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81年前的今天日本軍國主義悍然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大屠殺持續了六周造成30萬同胞遇害,其罪行可謂是罄竹難書。作為中國人應該永遠牢記這段歷史,但是在牢記歷史的同時,也要分辨真偽。網上一些所謂歷史真相根本就是謠言。而這些謠言有的是國產的,有的進口的。
俗話說,造謠的動動嘴,闢謠的跑斷腿。下面筆者根據媒體報導以及查閱到的資料為您一一戳穿這些謠言:文章較長,總共將近1萬字,共分為10個部分,每個部分即是一個謠言。
咱們先來說進口的吧,進口的是指日本右翼分子編造的謠言。
一、南京大屠殺是捏造出來的
《產經新聞》刊載的系列報導中稱,部分曾在1937年進入過淪陷後南京城的舊日軍軍官和士兵均作證稱「當時城裡沒有人,因此也不可能有過大屠殺」
日軍侵華戰爭歷史學者森正孝:東京審判中,有11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出庭作證,還有來自「難民區」(國際安全區)的「第三者」作證,如美國牧師馬吉、醫生威爾、金陵大學教授貝茨等。除出庭作證者的證言外,還有眾多證人的宣誓證詞,以及來自「難民區」的資料、法院屍檢報告、慈善團體埋葬記錄、猶太教拉比的書狀等,證據充分。
東京審判中國檢察官向哲濬之子、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向隆萬:東京審判強調人證物證,被告人也享有充分的權利,檢方和辯方人員都是國際化的。審判中,有關南京大屠殺的人證物證數量眾多,其中外國人的證詞尤具說服力。
二、大屠殺都是後來編出來的
百田尚樹:「1938年,蔣介石大肆宣傳日本進行了南京大屠殺,但被世界無視。為什麼呢?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在遠東軍事審判中,南京大屠殺像亡靈一樣又出來了,那是美軍為了掩蓋自己的罪行。」
歷史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石井明:事實上,南京大屠殺經當時留在南京城內的外國媒體記者報導,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日本的譴責。問題是,在日本國內,由於輿論受到嚴厲管制,日本媒體對事件真相完全沒有報導,所以當時日本民眾對日軍的殘暴行徑完全不知情。
而據朱成山在1991年2月發表在《抗日戰爭研究》的《"南京大屠殺最早出自紐約時報》一文介紹:南京大屠殺最早披露於1937年12月15日美國記者斯蒂爾在《芝加哥論壇報》,後被《太陽報》和《紐約時報》轉載,12月18日《紐約時報》德丁也作了報導。英國記者田伯烈於1938年8月出版《外人目睹之日軍暴行》時,郭沫若還作了序。
三、被害人數不可能有30萬
右翼政客長谷川三千子:「南京大屠殺」是被炒作出來的事件。中方宣稱,日本1937年12月佔領了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從佔領之日起至1938年初屠殺了大量中國軍隊俘虜和平民。關於遇害者人數,中國當局宣稱達「30萬人」,在戰後的東京審判中也被認定為有「20萬人」。這些數字都是荒唐可笑的。
南京大屠殺歷史學者、日本銘心會會長松岡環:所謂只有20萬人其實是指南京的「難民區」(國際安全區)。右翼分子談及這點時卻絲毫不提「難民區」這回事。其實「難民區」只是南京城的一小部分,並不能代表整個南京。
森正孝:當時處理屍體的崇善堂和紅萬字會的記錄顯示,僅這兩個團體就處理過約15萬具屍體。考慮到大量集體屠殺都在長江邊進行,許多屍體被拋入江中無從統計,最終受害人數近30萬人。
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會長朱成山:日軍南京屠城30萬人的暴行是經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認定的法定事實。根據後來發現的各種資料,大屠殺遇難者肯定超過30萬,而且「只會多,不會少」。
證據有二: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關於南京大屠殺部分審判的節錄:「據後來估計,在日軍佔領後最初六個星期內,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殺的平民和俘虜,總數達二十萬人以上。這種估計並不誇張,這由掩埋隊及其他團體所埋屍體達十五萬五千人的事實就可以證明了。根據這些團體的報告說,屍體大多是被反綁著雙手的。這個數目還沒有將被日軍所燒棄了的屍體,投入到長江,或以其他方法處分的人們計算在內。」
