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類節目向來是電視螢屏的大熱題材。無論是紀錄片、綜藝節目還是電視劇,都有不少經典作品。尤其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觀看美食綜藝成為網友「下飯」的一個好選擇——對著美食就餐,似乎飯都變得更香了。雖然美食節目興盛,但廚藝比拼類節目近年來卻難覓蹤跡。湖南衛視原創美食少年先鋒成長試煉記節目《鮮廚100》,將落點放在這一市場空白類型之上。
今晚,《鮮廚100》收官,最終奪得節目冠軍的人將直通《中餐廳》第四季。12期節目,在芒果TV播放量突破4億;收視率逐步走高,90後、00後年輕觀眾大幅度增長。這檔由《中餐廳》原班團隊打造的美食節目,通過不同元素的疊加,蹚出了一條美食綜藝的新路。
「把廚房交給男人」
廚藝競技下的少年成長
在國內市場,觀眾雖愛看美食類節目,但多集中於「美食+」品類,如經營餐廳的《中餐廳》,美食脫口秀《拜託了冰箱》,以及各類挖掘美食文化的紀錄片。而廚藝競技類節目,已在中國電視螢屏上消失多年。但在歐美市場,廚藝競技類綜藝一直保持著穩固的市場份額。《地獄廚神》已經播出十八季,捧紅了大廚戈登·拉姆齊。另外,《廚藝大師》《菜鳥烘焙大賽》等季播綜藝的收視率均表現不俗。
對於很多熱愛美食的人來說,做飯是一件能治癒自己的事情。在有限時間的廚藝競技中,不僅能考察一個人烹飪的各項基本功,他/她對於美食的理解也在點滴中體現出來。這也是廚藝競技類節目的看點所在。
帶著闊別綜藝舞臺已久的廚藝競技形式回歸,《鮮廚100》給當下的美食類綜藝帶來了一陣清新之風。12期節目,將通過10位青年廚師的1V1的競技比拼,選拔出直通《中餐廳4》的合伙人。
廚藝競技類綜藝有其擁躉,但如何擴大受眾面,讓節目更加出圈,是擺在《鮮廚100》面前的難題之一。廚藝競技線索之下,節目的暗線是「鮮廚」成長。在節目中,「鮮廚」人選並不是專業廚師,身份十分多元,其中不僅有演員、歌手、偶像訓練生,還有特種兵、西餐廚師,以及美食類KOL(意見領袖)。這些鮮廚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男生。以「把廚房交給男人」為口號,節目希望能打破刻板性別印象,做出反差感。
除了年輕帥氣的「鮮廚」,節目的另一個創新點是「姐姐品鮮團」。將美食品鑑放置於兩性關係的思考之下,《鮮廚100》企圖在廚藝競技賽制中,找到「鮮廚」們的人格魅力,構建人物關係。12期節目中,有的「鮮廚」從廚房小白進階,有的「鮮廚」則從西餐跨越到了中餐。鮮廚們的成長、進步以及性格變化,大大豐富了節目的看點。
文化視野裡理解美食
鮮廚之外,節目組還邀請了摩登兄弟劉宇寧、林述巍、趙胤胤、張亮、錢楓等橫跨時尚、音樂、主持、演藝和烹飪五界的嘉賓。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鮮廚推薦官」與鮮廚們搭檔,合作探尋美食,擴展了美食之外的文化外延。
在上一期節目中,節目組給兩組三強爭霸選手的試題是兩句詩:「稻花香裡說豐年」 「人生有味是清歡」。選手需要通過這兩句詩的內容,去構建自己烹飪的概念,尋找食材。而在總決賽中,節目組的最終考題出自湖南廣電的員工食堂。從學校到工作場所,食堂與很多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勾連著很多記憶。如何在這樣一個接地氣的場景中,創作出美食,成為參賽者的難題所在。
通過每一期節目的廚藝競技,《鮮廚100》也在試圖挖掘美食背後的文化內涵,如不同菜系的傳承與創新,分子料理等新烹飪形式的引進,中餐和西餐的碰撞交匯。與此同時,鮮廚們對於美食的理解,以及從美食發散到生活中的理念,也在節目的點點滴滴中體現出來。
正如被稱為節目的「 博學擔當」和「行走的百度百科」的鋼琴家、美食品鑑家趙胤胤所說:「我們不僅僅要關注菜好不好吃或怎麼做,我們還會從中去發現他們每個人對美食的看法和不同的觀點。」
美食節目的品牌化開發
進入第四季,《中餐廳》業已成為美食品類中的一檔王牌節目,其收視率、口碑、話題度,均在近年來的綜N代節目中保持領先優勢。作為同樣由湖南衛視王恬工作室打造的美食節目,《鮮廚100》讓我們看到了製作團隊對於美食綜藝品牌化開發的能力。
以餐廳經營為主線,《中餐廳》意在描繪美食背後的文化交流,以及餐廳經營團隊的磨合碰撞故事;相對而言,對於食物的烹飪、處理,不會過於聚焦。但以廚藝競技為節目主線,《鮮廚100》對於美食的關注、表現更為專業化,包括對菜系、菜品、食材、烹飪方法的呈現,菜品的創意性也更高。節目中呈現的很多菜式、小技巧,都可以直接被觀眾運用於生活之中。
雖然節目形式不同,但兩檔節目的價值內涵是一致的,即美食的獨特治癒能力。無論是《中餐廳》中狹小的廚房,還是《鮮廚100》窗明几淨的演播廳,觀眾都能在緊張、激烈的烹飪過程中獲得一絲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