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美文心閱
盛夏時節,酷熱難耐,蜻蜓卻一群群在池塘上來回飛翔著。時而俯衝下來,時兒緊貼在池塘面上作飛機狀滑翔,時兒尾巴在水面上輕輕一點,瞬息又一個優雅地折轉,迅疾地飛離而去,留下一浪浪擴散開來的韻圈。讓人情不自禁想到「蜻蜓點水」這一成語。
說起「蜻蜓點水」。實際是蜻蜓為繁育後代,把卵產在池塘裡。這種生育的本能延續,也是那麼具有韻律感和美妙無比,那種畫境,那種詩意不經意地創造於山水之間,任何讚嘆之詞都會為之遜色。
蜻蜓是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目,差翅亞目昆蟲的通稱。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佔據著頭的絕大部分,且每隻眼睛又有數不清的「小眼」構成,這些「小眼」都與感光細胞和神經連著,可以辨別物體的形狀大小,它們的視力極好,而且還能上下前後看而不必轉頭。
此外,它們的複眼還能測速。當物體在複眼前移動時,每一個「小眼」依次產生出反應,經過加工就能確定出目標物體的運動速度。這使得它們成為昆蟲界的捕蟲高手。
記得小時候,每當放暑假,夥伴們常常做的一件事,是用一根草莖,一頭系上一隻蜻蜓,然後搖晃著它,在池塘間轉悠,一邊嘴裡念叨著,等蜻蜓引過來,就開始旋轉,讓蜻蜓上鉤。有時候,拿著掃帚捉蜻蜓。蜻蜓會落在河邊草叢上休息。這時,我們就躡手躡腳地走到它身後,舉起掃帚拍過去,一對蜻蜓就被我們捉住了。一個個弱小的生命也就被扼殺在童趣中。
早在《戰國策》中就為蜻蜓鳴不平:「王獨不見蜻蛉乎?六足四翼,飛翔乎天地之間,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飲之,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將調飴膠絲,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為螻蟻食也。」
這大意是說:蜻蜓與世無爭,可還是有小孩子,用塗了糖漿的絲網,把它從天上粘下來,掉在地上被螻蟻吃掉。可見這樣殘酷的事,其實是已經持續了千百年,大約成為男孩子們的本能了。
蜻蜓生命力頑強。稚蟲「水蠆」生活在水中,在水中用直腸氣管鰓呼吸,用極發達的臉蓋捕食,一般要經11次以上蛻皮,需時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經最後蛻皮羽化為成蟲。蜻蜓是益蟲,它們幾乎生來就是專門捕捉害蟲的,把一生奉獻給人類。
於是想起宋代著名詩人楊萬裡以蜻蜓為題的詩詞《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蔭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蜻蜓,自然與人和諧共生,才有此詩描繪的詩情畫意。
—《END》—
微信公眾號:美文心閱,meiwenxiny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