1947年3月10號,中國國民政府國防部組織的「審判(日本)戰犯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大規模集體屠殺共有28案,屠殺19萬多人;零星屠殺有858案,屠殺約15萬人。總計日軍屠殺中國戰俘與難民達30餘萬人。
四、「百人斬」是日本媒體杜撰的
松岡環:不僅當時媒體有報導,兩名當事人回國後也曾親口告訴家人,自己「在戰鬥中殺了超過百人」。根據我多年探訪日本侵華老兵獲得的信息,當時日軍雖然也在戰鬥中用刀殺死過中國軍人,但更多情況下,所謂「戰鬥中殺敵」其實是抓當地農民「試刀」的殘忍暴行。
朱成山:南京審判日本戰犯軍事法庭對「百人斬」的判決具有法定的嚴肅性、有效性和正義性。日本法院判決戰犯遺屬敗訴,使日本右翼為侵略歷史翻案的圖謀未能得逞。
五、殺害的是軍人不違反國際法
一橋大學歷史學教授吉田裕:學界對「便衣兵」的說法其實早有定論。當時日軍僅憑「眼神兇惡」等所謂特徵甄別「便衣兵」。但當時軍紀規定,如果懷疑敵軍偽裝成平民,要經過軍事法庭程序才能作出判定。
森正孝:當時有一些棄軍裝換便服的士兵,但其目的不是為戰鬥,而是為逃過日軍的暴虐處置。這些人已經喪失反抗能力,被日軍俘虜。當時日軍對俘虜不留活口,會立刻處死,其中多數人在長江邊被屠殺。有關這方面的記錄、證言數不勝數。日本當時已加入《海牙公約》,其中明確規定對俘虜應給予人道待遇,日軍的做法完全違反了這一公約。
石井明:有史料證實,日軍曾闖入當時由歐美管理的國際安全區,抓走並殺害了很多士兵和平民。在南京城區,日軍也無差別地殺害了很多士兵和平民。國際法規定不能殺害俘虜和平民。日方聲稱殺的是偽裝成平民的便衣士兵,這完全是為逃避責任而進行的狡辯。
朱成山:根據《海牙公約》,當時中國軍人只要放下武器就應被視為俘虜,不管其是否換成便裝。尤其是,國際安全區是不允許攜帶武器者進入的,因此日軍在那裡抓走並殺害所謂「便衣兵」是完全違反國際法的。
六、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日本人出資
2013年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同胞遇難76周年之際更是甚囂塵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最初是日本社民黨委員長田邊誠,於1980年代訪問南京時再三要求建立的,當時中方以資金不足為由『消極對待』。田邊為此捐獻了3000萬日元,其中870萬日元用於建館,其他不足由中方補全。」
「建館同日本人毫無關係!」時任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說,1982年,主持中央工作的鄧小平曾指示:「日本岸信介要搞滿洲建國之碑……我們就要到處搞日本侵略之碑,以教育廣大人民,教育子孫後代。」岸信介系日本前首相,曾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甲級戰犯嫌疑犯。應該說,鄧小平提出針鋒相對的鬥爭策略,催生了省及南京市順應人民呼聲、籌備建館的決策。
「1983年11月,省委、省政府正式批覆南京市建館、立碑和編史同步進行方案,由時任南京市長張耀華掛帥親自抓。」當年參與籌建的市文化局退休幹部周新民回憶說。
1985年3月,鄧小平視察南京。在聽取紀念館籌建情況匯報後,欣然在長1.2米、寬0.6米的宣紙上,題寫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6個大字,表達了一代偉人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堅定態度。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8號門,設有捐贈牆,鐫刻著中外捐款者姓名和捐贈額,其中中方佔絕大多數。記者計算,日本共有6人、10個團體捐款,總金額1773萬日元和2.9萬人民幣。但反覆尋找,未見田邊誠其名。連捐23萬日元的日本友人後藤守名字都在列,若田邊誠果真捐了數百萬乃至上千萬日元,一定榜上有名。
新華日報記者檢索了當時報紙,也未見捐贈消息。即使田邊誠真捐了3000萬日元,按當時匯率換算,不過30多萬人民幣,於建館也是杯水車薪。
「建館資金主要由南京自籌,財政撥款至少200萬元。」今年82歲的張耀華對記者說,記得後來國家文物局補助了20萬元、省財政支持了40萬元。
周新民也回憶,當時建館資金確實緊張,除上級支持外,大都靠張耀華市長在市裡協調籌措。張耀華有句名言:「就是當褲子,也要把館建起來!」建館事關民族尊嚴,南京人怎會「消極對待」?
