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2021-01-12 人民網

近日,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發現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墓葬內首次出現蟬形玉器。據了解,該墓葬極可能是二裡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

新發現的墓葬位於二裡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院內,規模較大,屬第一等級墓葬。蟬形玉器出土於墓葬中部,長近4釐米,玉石材質還有待進一步鑒定。專家推測,玉蟬可能與古人對昆蟲「蛻變」和「羽化」、便於與神祇溝通的信仰有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裡頭工作隊領隊趙海濤介紹,目前墓葬內的隨葬品剛開始露出,其下方堆積的厚度超過已往發現的所有墓葬,極有可能是二裡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

因該墓葬規格高、保存好,為全面、深入地提取信息、開展研究工作,目前已被整體搬遷至考古實驗室內開展清理。考古隊也多次邀請考古學家以及植物考古、化學成分分析、文物保護等方面專家研討和取樣,聘請實驗室考古技師參與清理工作。

根據目前的清理情況,工作人員已在墓葬中發現多件陶器、漆器和一件蟬形玉器。此外,墓葬填土中散落多片綠鬆石嵌片,推測該墓葬內會有大型綠鬆石嵌片類器物。

此前,二裡頭遺址宮殿區3號基址院內3號墓葬曾出土了一件長70釐米的綠鬆石龍形器。這條龍由2000餘片綠鬆石組成,在早期龍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見,堪稱中華民族龍圖騰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趙海濤介紹,作為中原王朝文明的先導,二裡頭文化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從綠鬆石龍形器就可見一斑。隨著清理工作的深入,新發現的墓葬可能會有更重要的發現,值得期待。 (新華社記者桂娟、史林靜)

相關焦點

  • 首次出現蟬形玉器,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墓葬內首次出現蟬形玉器。據了解,該墓葬極可能是二里頭遺址迄今為止發現的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新發現的墓葬位於二里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院內,規模較大,屬第一等級墓葬。蟬形玉器出土於墓葬中部,長近4釐米,玉石材質還有待進一步鑑定。
  • 二里頭遺址發現高規格夏代墓葬 首次發現蟬形玉器
    央廣網鄭州1月11日消息(記者李凡)繼新發現的縱橫交錯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之後,二里頭遺址考古發掘又傳出好消息:不久前,二里頭遺址宮殿區5號基址院內發現了一座高規格的夏代墓葬,目前正在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考古實驗室內清理。
  • 河南偃師的美食文化
    偃師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嶽,北臨黃河。公元前16世紀,商湯在今縣城西南建都,史稱西亳;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在縣城東築城息偃戎師,遂名偃師;周末設偃師、緱氏(今為鄉)兩縣;自秦以後,偃師、緱氏兩縣屢有分合;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後,單設偃師縣;1993年12月15日,撤銷偃師縣,設立偃師市(縣級)。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深厚,造就了當地特點鮮明的飲食文化,偃師作為洛陽所轄的縣級市,自然也少不了讓人留意的美食。
  • 金聲玉振:上古世界體系中的石峁與二里頭
    有學者依據二里頭遺址出現的宮殿和青銅器,主張二里頭突破了地緣制約,向四周呈現出文化輻射態勢,二里頭文化晚期可與文獻中夏代對應,並將之判斷為國家形成的起點。又有學者提出早於二里頭的石峁遺址與陶寺遺址等,在規模和規格上也堪稱為「都城」,亦可納入初始國家的範疇。
  • 霸氣十足的文物,原本就是鎮館之寶,一個偶然發現讓它身價更高
    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商朝墓葬中,經常出土了鉞。比如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就出土了兩件青銅鉞,每件重達9公斤,而且上面有「婦好」兩字銘文,這當然不是女子能夠輕鬆舞動的。由此,在當時,上博的專家將這件鑲嵌十字紋方鉞認定為商周遺物,還是有很充足的道理。鑲嵌十字紋方鉞長為35.6釐米,寬為33.2釐米,厚為0.9釐米。這樣的尺寸,註定了它並不好殺敵,但看起來厚重而雄渾,讓人有畏懼感。
  • 許昌《公筷公勺使用規範》正式發布;河南患者用上國家集採冠脈支架丨新聞早班車來了!
    在市直及企事業單位組中,市文廣旅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等5家單位綜合考評成績滿分,市人防辦和河南日報報業集團達利廣告公司分別在市直單位、企業單位中成績較差。在鄉(鎮、街道辦事處)組中,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忠武街道辦事處成績滿分,建安區產業集聚區成績較差。●近日,由我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制定的許昌市第四號地方標準《公筷公勺使用規範》正式發布。
  • 河南考古六個「最」最萌的是這個小玉龜 最耀眼的是這兩條小銀龍
    如何將每一次的發掘、發現,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且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遞出去,讓公眾正確地認識考古工作的目的和意義,消除公眾對考古的一系列誤解,也逐漸成為目前所有考古人員需要考慮的一項課題。而今年的河南考古年度盤點,我們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總結6個河南考古之「最」,將這一年來一些重要的、有趣的或者有爭議的發現及成果展示出來。
  • 河南考古六個「最」 最萌的是這個小玉龜 最耀眼的是這兩條小銀龍
    如何將每一次的發掘、發現,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且簡單易懂的方式傳遞出去,讓公眾正確地認識考古工作的目的和意義,消除公眾對考古的一系列誤解,也逐漸成為目前所有考古人員需要考慮的一項課題。  而今年的河南考古年度盤點,我們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總結6個河南考古之「最」,將這一年來一些重要的、有趣的或者有爭議的發現及成果展示出來。
  • 泰州京泰路街道發現一對石羊一對石虎,專家估計附近或存在高規格墓葬
    記者 胡桂材 通訊員 姜海峰12月9日上午,泰州海陵區京泰路街道凌竇社區發現一對石羊、一對石虎。經泰州市文物局文物處副處長楊玉新初步認定,這兩對動物造型的石像應為古墓甬道旁的石像生。這句話引起了工作人員的重視,大家繼續向下挖掘,果不其然又有了新發現。經過工作人員長達近2個小時的挖掘,一對石虎又被從近3米深的河床中挖了出來。應為古墓甬道旁的石像生兩對石像出土後,經泰州市文物局相關專家初步認定,應為兩對青石石像,一對是石羊,一對是石虎。
  • 河南發現遠古遺址,挖出1.7米的「真龍」文物,難道龍真的存在?
    隨著我國考古的進展,在全國範圍內相繼的發現了不少的史前遺址,這些史前遺址距今大多數都超過五千年,甚至有的超過了八千年河南作為中華的腹地,基本歷代以來都是都城的坐在地,因此留下了無數的古墓遺址。這些遺址在現代考古家眼中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只要發現了古墓遺址都要考古挖掘。要知道,我國基本都是搶救性挖掘,也就是說在古墓遺址無法在原地保護,需要考古挖掘,遷移出遺址中的古文物時才挖掘,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