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淪陷》作者王金昌:那場慘劇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2020-12-04 搜狐網

小說《淪陷》作者王金昌:那場慘劇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原標題 [小說《淪陷》作者王金昌:那場慘劇不亞於南京大屠殺]

  新華網北京12月6日電(記者劉江)75年前的12月8日,是鎮江淪陷的日子。侵華日軍的鐵蹄踏破鎮江,實施了慘絕人寰的屠城行動。多年來一直對這段歷史耿耿於懷的王金昌,終於通過一篇小說,向世人揭開了這場鮮為人知、但不亞於南京大屠殺的悲劇。

  剛剛出版的《十月·長篇小說》雜誌2012年第6期對小說《淪陷》的推介寫道:「不僅僅是對侵略者的血淚控訴、對逝者的紀念,更是對歷史真相的真實還原。」

  為死難和受辱者安魂洗汙

  像很多反映戰爭的藝術作品一樣,小說《淪陷》的開頭部分,也用大量筆墨描述了戰前生活的恬靜與安寧。字裡行間透露的田園風光和人間煙火,有著令人心碎的愜意。小說主人公一群在鎮江土生土長的女人,帶著江南女性的溫柔與嫻靜,悄悄進入讀者的視野。

  她們中有剛從學校走向社會的年輕女教師、即將分娩的孕婦、愛國進步的女學生、機關女職員,還有慈愛操勞的母親。戰爭一觸即發,然而風暴中心卻顯得異常平靜。女人們一面為日常生活奔波勞作,一面為背井離鄉到異地謀生的男人牽腸掛肚。

  小說通過主人公雨杉的視角,將人們帶入彼時的歷史場景。雖然不斷湧入鎮江城的難民和不斷逃離的市民在提醒她們:災難即將來臨。然而,大時代的動蕩裡,哪一個普通人不迷茫?哪一個人能預知曾經樂土將演變成人間地獄?沒有男人臂膀的呵護,婦女們輾轉遷徙逃難又艱難抗爭。雨杉曾逃離鎮江到泰州,但暫時沒有蔓延的戰火令她產生錯覺,重新回到了本可逃離的災難之地。

  戰爭帶給人類的是深重的災難,而作為弱者的女人往往更為不幸。女人們的種種遭遇總是侵略史上最讓人不忍卒讀的一頁。在重重苦難之下,她們爆發出了不亞於熱血男兒的堅強和剛烈。

  「肉體上的凌辱,精神上的強姦,對女人來說比死不知難受多少倍!」處於魔掌裡的女人們手無寸鐵,連僅有的能反抗的手腳也被捆住了。絕望的她們奮起反抗,冒死咬斷了鬼子的罪惡淫根。

  王金昌說,她們的悲慘命運和堅貞不屈,常常令我心中有一種近乎窒息的壓迫感,不寫出這些故事,我無法釋懷。

  虛構的故事與真實的歷史

  作為小說,《淪陷》裡的主人公和故事都是虛構的,但是,所反映的那段歷史卻是真實的。小說作者王金昌也是一位資深收藏家,多年來收集了大量珍貴的革命歷史文物,其中以珍貴稀有的文件、照片、書信和日記居多,發掘了大量被遺漏的史實。

  《淪陷》的創作源頭來自一本王金昌收藏的舊日記1938年張懌伯自費印製的《鎮江淪陷記》(開本17×9.5釐米),鈐印有「金陵中學文理學院圖書館章」。王金昌說,除了他手中的收藏,這冊日記據說還有兩本存世:一本為鎮江檔案館保存,一本為著名出版人範用先生珍藏。

  這本「中國的《拉貝日記》」《鎮江淪陷記》寫道:「自從日寇到鎮第二日(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九日)起,鎮江婦女處境無異人間地獄,所受苦難罄竹難書,實為國家社會,永不能忘之慘痛。鬼子兵從一大早,直至夜晚更深,成群結隊,攜帶長槍、手槍、利斧、刺刀等殺人武器,面目猙獰,窮兇極惡,穿梭不斷地走入人家,任意穿房入室搜尋婦女,一被見到,如同餓虎撲羊……」

  這本日記勾起了王金昌的濃厚興趣,後來他還收藏了反映鎮江淪陷前後的日記、隨筆,其中尤以1937年1月至12月的一位女教師的日記較為珍貴,日記細緻入微地記載了鎮江淪陷和日記主人的切身感受。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經過研究,王金昌發現,雖然有手中的實物印證鎮江淪陷的歷史,但是,在公開出版物上,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非常有限。這令他心潮難平,張懌伯的日記給他很大衝擊,這個親歷者的記錄令他仿佛直接觸摸到那段歷史。而殘酷的是,那段歷史、那些死難者日漸被湮沒在歲月的塵土中。

  其實,即便是在當時,張懌伯也意識到鎮江淪陷少有記載的問題。他在《鎮江淪陷記》中寫道:「敵軍在南京暴行,由外人傳出不少消息,報紙疊有記載,世人多已知曉。至敵軍在鎮種種暴行,亦殊不亞於南京,但消息傳布於外者,卻甚少。」