據朱成山介紹,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期、二期工程,是東南大學中國建築大師齊康院士設計的;三期新館,是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研究院院長、建築大師何鏡堂院士設計的。他說:「不管哪一期工程建設,都沒有日本人出資。至於對紀念館的小額捐贈,也都以刻在館裡捐贈牆上的方式公開。主要是中國人的捐贈,也有外國人包括日本人的捐贈,但數目都不大。」
記者搜索到,國內傳播大都源自微博認證為「新浪財經日本站長」蔡成平年初的一條微博:「中國人只知道日本死不認罪,又有誰知道紀念館是日方再三提議、且主動出資、並負責設計修建的呢?」並連結了日本維基百科上述內容,自此在網絡瘋傳。上周,記者通過微博向蔡成平求證,但到截稿前未得到回覆。
那麼,日文維基百科「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條目又來自何方?記者多方考證,發現引自日本政客浜田幸一的《日本をダメにした九人の政治家》。浜田生前是自民黨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反華政治家。由於該書影響力有限,目前暫無中譯本,書名可譯為《讓日本不行了的九名政治家》。該書1994年出版,此後近20年從未被任何專業研究者提及,以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上的「錙銖必較」,也從未拿其作為「證據」,足見此說毫無可信度。
維基百科是開放式編寫,任何人都可以撰寫甚至篡改內容,不可盲目輕信。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員胡卓然提醒說,謠言最怕求證,如田邊誠1982年還不是社民黨(當時叫社會黨)委員長,當選是1990年代的事。只要上網搜搜,就能找到疑點,不致以訛傳訛。
由此可見,「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由日本人出資修建」系謠言。
接下來,就是國產的謠言的了:
七、韓國人參與南京大屠殺
謠言出處為《「南京大屠殺」攻城部隊4成是朝鮮人》,以下內容為該文節選:
1937年,南京城因中華門城牆守城士兵打磕睡被日軍攻破,第一個登城的就是高麗聯隊。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之後,有5支日軍因為「作戰勇敢」受到日本天皇的獎勵,其中就包括前面提到的高麗聯隊,一個就是完全由3萬朝鮮人組成的「鮮人部隊」。戰後遠東法庭審判時,松井石根說在南京首先開始進行大屠殺和強姦中國婦女的,就是其下轄、同時也是最早進入南京城的「高麗聯隊」。有證據顯示:在所有攻佔南京城的日軍部隊中,朝鮮人所佔比例高達40%!戰後,很多日本人的回憶錄中都提到過朝鮮軍人對日本的「忠誠」。而這樣的忠誠在中國人眼中就是殘忍!南京大屠殺期間,《朝日新聞》曾登載了一張日本隨軍記者在南京所拍的照片,標題是「南京之戰中的朝鮮勇士」。其主角出生於忠清南道,叫李虎巴,日本名字是武藏正雄,是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日本15師團朝鮮聯隊的軍曹。
朱成山的《南京大屠殺期間有朝鮮籍軍人組成的日本軍嗎?》論文對此有詳細解讀:
從文章內容來看,該文作者對攻佔南京的日軍作戰序列根本不了解。
