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南屏嵩嶽,北臨黃河。公元前16世紀,商湯在今縣城西南建都,史稱西亳;前11世紀,周武王伐紂在縣城東築城息偃戎師,遂名偃師;周末設偃師、緱氏(今為鄉)兩縣;自秦以後,偃師、緱氏兩縣屢有分合;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後,單設偃師縣;1993年12月15日,撤銷偃師縣,設立偃師市(縣級)。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歷史文化深厚,造就了當地特點鮮明的飲食文化,偃師作為洛陽所轄的縣級市,自然也少不了讓人留意的美食。
長壽魚
長壽魚是一種長得非常醜的魚,樣子兇猛,顏色偏橙色;但是它味道極其鮮美,營養價值也非常的高,然而吃魚想要保留它的營養價值,最好的吃法就是清蒸,先把魚醃製好,放入盤中,把蔥姜蒜切塊放入魚肚子中,抹上一點鹽,花椒麵,生抽,放入鍋中蒸熟,出鍋後撒上蔥花,香菜等滴上香油,鍋中放油,燒熱後淋在蒸好的魚上,美味的清蒸長壽魚就好了。
偃師羊肉湯
偃師的羊肉湯很有特點,湯汁濃白,而且一點都沒有羊羶味,寒冷的冬日,喝上一碗整個人仿佛沐浴在春季的暖陽中。
顧縣肉合
顧縣肉合源於偃師市顧縣鎮。顧縣肉合與"火燒夾饃"、"白吉饃"完全不同,第一顧縣肉合使用的不是發麵,而是死面;第二所用的肉是涼拌豬首肉和少量的黃瓜,而不是熱的醬肉。「肉合」出爐之後,用刀把餅從中間劃開,當然不能劃透,餅就成了張開嘴的大貝殼,然後把調好的豬首肉放進去,以黃瓜作輔料,爽口、酥脆。
偃師銀條
商湯都城在偃師屍鄉溝,商湯夫人的陪嫁奴隸中,有一位廚師名叫伊尹,他不僅輔佐商湯滅掉夏桀,並在偃師發現並栽培銀條。銀條八月份開紫色花朵,臘月地下結白色根莖。從地下挖出來稱為掘銀,涼拌銀條作為下酒好菜,它不但好吃,而且富含蛋白質和胺基酸。
翟鎮扯麵
翟鎮(翟鎮位於河南省偃師市伊洛河灘區)扯麵,可以說是遠近聞名。翟鎮扯麵都是小鍋燴麵,一碗或兩碗一做。做扯麵時,先爆炒一些應季蔬菜,再加水,水大開後,把提前活好醒透的面坯扯開下入鍋。面熬到將成時,再加入一些油煎豆腐、綠豆芽等,然後添加佐料、香蔥,淋上幾滴香油,一碗美味的翟鎮扯麵就做成了。
「貼晌兒」文化
不到吃飯時間去填肚子,偃師人叫做「貼晌兒」,貼晌看似休閒多是應急。生活節奏快吃飯不應時,貼晌更是對腸胃的愧疚。貼晌的飯菜多屬小吃,小吃嘛不必一次吃太飽,留點想頭,下次再見。
緱氏水煎包
飄香的緱氏水煎包,經過蒸煮煎等工序,把水煎火燎的一腔情愫,裹進黃焦皮的餡兒內。緱氏人擅長做牛皮鼓,牛肉用作水煎包的餡兒。鼓聲震天,水煎包提神,鼓聲靠的是肚大能容,水煎包則靠色香味撩人。
來到偃師,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會感受到當地不一般的文化底蘊。
唐恭陵
唐恭陵位於偃師市緱氏鎮附近,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李弘的陵墓。因唐高宗追諡李弘為孝敬皇帝,因此,唐恭陵又稱孝敬皇帝陵,整個陵區約有500畝,陵區內立有唐高宗親書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碑。唐恭陵是我國唐代陵墓中保存較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
二里頭遺址
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分布地域和延續年代,都基本上與夏朝人活動的地域和時間相符合。當時的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生產工具主要還是石、蚌和骨制的,青銅製品有為數不多的禮器、武器和工具。陶的生產繼承的新時代的器形與風格。
夏代,夏族控制了黃河中下遊地區,商族就在夏族的東北面活動,臣服於夏。後來,夏族的勢力衰落,商族乘機崛起,成為各族的盟主,建立了商王朝。商王朝是中國青銅發展的最鼎盛時代,其神秘的紋飾獨步古今,同時商王朝也是釀酒飲酒最泛濫的時代……然而,其青銅藝術卻是世界藝術史上的最高峰,而其飲酒過度則導致了商朝的毀滅,功過難評的酒文化亦流傳了下來,且形成了巨大的文化系列。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