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的你,願讓孩子「電競」嗎?

2021-01-19 中國經濟網

資料圖:正在遊戲中的孩子們。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除了熱血和熱愛,更有深度與溫度。體育廣角鏡,記錄普通人身邊的體育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0日電 題:為人父母的你,願讓孩子「電競」嗎?

作者 王思碩

「你能支持我從事電子競技行業嗎?」

過去,當一位尚未結束學業的孩子向父母探尋此般「送命題」的答案,接踵而至的往往是一通瘋狂「打壓」:「打遊戲能有什麼出路?無非是為自己的玩物喪志找藉口罷了」。不過,情況可能在2018年底有了些許改變。

11月初,一支名作IG的電競戰隊在英雄聯盟S8全球總決賽上奪得冠軍。一時間,他們的消息席捲在各大社交平臺。事實上,IG就像中國電競圈的放大鏡,戊戌之年,風雲際會。不止英雄聯盟,在王者榮耀、絕地求生(俗稱「吃雞」)等一眾風靡國內遊戲圈的項目上,中國戰隊都有著亮眼的發揮。仿佛,屬於電子競技的盛世將至。

杭州媽媽的「靈魂拷問」

網絡上,如果檢索電子競技的百度詞條,你會獲得如下解釋:「電子競技,是利用電子設備作為運動器械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智力對抗運動。」通俗來講,也就是基於電子遊戲進行的競技比賽項目。所以,當外界爭論電子競技的優劣之時,同時也折射著人們對電子遊戲本身的態度。

以從業者角度衡量,IG全員無疑是值得尊重的,但再多榮譽也無法免除電競的遊戲屬性過強所帶來的隱憂。正是社會對遊戲成癮性的忌憚,才讓國內傳統價值體系始終極力排斥著角落裡的電子競技。如今,從「電競進入亞運會」到IG奪冠,都好似向著靜水中丟出了一枚枚石子,電競在主流大眾視野內的形象,能走向逆轉嗎?

杭州媽媽馨雅在社交媒體上寫下了一道引人深思的問題:「IG獲勝。公子狂歡,娘親蒙圈。電競成了體育賽事,誰來告訴我,支持還是嚴控?」她的困惑,代表了那些背負著「帶娃」任務的父母們的心聲。未成年前,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叛逆,平日裡就有一大堆理由等著回擊父母的論點,現在,IG奪冠又會成為他們掛在嘴邊的「超級武器」。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IG栽下的「希望之樹」,給很多三觀尚未成型的年輕人以觸動。試想,當一位孩子以某位IG戰隊成員為目標,執拗地要求走上電競之路,家長該如何回應?成功案例就在眼前,如果選擇阻攔,便意味著扼殺孩子的夢想,可順其自然,同樣不切實際。

「我們的態度,肯定還是要求孩子以學業為主。」容愷的父親開門見山說道,「但是,孩子有時候也會頂嘴,說玩遊戲也能創造價值。」這對父子之間的分歧在社會中並不罕見。回溯至電腦尚未普及時,遊戲廳就是孩子們時常選擇的落腳點了,而矛盾的種子早在當時便已經埋下。

容愷口中所謂的「價值」,存在於各行各業。任何一個領域,如果到達頂尖水準,自然能為社會輸送「價值」。但在電競圈,想成為有價值的人並不容易。以英雄聯盟為例,國內用戶帳號破億,可自2011年登陸至今,國內只湧現了不到20位世界冠軍,至於剩下的人,大多泯沒在遊戲大潮裡,付出與回報遠不成正比。

電競與遊戲能劃等號嗎

新世紀以來,電子計算機與網際網路迅速普及,社會生活的變遷之快,放眼5000年人類文明歷程也當屬罕見。作為電腦衍生品,早期的電子遊戲應運而生,紅警、CS甚至融入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與此同時,電子競技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裹著遊戲的外衣,成為體育大家庭中的一員。

2003年,電子競技被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確定為第99個體育運動項目,明確了電子競技作為體育項目所具備的對抗特徵以及競技水平。數量與日俱增的廣大遊戲玩家,仿佛全部變成了電競行業的後備軍。可事實上,電競與遊戲,並沒有強烈的捆綁關係。

電子娛樂設計研究院2017年的統計報告顯示,電子遊戲玩家中,未成年人只佔27%,而玩家平均年齡則達到了35歲。對比年齡分層,電競選手更趨「低齡化」。與運動競技相似,職業電競選手同樣存在退役的說法。當年齡超過25歲,人體反應速度、判斷能力甚至體能狀況的退化,會導致選手操作水平出現下滑,所以一位職業選手的黃金年齡通常在20歲上下。