據史料記載,1937年12月1日,日本最高統帥部下達了華中方面軍的戰鬥序列令,命令以松井石根為華中方面軍司令官,下轄上海派遣軍(先由松井石根兼任司令官,後改由朝香宮鳩彥任司令官),以及柳川平助為司令官的第十軍侵攻中國國民政府首都南京。而這兩支侵華日軍部隊,又下轄了來自名古屋、岐阜、豐橋、靜岡的藤田進第三師團,來自金沢、富山、敦賀、鯖江的吉住良輔第九師團,來自丸龜、松山、德島、高知的山室宗武第十一師團,來自仙臺、高田、新發田、若松的荻洲立兵第十三師團,來自京都、福知山、奈良、津的中島今朝吾第十六師團,來自東京、甲府、佐倉的伊東政善第一O一師團及其他部隊,來自熊本、大分、都城、鹿兒島的谷壽夫第六師團,來自久留米、大村、小倉、福岡的牛島貞雄第十八師團,來自宇都宮、水戶、高崎、松本的末松武志第一一四師團,還有來自福山的國崎支隊山田鐵二郎的步兵四十一聯隊。在上述所有的日軍部隊的建制中,並沒有「松井石根的第十五師團」。
「高達40%是韓國人」這種說法更是不靠譜
假設當時真有一個聯隊(約5000人)為朝鮮人組成,但按當時攻佔南京的日軍部隊總數約20萬人來計算,也達不到40%的比例。就算有一個由朝鮮人組成的師團(3萬人)也只佔日軍兵力的15%。但事實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師團。1938年1月5日,日本陸軍省提出實行朝鮮人現役志願兵役制的計劃。2月18日,日本內閣通過決議,決定實施朝鮮志願兵制度。2月22日,日本以敕令第五十九號的形式公布了朝鮮特別志願兵令。12月7日,朝鮮總督府陸軍志願兵訓練所第一批400名學員訓練後畢業。12月10日入伍日本駐朝鮮師團下屬部隊。從上述資料上看,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殺期間,日本陸軍省提議在朝鮮實行志願兵役制,這個提議當時還沒有得到日本內閣批准,而朝鮮第一批陸軍志願兵訓練畢業入營,更是在南京大屠殺發生一年後的1938年12月,因而說南京大屠殺期間有朝鮮人的日本軍參與是站不住腳的。
根據維基百科介紹,日軍第十五師團第一次編成於日俄戰爭時的1905年(明治38年)4月1日,1925年5月1日取消番號廢止,其後於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8年(昭和13年)4月被再次組建。8月份自上海登陸中國大陸。南京大屠殺發生時間是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當時十五師團還沒組建如何能參與南京大屠殺?
實際上關於南京大屠殺有「朝鮮部隊」參與的問題媒體早有報導,2009年7月出版的環球時報引述韓國《朝鮮日報》網絡版12日報導稱,中國網民撰文表示,「南京大屠殺的主犯是韓國人,當時日軍的40%是韓國人,松井石根15師團中的韓國聯隊最先強姦中國婦女」。有韓國學者認為稱「南京大屠殺主犯是韓國人」沒有根據。至於中國網民帖子中所列出的參與南京大屠殺的「朝鮮人名單」,這些名單其實是韓國民族問題研究所和親日人名字典編纂委員會於2005年公布的韓國親日派名單,與南京大屠殺並無關係。2010年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長朱成山在接受環球網訪談時,朱館長對此進行斷然否認。
但令人遺憾的是以「『南京大屠殺』攻城部隊4成是朝鮮人」為搜索詞在網上搜索,仍然能找到大量類似的帖子。
八、臺籍士兵參與南京大屠殺
中新網4月15日電據臺灣《旺報》報導,先前網上傳出有支「臺灣師團參與了1937年南京大屠殺」。
對此,臺灣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14日澄清,日本一直到1942年才允許臺灣人當志願兵,1943年才允許臺灣人當海軍志願兵,1945年才在臺灣開始全面徵兵,而臺籍日本兵幾乎都被派往南洋參戰,因為日本人也不放心派臺灣兵到中國大陸作戰。
