editor :rly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