以IG戰隊冠軍陣容中的下路核心喻文波(遊戲ID為Jackeylove)為例,他16歲以主播身份被IG收入麾下,奪冠時還未滿18周歲。而目前國內人氣最高的英雄聯盟選手簡自豪(遊戲ID為Uzi)17歲便已走紅,如今,23歲的他依然維持著極高的競技狀態。可見,電子競技也算是一項吃「青春飯」的競技運動,至少一半以上的遊戲玩家,根本不可能踏足電競圈。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遊戲與電競之間的聯繫呢?曾在廣州擔任職業電競解說的美希解釋道:「通俗來講,電競和遊戲之間是一種包含關係,遊戲圈很大,但電競圈很小,即便你有了頂尖的設備做支撐,也依然需要有團隊來幫助自己不斷保持和提升狀態,而背後的成本和代價,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而且比賽的勝負對電競從業者影響極大,那些普通的遊戲玩家往往不會因為一場失利,體驗到一無所有的痛感。」美希「影射」的事實,便是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前奪冠呼聲最高的RNG戰隊。在止步8強鎩羽而歸之後,他們所承受的壓力,乃至網絡暴力,令一支驕傲的戰隊瞬間跌入了谷底,隊中核心簡自豪甚至連續幾天「不敢看手機,不敢上網」。

入行門檻高 從小培養不現實

高昂的「代價」並不限於物質和心理層面,成為一名傑出電競選手所需要的時間成本,令很多家庭望而卻步。與其它體育項目類似,電競選手大多也是「從小培養」的。簡自豪曾在參加節目時表示,很多選手為了打電競,都付出了犧牲課業的慘痛代價。十多歲的孩子們如果選擇拋棄一切走上電競道路,失敗的後果往往不堪設想。

在鏡頭前,簡自豪描述著自己模式化的訓練生活。「電競選手雖然表面風光,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很多人看不到,平均每天訓練十多個小時,為了與國外高水平選手切磋,時常會有夜訓,選手的腰部,手腕也經常勞損,不僅如此,付出的努力如果沒拿到相應的成績那將一文不值,」簡自豪說。「可以這麼講,遊戲是娛樂,電競是殘酷。」

而即便時間、物質的投入都到位了,實現從一位遊戲玩家到電競選手的跨越也不是水到渠成。能站上電競賽場的人們,絕非泛泛之輩,他們掌控遊戲的天賦遠勝常人。「玩遊戲門檻很低,但要想成為電競選手,你的反應能力必須達到頂尖水準,訓練能幫你提升,卻無法決定你的上限,」美希說。「僅憑感興趣絕對是不夠的,看天賦,有時候還看運氣。」

靠運氣,是因為電競行業的淘汰率居高不下。想從遊戲玩家身份起步,等待機會搖身一變成為職業電競選手,用萬裡挑一形容也不為過。至少,對於一位青少年而言,付出同等努力,按部就班通過升學考試換來的成果,要比入行電競更高效,也更保險。

當然,成為職業選手,只是電競行業最核心的部分,外圍還包括近年來正在火速發展的電競解說與職業經理人。後者需要經過經管類專業知識做支撐,考驗學歷背景,對學習能力的要求甚於遊戲水平。至於職業解說,美希表示,只有一小部分人能以此自給自足。「解說更多依靠口才,我當時想要用解說養活自己很困難,所以一直在兼職代購,」美希說道。

電競行業大浪淘沙,最終映入人們眼帘的,只剩下一顆顆閃閃發光的金子。只是,因為遊戲玩家基數龐大,電競有更甚其它體育項目的競爭殘酷性。黃金年齡,以犧牲學業「押寶」電競生涯,背後的風險和投入產出比,需要每一個因IG奪冠而對電競怦然心動的孩子和家庭審慎考慮。(完)(應受訪者要求,文內部分人名為化名)