  王金昌分析,日軍在鎮江的暴行被世人知之甚少,首先是因為鎮江不像南京,外國機構多,外國記者多,能被記下來,傳播出去;其次是焦山失守後,日本侵略者進鎮江城時,國民黨守軍沒怎麼反抗,並且國民黨當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鎮江淪陷時消息的外傳。

  王金昌感到,僅僅用收藏品印證歷史遠遠不夠,他希望將自己了解這段歷史時所感受到的震驚、痛楚和悲憤傳播到更大的範圍。小說可以虛構,可以將日記的碎片記憶連綴成一個更為完整的圖景,引發人們關注。

  「那些可愛的女子曾經真實存在過,那座城池裡所發生的慘劇更曾經真實存在過,永遠不應該被忘記。」王金昌說。

  作者:劉江

相關焦點

  • 南京鼓樓醫院發布大屠殺重要證據鮑恩典日記
    南京鼓樓醫院發布大屠殺重要證據鮑恩典日記 與拉貝日記媲美  來源:中國江蘇網  12月12日,在紀念南京大屠殺70周年之際,南京鼓樓醫院醫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向世人公布了新近發現的記載南京大屠殺的又一證據——鮑恩典(Grace Bauer)日記。
  • 南京大屠殺中,殺人不眨眼的日軍為何嚇破膽?一位老兵說出了原因
    南京大屠殺中,侵華日軍用各種殘忍的手段,在六朝古都南京城內製造了一起滅絕人性的慘案,使我30多萬同胞成為日軍屠刀下的冤魂,禽獸不如的日軍用各種暴行寫下了近代史上一段最殘忍、最無恥的篇章。
  • 讓「南京記憶」成「世界記憶」
    約翰·拉貝、約翰·馬吉、明妮·魏特琳、喬治·費奇、羅伯特·威爾遜、貝德士等西方人士冒著生命危險留在了南京,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免遭屠戮,並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80多年後,紀錄片《南京之殤》回顧他們的人生遭遇,講述他們與大屠殺之間的故事,解讀他們的心路歷程。同時,他們也為人們再次審視那場人類文明史上慘絕人寰的浩劫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引起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的深層次思考。
  • 南京淪陷後,日軍所謂「不白不硬」的男人不殺是什麼意思?
    南京大屠殺南京淪陷後,日軍以抓守軍官兵的名義,在南京城內為所欲為的屠殺無辜平民,只要是男人,不管老幼統統成為他們屠殺的對象南京淪陷前夕,隨著守軍司令唐生智等高級將領的逃走,12月13日南京破城之際,守衛部隊瞬間崩潰,除少數熱血軍人頑強抵抗外,五萬多守軍出現潰逃,可是整個南京被日軍包圍的跟鐵桶似的,能逃到哪裡去?
  • 拉貝小傳:南京大屠殺中,保護了25萬中國人的「東方辛德勒」
    【1882年11月23日】拉貝小傳:南京大屠殺中,保護了25萬中國人的「東方辛德勒」 :\Seal\未發布\文章\拉貝小傳:南京大屠殺中,保護了25萬中國人的「東方辛德勒」\0.png 約翰·拉貝,1882年11月23日出生在德國漢堡。
  • 勿忘國恥 銘記歷史:戳穿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十大謠言
    《產經新聞》刊載的系列報導中稱,部分曾在1937年進入過淪陷後南京城的舊日軍軍官和士兵均作證稱「當時城裡沒有人,因此也不可能有過大屠殺」日軍侵華戰爭歷史學者森正孝:東京審判中南京大屠殺發生時間是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當時十五師團還沒組建如何能參與南京大屠殺?
  • 蘇聯版的「南京大屠殺」,10萬百姓被機關槍掃射,屍體堆平山谷!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陷南京,此後進行有組織有預謀的燒殺搶掠,30萬南京百姓遇難,六周內將南京從繁榮都市變成人間煉獄。南京大屠殺慘案震驚中外,不少國家紛紛譴責日本。無獨有偶,與日本身處軸心國陣營的納粹德國也在蘇聯製造了娘子谷大屠殺慘案,10萬蘇聯百姓被殺害。
  • 他是納粹黨員,南京大屠殺中拯救了25萬中國人,最後在德國鬱鬱而終
    不過,在中國的抗戰時期,在遠離德國數千裡之外的中國南京,卻有一位特殊的德國納粹黨員,他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憑藉一己之力,拯救了25萬中國百姓。在回到德國之後,他卻因為納粹黨員的身份飽受人們的歧視,最後鬱鬱而終。他的名字叫約翰·拉貝。
  • 南京大屠殺英文版網站開通 中文站訪問量近30萬
    新華網南京12月12日電(記者蔡玉高)12日,南京大屠殺史實英文版網站正式開通,網站網址為english.nj1937.org。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真相,揭露侵華日軍當年在南京的血腥暴行,並教育人們以史為鑑,珍愛和平,2004年12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通了南京大屠殺史實中文網站()。
  • 南京大學生拍微電影 紀念大屠殺遇難同胞
    這一次,王啟源把鏡頭對準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將《你在哪》獻給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影片講述了一個倖存的老人在路上偶遇了一個年輕的姑娘,姑娘的長相和他當年在大屠殺時失散的戀人十分相似,於是,這個姑娘就幫助老人在網絡上找人的故事。這一舉動得到了眾多熱心市民的幫忙,大家在這個找尋的過程中銘記著這段歷史,並祈禱和平。
  • 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被貼娛樂標籤,美團道歉