所謂「臺灣師團」是指: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為了增援日軍上海派遣軍,日軍臺灣軍以臺灣步兵第1、第2聯隊和臺灣山炮兵2個中隊組建成支隊,由臺灣守備司令重藤千秋少將擔任支隊長,因此稱為「重藤支隊」,同時也叫「臺灣旅團」。到了1938年時,重藤支隊又劃歸日軍華中派遣軍,支隊長由波田重一少將擔任,因此也叫「波田支隊」。1939年時,支隊正式改為「臺灣混成旅團」,旅團長由飯田祥二郎少將擔任,並配合日本海軍入侵海南。桂南會戰結束後,臺灣混成旅團劃歸日軍華南方面軍。1941年2月7日,臺灣混成旅團擴編為第48師團,由土橋勇逸中將擔任師團長。1941年11月6日,編入第14軍,後投入到太平洋戰場。至此,臺灣旅團基本結束了入侵中國的作戰。
據《熊本兵團戰史》介紹稱「臺灣旅團」(也就是日後的波田支隊)與第6師團、第106師團一樣都是熊本兵團。其中臺灣步兵第2聯隊、臺灣山炮兵聯隊士兵全部由熊本縣人組成,臺灣步兵第1聯隊由九州其它地方的人組成。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作戰所補充的兵員,全部來自於日本九州。因此該旅團並非像網上所說的是由中國臺灣人組建。
編造出臺灣旅團由臺灣人組建,是「中國人殺中國人的慘劇部隊」,不僅有違史實,而且大大傷害了兩岸同胞之間的感情。
九、「滿洲國」軍隊參與南京大屠殺
有帖文稱偽滿洲國1931年成立後,偽滿洲國軍隊就開始在東北協助日寇鎮壓中國軍民,而1937年入侵華北,滿洲國軍隊就是先鋒隊。解放後由於「民族團結」的原因,滿洲國軍隊的暴行就被有意掩蓋了。進攻南京的不只有日軍呢。就目前掌握的情況,日本在首期投入上海的陸軍部隊遭受重創之際,一面動員國內的預備役軍人充實留守師團建制,一面又滿洲國軍入關參戰。入關滿洲國軍的戰鬥序列傳聞有「於佳芷山部」和「張爾佳海鵬部」等較大的單位,以及從靖安軍抽調的一部。其中「於佳芷山部」即滿洲國軍奉天警備軍(第一軍管區)所抽調的部隊組成的旅級單位,相當於日軍當時的支隊,已經被證實的參加南京屠城戰。
臺灣學者在《黃花崗》在線雜誌上撰文:滿洲國「於佳芷山部」首次被發現,系在1937年9月21日,顧祝同致何應欽電中提到「羅店方面:攻擊蘇村以北之敵,約五六百名,系東北人」。又在1937年9月26日電文中再次證實「松井續向東京求援,已經陸省批准,由偽滿抽調駐紮營口、鳳城一帶最精銳之『芷山部』警備隊一萬二千人來滬」。何應欽在1120號密電中也提到「偽滿於『芷山部』四千餘人,昨晚在楊林口、獅林登陸」。
顯然,這一部滿洲國軍在淞滬會戰中的表現得到了日軍肯定。故而當11月底,日軍抗命越過蘇嘉停火線進攻南京的時候,便特意將「於佳芷山部」與日本陸軍第十八師團混編,一同進攻。為什麼要提這個混編呢,因為這個十八師團的番號乍一看儘管給人以常設師團的假象,實際上只是一個歷史不長的復活師團。真正的十八師團已經在1925年的宇垣裁軍中消逝,1937年的十八師團是用劍兵團的留守部隊編成,充斥大量的預備役人員,紀律渙散,戰鬥力也值得懷疑。所以日軍希望以作風頑強的滿洲國軍「於佳芷山部」為榜樣,讓這個復活的師團迅速成熟起來。這個混編的部隊在1937年11月30日攻陷廣德,12月8日攻陷蕪湖,隨即強行軍,竟然在12日之前與日軍第六師團、十六師團匯合,合擊南京中華門。實在是大屠殺期間最為活躍的部隊之一。
筆者查閱「滿洲國」軍的作戰序列根本就沒有作者所提到「於佳芷山部」和「張爾佳海鵬部」,只有「于芷山」和「張海鵬」。
