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出現蟬形玉器,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2021-01-12 瀟湘晨報

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墓葬內首次出現蟬形玉器。據了解,該墓葬極可能是二里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

新發現的墓葬位於二里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院內,規模較大,屬第一等級墓葬。蟬形玉器出土於墓葬中部,長近4釐米,玉石材質還有待進一步鑑定。專家推測,玉蟬可能與古人對昆蟲「蛻變」和「羽化」、便於與神祇溝通的信仰有關。

這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布局示意圖。新華社發(二里頭考古工作隊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工作隊領隊趙海濤介紹,目前墓葬內的隨葬品剛開始露出,其下方堆積的厚度超過已往發現的所有墓葬,極有可能是二里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

因該墓葬規格高、保存好,為全面、深入地提取信息、開展研究工作,目前已被整體搬遷至考古實驗室內開展清理。考古隊也多次邀請考古學家以及植物考古、化學成分分析、文物保護等方面專家研討和取樣,聘請實驗室考古技師參與清理工作。

考古人員在提取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新發現墓葬的相關信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二里頭考古工作隊供圖)

根據目前的清理情況,工作人員已在墓葬中發現多件陶器、漆器和一件蟬形玉器。此外,墓葬填土中散落多片綠松石嵌片,推測該墓葬內會有大型綠松石嵌片類器物。

此前,二里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院內3號墓葬曾出土了一件長70釐米的綠松石龍形器。這條龍由2000餘片綠松石組成,在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堪稱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趙海濤介紹,作為中原王朝文明的先導,二里頭文化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從綠松石龍形器就可見一斑。隨著清理工作的深入,新發現的墓葬可能會有更重要的發現,值得期待。

來源:新華社

吉林日報全媒體 編輯:呂遊

【來源:吉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首次發現蟬形玉器
    央廣網鄭州1月11日消息(記者李凡)繼新發現的縱橫交錯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之後,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又傳出好消息:不久前,二里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院內發現了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目前正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考古實驗室內清理。
  •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近日,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發現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墓葬內首次出現蟬形玉器。據了解,該墓葬極可能是二裡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 新發現的墓葬位於二裡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院內,規模較大,屬第一等級墓葬。蟬形玉器出土於墓葬中部,長近4釐米,玉石材質還有待進一步鑒定。專家推測,玉蟬可能與古人對昆蟲「蛻變」和「羽化」、便於與神祇溝通的信仰有關。
  • 金聲玉振:上古世界體系中的石峁與二里頭
    有學者依據二里頭遺址出現的宮殿和青銅器,主張二里頭突破了地緣制約,向四周呈現出文化輻射態勢,二里頭文化晚期可與文獻中夏代對應,並將之判斷為國家形成的起點。又有學者提出早於二里頭的石峁遺址與陶寺遺址等,在規模和規格上也堪稱為「都城」,亦可納入初始國家的範疇。
  • 上宅遺址發現蟬猴,難住考古專家,最後民俗專家揭開了它的謎底!
    上宅遺址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這塊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的範圍內,考古專家發現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原始人的生活遺址。在一座的墓葬裡,還出土了一個蟬猴合體的小石雕。但這個小石雕卻成了考古人員都無法解開的謎,直到找來民俗專家,才搞懂了它背後的秘密。這個小石雕是做什麼用的呢?
  • 泰州京泰路街道發現一對石羊一對石虎,專家估計附近或存在高規格墓葬
    記者 胡桂材 通訊員 姜海峰12月9日上午,泰州海陵區京泰路街道凌竇社區發現一對石羊、一對石虎。經泰州市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楊玉新初步認定,這兩對動物造型的石像應為古墓甬道旁的石像生。這句話引起了工作人員的重視,大家繼續向下挖掘,果不其然又有了新發現。經過工作人員長達近2個小時的挖掘,一對石虎又被從近3米深的河床中挖了出來。應為古墓甬道旁的石像生兩對石像出土後,經泰州市文物局相關專家初步認定,應為兩對青石石像,一對是石羊,一對是石虎。
  • 霸氣十足的文物,原本就是鎮館之寶,一個偶然發現讓它身價更高
    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商朝墓葬中,經常出土了鉞。比如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就出土了兩件青銅鉞,每件重達9公斤,而且上面有「婦好」兩字銘文,這當然不是女子能夠輕鬆舞動的。由此,在當時,上博的專家將這件鑲嵌十字紋方鉞認定為商周遺物,還是有很充足的道理。鑲嵌十字紋方鉞長為35.6釐米,寬為33.2釐米,厚為0.9釐米。這樣的尺寸,註定了它並不好殺敵,但看起來厚重而雄渾,讓人有畏懼感。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重要成果: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 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牆體系
    1月13日,記者探訪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的金中都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新社記者 蔣啟明 攝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於立霄)經過兩年的考古發掘,金中都城牆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了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牆、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牆體系,了解到這些遺址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正式遷都燕京(今北京),並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 保靖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首次集中發布
    本報訊(記者 龍 堯)日前,湘西州田野考古基礎知識培訓班暨四方城遺址保護利用座談會在保靖縣舉行,座談會上首次集中發布了保靖縣四方城遺址重要考古成果,並就四方城遺址的保護及利用進行深入座談。副州長李平,州文旅廣電局及保靖縣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
  • 揚州發電廠出土的「玻璃蟬」,只是為了「不忍死者空其口」?
    其中山頂洞人遺址是迄今為止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同時在遺址中遺骸的周圍也發現了許多隨葬品,例如石質珠子,野獸牙齒等。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發現了殉葬文化中口唅文化的萌芽,在大約 6000 年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興隆峪文化和遼寧阜新查海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我們發現死者口中含有石頭,貝殼和蛤蜊的傳統。在陝西省臨潼姜寨第一期文化遺址,發現死者 m268 口中有 10 個小貝殼。
  • 雲南廣南發現句町貴族墓葬群 出土3.65米長銅鐓鐵矛
    新華網昆明5月9日電(記者 吉哲鵬)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廣南縣政府9日聯合宣布,通過對出土的龍虎搭配圖案金腰扣,以及總長3.65米的銅鐓鐵矛等象徵墓葬主人身份等文物和相關遺蹟的研究,考古部門認為廣南縣黑支果鄉牡宜壩子的封土堆墓應為句町貴族,甚至為王族的墓葬。
  • 神秘的三星堆遺址你了解多少?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學過歷史的都知道,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的三星堆遺址, 出土了眾多特別的文物: 2米多高的青銅大立人、 1米多寬的青銅面具、 近4米的青銅神樹等, 都是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 極富觀賞性和藝術價值。
  • 史前遺址石峁,會是誰的城?
    1、石峁遺址是如何發現的? 1958年全國文物普查發現,時代比夏代要早 但那時對石峁遺址的性質和年代都有一些誤判,報紙上是這樣說的:在神木高家堡一帶有個遺址,可能和匈奴女王有關。 真正意義上的考古調查應該是新中國成立後。石峁遺址是1958年首次全國文物普查在陝西試點過程中發現的。「我們在檔案管理部門找到了1958年關於石峁的最原始記錄。當時的調查者對石峁遺址的範圍、年代都有一些比較準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