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注意力極其寶貴的年代,打電話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成本,而微信則屬於見縫插針,付出的注意力成本更低。
文 | 尼德羅
「年輕人已經開始拒絕打電話了」
周五下午下班前,93年的Ricky在微信上約自己的大學同學Allen晚上一塊去三裡屯。
但到了約定時間,提前到達的Ricky卻沒有見到Allen出現。五分鐘前,Ricky還收到Allen的微信,表示已經下地鐵了。Ricky有點焦急,她又給Allen發了幾條微信,但Allen始終沒有回覆。
直到20分鐘後,Allen終於出現了,Allen一邊說著剛剛為什麼沒有回覆,一邊招呼著服務員過來點菜。
這樣一個場景,如果放到30年前,一方遲到了,另一方只能幹等,原因很簡單:她們沒辦法用電話聯繫,連個BP機都沒有。
如果把時間換到10年前,Ricky和Allen約飯,一方遲到了,另一方一定會打電話詢問。
而在今天,在一方遲到的情況下,Ricky更傾向於微信聯繫Allen,而不是電話聯繫,即使微信很晚回復,也不願意打電話。
30年的時間,年輕人從沒有電話,到喜歡打電話,再到拒絕打電話,變化不可謂不快。
曾幾何時,情侶或閨蜜在深夜煲幾個小時電話粥的現象十分普遍。這一現象在今天,也一去不復返了。
有好事的媒體記者就這一問題問了100個90後,「你們為什麼就不願意打電話呢」?答案五花八門。
「什麼,事情已經嚴重到需要打電話的地步了?!」這是許多90後很自然的反應。也有人表示:「微信好友376人,通訊錄23人。深夜能打電話聊天的0人。」
為此,有90後總結出了一個規律——最陌生的人反而最常打電話:快遞、外賣、騙子、你老闆。
事實上,電話越來越少的人群不只是90後,80後、70後也少了,或者更加準確來說:只要一個人開始依賴微信之類的社交媒體,他的電話就會迅速減少。
微信賦予人更大的溝通自由
這個過程是非常自然的,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第一點是資費。理論上微信是免費的,而打電話是需要付費的,價格門檻會分流掉一部分電話用戶。
第二點是隱私。電話溝通存在一個背景音的問題,打電話者可能還不想讓對方知道自己在哪裡,跟誰一起,在做什麼。但電話背景音卻很可能會暴露這些信息。如此一來,可以更好地保留隱私的微信就更容易被接納。
第三點是溝通的持續性。電話是一種在時間上保持線性狀態的溝通方式,而微信文字、圖片或語音,則呈現出斷斷續續的特點,面對一條微信,你可以主動或被動地選擇不立即回復。
所以,假如你主動選擇晚些回復,那麼你就可以合理擁有更多的時間思考。但假如換成電話,你在這頭一猶豫,立馬就會影響溝通氛圍,尷尬氣氛立馬降臨。
此外,線性的電話溝通和斷裂的微信溝通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電話溝通會在更大程度上壟斷電話雙方的注意力,而微信溝通則更適應多線程操作的工作、生活模式。
使用微信的注意力成本更低
說白了,在這個注意力極其寶貴的年代,打電話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成本,而微信則屬於見縫插針,付出的注意力成本更低。
這裡可以打一個比方:一條微信就是一粒沙子,一次電話就是一塊小石頭,一封書信就是一塊大石頭。
如果我們的社交行為是一個固定容量的水桶,那麼當我們將大石頭填滿水桶的時候,水桶內部還是存在相當的空隙;當我們把小石頭填滿水桶的時候,水桶內部也存在一定的小空隙;當我們把沙子填滿水桶的時候,水桶內幾乎就沒有什麼縫隙了。
這意味著頻繁使用微信的我們,是在用沙子填滿水桶。水桶被沙子填滿後,小石頭沒有了空間,更別說大石頭了。
所以,當微信無時無刻不佔據我們的注意力時,我們很難騰出整塊的時間段來打電話,別說寫書信了。而且,久而久之,我們會習慣乃至迷戀微信溝通方式提供的狹小間隙,把它當成自由呼吸的空氣。
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的溝通變得越來越便利,成本越來越低廉。但同時,這種便利是建立在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碎片化的基礎上。而伴隨著注意力的不斷碎片化,我們的時間被安插了越來越多的事物。
最終,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一心一意」做事的能力,同時也不知不覺地滑向對「一心兩用」乃至「一心多用」的迷戀。
責任編輯:徐亞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