于芷山,原東邊道鎮守使。918事變時轄姜全我、廖弼臣、田德勝3個步兵團和曹秉森騎兵團。1931年10月15日,于芷山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將東邊道鎮守使署改稱為「東邊道自治保安司令部」,將所部擴充為2個步兵旅、3個騎兵團和1個衛隊團。這部分軍隊成了偽奉天警備軍的基礎。1937年被于芷山被認命偽治安部大臣。
張海鵬,原洮遼鎮守使。918事變前轄4個騎兵團。1931年10月1日,張海鵬投敵自任「東北保安邊防總司令」,將所部擴編為8個支隊(相當於旅)。1932年4月編為偽洮遼警備軍。1933年出任偽熱河省警備司令部司令長官兼任偽熱河省長。不久擔任溥儀的「侍從武官長」。溥儀對張海鵬非常信任,走到哪兒將其帶到哪兒,數次出訪日本和去安東(今丹東)等地「巡幸」,都是張海鵬負責護駕。
這兩人一個是偽治安大臣,另一個是偽侍從武官長,有可能親自帶兵親臨一線打仗嗎?就算親自帶兵,也不能就帶一個旅吧。「于芷山旅」有可能就是隸屬于靖安軍的偽奉天守備第一旅,因為于芷山曾擔任過偽奉天守備軍司令。
靖安軍,是由日本在東北的移民組成的部隊。根據資料顯示,1937年11初,當時淞滬會戰正酣,日軍深感兵力不足。關東軍命令靖安軍2個旅,奉天守備第1旅在旅順登船南下協助日軍作戰。11月9日登陸杭州灣,靖安軍歸「滿洲軍之父」佐佐木的18師團序列,沿太湖南一路西進,國軍全線潰退,11月20靖安軍日佔領宜興、長興兩鎮。短暫修整後25日佔領了泗安,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一道防線,直逼廣德前沿陣地界。靖安軍此役表現出較強戰鬥力,隨後就協助日軍拿下蕪湖。就此再無大動作,南京失守後全部調回東北。
至於上文提到的會同第六師團、第十六師團攻擊中華門更是胡說八道。而實際上進攻中華門是第六和一一四師團。從日軍的作戰地圖來看,進攻南京主城只有第六、十六、九、一一四4個師團也根本沒有第十八師團。十八師團在12月11日被調往杭州方面。所以配屬其作戰的靖安軍也是不可能進入南京城內,參與大屠殺的。
綜上,帖文指為滿洲國軍參與南京大屠殺是徹底的謠言。
十、建國後到改革開放之前不講南京大屠殺
2013年12月18日,一篇《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殺》以《大學教授:南京大屠殺在國內曾是禁區老師不講》的標題在網上廣泛傳播後,立即引發軒然大波,並惹來網友質疑。而標題中所提到的大學教授,正是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經盛鴻。
當晚,他回應了外界對報導中的質疑,並對光明網澄清:「我說1982年之前對南京大屠殺的宣傳教育不夠,教科書也不提,並非指的 『全部教科書』都不提」。
在該報導中,經盛鴻講述了他當初所經歷的沒有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教育。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末,經盛鴻曾就讀於南京大學,先後在哲學系和歷史系讀書,其中在歷史系研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生,也是文革後最早的一批研究生。他在報導中如是說道,「可以說我一直在南京求學,但我們的老師從來不講南京大屠殺,教科書也不提,任何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都不提。」
就是這句「教科書也不提,任何中國近現代史的書籍都不提」,引起了網絡上輿論的激烈反彈。當年的書籍中真的沒有記錄這段歷史嗎?