    近日,有網友發現,在美團旗下某APP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特色」一欄中,竟被標註為「放鬆身心、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如此「說明」引發一片聲討,紀念館官微也憤怒評論道,「我館是國家公祭儀式所在地,承擔著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責任。放鬆身心、休閒娛樂可它處去!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一開始她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給她做過20餘年翻譯的常嫦說, 松岡環不僅承受著「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攻擊」,還面對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戒心」。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
  • 南京大屠殺兇手的最終結局:劊子手被處死,兩名幕後真兇逍遙法外
    向井敏明,丙級戰犯,日本下級軍官,製造南京大屠殺時時年26歲,時任侵華日軍第十六師團第九聯隊第三大隊少尉炮兵小隊長,1937年在攻佔南京前後,與野田毅進行了駭人聽聞的殺人比賽,以先殺滿100人為勝利,獎品為一瓶葡萄酒。向井敏明的殺人比賽被當時日本國內媒體大肆報導,進行宣傳。
  • 犯下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最後結果怎麼樣了?
    日本侵略軍以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殘暴手段,在南京進行了持續六個星期的大屠殺——這座有2500年歷史,經過1927-1937十年建設,已初具現代化城市雛形的南京城,幾乎化為灰燼,全城烈焰沖天,三分之一被焚毀,無數財產被搶劫。火光和斷壁殘垣之間,充斥著侵略軍野獸一般的身影,還有無數中國人的殘缺不全的屍體。
  • 南京大屠殺中,為何那麼多婦女被玷汙?一位德國人說出了原因
    南京大屠殺中,為何那麼多婦女被玷汙?一位德國人說出了原因 南京大屠殺中,為何那麼多婦女被玷汙?一位德國人說出了原因 1937年12月13日,是中國人永遠難以忘記的日子,因為從這一天起,侵華日軍在南京開始了長達六周的大屠殺,禽獸不如的日軍在南京城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六朝古都南京城仿如人間地獄,使遇難人數達到了驚人的30多萬,史稱「南京大屠殺」。
  • 高達1.48米,南京大屠殺史實展62天收到20550條留言
    4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與世長辭 截至目前 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73位 △2020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百人群像實錄(黑白照為已故倖存者) 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 倖存者親眼目睹南京大屠殺 常夢到刺刀向她捅來
    在這位南京大屠殺親歷者看來,那段無數次講起的往事,已不再是痛苦、害怕或者怨恨,現在的她,寧願做一個歷史的記錄者和傳播者。「我們兄弟姐妹五人都躲過了大屠殺,卻沒跑過時間。」李慧如說,她是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位還活著的,她不希望這段歷史被湮沒。
  • 日本僧侶南京「哭牆」前沉痛告白 祈禱兩國和平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日佛教友好使者申冉 攝   中新網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申冉)「隨緣振錫慰靈行,先德深懷萬古情,中日同朋持誓願,南京都裡禱和平……」13日,日本佛教友人、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靈雲院住持則竹秀南長老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遇難者名單牆」高聲念誦這首七言詩,為南京大屠殺中逝去的亡靈祈福超度,為中日兩國的和平未來祈禱。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被貼娛樂標籤 美團:道歉並改正
    1月2日,有網友發現美團旗下某APP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頁面的「特色」一欄被標註為「放鬆身心、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引發了網友的熱議。(截圖自微博APP)另據媒體報導,除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外,該APP在其他許多重要歷史遺蹟與紀念館的介紹中也可發現諸如「室內玩樂」、「無肉不歡」等不當標註。就此,@美團門票 官方帳號1月2日下午發布微博致歉並啟動後續整改計劃。美團門票表示,針對景區標籤自動生成功能,將完善技術手段,改進人工審核機制,並對美團門票業務全面整改。
  • 戰時南京食品價格飛漲:一隻母雞買兩個明代花瓶
    記者 肖姍  昨天,由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史研究》(上、下冊)在寧首發。該書主要作者、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副所長、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張生披露,南京淪陷前,商品交易市場出現了巨大波動,直至在日軍攻城的戰火中完全停滯。南京淪陷後,在各種力量的作用下,南京商品交易市場又逐步恢復。特別是南京大屠殺期間,安全區馬路交易市場還出現了畸形繁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