網友@林家悶葫蘆在微博上發了兩張當年的課本截圖,一張是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北京市初級中學試用課本《中國歷史教學參考資料第三冊》,第110頁紅筆畫出:日寇在南京殺人罪行,「據首都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我慘死同胞約三十萬人。」;另一張是高級中學課本《中國現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出版,1960年第一版,1960年第二版),顯示第57頁上也清楚記載了「南京大屠殺」內容,「12月13日,南京陷入敵手。在南京,日本侵略軍對和平居民進行了滅絕人性的燒殺淫掠,一個多月裡,被害的和平居民不下三十萬人。」
18日晚,經盛鴻在接受光明網採訪時回應了質疑,他說,這篇報導的內容,是在一年前接受採訪時的表述,他並不知道會在今日刊登,「我說的是,1982年之前對南京大屠殺的宣傳教育不夠,教科書也不提,但並非指的是『全部教科書』都不提,」經盛鴻表示,如果因為這個表述給讀者造成誤解,他感到非常遺憾。
經盛鴻稱,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宣傳,1982年是一個節點,此前,因種種原因,對南京大屠殺的宣傳很不充分,我接觸到的許多歷史教科書甚至不講。例如,1958年版《中學歷史教師手冊》「中外歷史大事年表」中,1937年內容只有「日軍侵佔上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簡單記述,全然不提「南京大屠殺」。而該書在1927年大事中,倒有蔣介石「四一二大屠殺」記述;1975年版《新編中國史》「歷史年表」中,1937年也只有「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南京防禦失敗」記載,「南京大屠殺」仍是隻字不提。
改革開放之前歷史書上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敘述
1959年8月北京市初級中學試用課本《中國歷史教學參考資料第三冊》這樣記述:日寇在南京殺人罪行,「據首都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我慘死同胞約三十萬人。據谷壽夫判決賽:我軍民被敵集體射殺者十九萬餘人,此外零星屠殺,其屍體經收埋者十五萬餘具,被害總數在三十萬以上。」
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級中學課本《中國現代史》第57頁,記載:12月13日,南京陷入敵手。在南京,日本侵略軍對和平居民進行了滅絕人性的燒殺淫掠,一個多月裡,被害的和平居民不下三十萬人。」
1960年,南京大學歷史系部分教師生對南京大屠殺進行了調查,編寫了一本約7萬字的小冊子《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殺》。
1961年,李新、彭明、孫思白、蔡尚思、陳旭麓主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通史》第三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對南京大屠殺也有比較詳細的記述,與胡華的《中國革命史講義》成為高等院校編寫中國現代史教材的藍本。
1979年南大歷史系在1960年《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殺》基礎上編寫的《日本帝國主義在南京的大屠殺》。
對社會的教育宣傳也未停止
1951年,郭士傑的《日寇侵華暴行錄》由聯合書店出版,「南京大屠殺的慘痛回憶」位居篇首。
1951年2月,南京市以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為中心,開展了規模浩大的反對美帝重新武裝日本的控訴活動。3月8日,12萬婦女走上街頭,舉行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示威遊行,控訴南京大屠殺暴行。
1965年,中國美協江蘇分會、南京圖書館、南京博物院聯合舉辦了「紀念偉大抗日戰爭勝利二十周年展覽會」,展覽會中有「許多揭露日本侵略軍當年血洗南京的罪行的照片」(《上海、天津等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廿周年,開展文藝宣傳教育活動,歌頌人民戰爭偉大勝利》,《人民日報》1965年8月30日。)
1965年《歷史教學》第7期上,中學教師李克毅撰寫的《在中國現代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階級教育》寫到:「講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我就著重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企圖滅亡中國的野心,列舉出日本侵略軍在南京城內進行滅絕人性的燒殺淫掠等慘絕人寰的罪惡事實,以加深學生對帝國主義的認識和仇恨"。
也許是經老先生沒記清楚吧,1958年2月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革命史》教材,清清楚楚寫著南京大屠殺中日寇的罪行。
綜上,改革開放之前不講南京大屠殺的說法是錯誤的,也是站不住腳的。
謠言並沒有止於智者,有的謠言仍在傳播。(冪談天下,張冪)
筆者才疏學淺,在寫作此文時參考了大量的資料,並得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教授的指點以及朋友們的幫助,特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