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你是姐姐,你要讓著妹妹」,為人父母,比偏心更可怕是……
    只因為在她爸爸心裡:「你是大的,就應該讓小的。」大6歲,又怎麼了?憑什麼就應該讓著她?說實話,這事兒一點都不新鮮。這句話,有一個以上孩子的家裡或許不止一次說過,這麼多屆父母都過去了,結果翻來覆去還是這句話,不過是給自己的偏愛找藉口罷了。@胭脂淚:最近老大一直鬧脾氣,昨天又因為不學習,我就把她揍了(忍無可忍)。
  • 在「吼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將來會怎樣?為人父母別不懂了!
    在「吼式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將來會怎樣?為人父母別不懂了!當孩子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行事時,比如,早上賴床、不愛作業等等,肩負著各種壓力的父母,此時經常會容易失去耐心,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來責怪他。當面對父母這種大吼大叫的斥責時,很少有孩子能夠做到淡定自如地去理解父母話中的意思。
  • 北京房山:父母把孩子掛峭壁上拍照,孩子火了,父母如願了嗎?
    據視頻發布者稱把孩子掛在峭壁上並在旁邊拍照的是孩子的父母。視頻發布後,很多網友都對視頻中的孩子父母表示了強烈的質疑。有網友問:「孩子是撿來的嗎?懷疑不是親生的。」有網友留言說:「建議把孩子父母也掛在峭壁上試試。」也有網友留言說:「這樣的父母腦子是不是有問題?建議為人父母也要持上崗證。」
  • 「父母持證上崗」?你支持嗎?
    那些被熊孩子支配的恐懼近些年,關於「熊孩子」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歇,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此多的「熊孩子」是否可以說其背後有一群「熊家長」呢?· 奶粉智庫的用戶也有這樣的留言:別人的孩子一直無緣故打我的寶寶,一、兩次我沒做聲,現在我要教寶寶打回去嗎?
  • 你是不是「有毒」的父母,別著急,看看你的孩子就知道了
    你還在責備自己的孩子懶惰,任性,不懂事嗎?你還在抱怨學校,社會對孩子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嗎?說別的都沒用,我們用一個十歲男孩的清晨,來對比自己的孩子,看看造成孩子不良習慣的到底是誰吧。眼看著這個小傢伙,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好多國人媽媽們無語了,再回看我們的孩子,是不是心裡開始五味雜陳?的確,教育孩子這件事,是全民的大工程,但就家庭來說,你的生活習慣,對孩子形成的影響可能更大,所以,為了孩子的明天和未來,不做「有毒」的父母,完全是當下,我們每一個有娃者的任務和責任。
  • 孩子想買很貴的玩具的時候,同樣為人父母的你們是怎麼應對的?
    你的寶貝認識錢嗎?你的寶貝知道怎麼用錢嗎?錢幣所代表的意義可能是辛苦工作的成果、換取生活各種物質的重要工具,但對孩子來說卻似乎很簡單:有錢就可以換到想要的東西。 由於孩子對抽象金錢的認識還不深,很容易會以為媽媽的卡片放進提款機中就可以領到大把的鈔票,父母對於孩子的價值觀教育若不趁孩子小時候可塑性高的時候開始,等孩子大了不懂節制與理財,家長要拉回來可能就要花更大的力氣了。
  • 問題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就是父母
    庭審上,昔日被稱為「宇神」的吳謝宇,戴著沉重的鐐銬,理性陳述著自己的心路歷程:他之前所做一切,只是為了滿足父母,而不是為了自己……太多人不禁感嘆: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是因為他們內心太脆弱、抗挫能力太差嗎?還是他們天生戾氣、越長大越泯滅人性?抑或是如今的訊息太雜、太亂,迷惑了他們幼小的心靈?為人父母,到底要怎麼教育孩子?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對照以下的這三種家庭,看看你是屬於哪一類吧。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 還記得「一個孩子澆了商場的鋼琴,家長被索賠20萬」這個曾轟動一時的新聞麼?這孩子終於幹了件「大事」!一天,他在商場裡用可樂澆了一臺鋼琴裡的「愛馬仕」,價值68萬的佩卓夫三角……,這回可沒人念及他是個孩子了,更講不了人情了,琴行老闆直接報警,最後判定他們賠償折舊價20萬。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要明白,過度的愛將是毀掉孩子人生的催化劑。父母溺愛子女,孩子在家的確是過得逍遙自在、快快樂樂。但是一旦長大,走上社會,就會寸步難行,受苦受難。
  • 《隱秘的角落》告一段落:惡的不是孩子,是「壞透了」的父母
    父母的陪伴和引導,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普普和嚴良的經歷也提醒著為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不做為非法亂紀的事情。唯有家在,父母健康長在,孩子在愛的滋養中長大,才能順利度過青春期,學會承擔肩上的責任,成為國家的棟梁。二、父母的驕縱,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劇中一段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朱晶晶一出場,就故意踩了朱朝陽的鞋子。
  • 五年後重溫《龍貓》:發現父母做到這三點,孩子更優秀
    如果你以為這部劇講述的只是關於孩子的童真,和媽媽生病,兩個女兒很懂事的溫情電影,那就大錯特錯了。五年前,我還是單身少女,看完《龍貓》,只覺得我們長大後,丟失了曾經的童真。五年後,已經為人母的我。再次看《龍貓》,才發現這是一部育兒寶典。
  • 從來不與父母頂嘴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嗎?
    孩子看電影時,父母潛伏在停車場,跟蹤孩子的行蹤,回家後再訓斥孩子。父親呵斥道:「年輕人,不要用這樣的口氣和我說話!」母親說:「你別用那樣臉色和我說話!」「你為什麼一定要穿那兩件T恤衫呢?」「你不系上鞋帶,挽起袖子,就別出這個門!」「你說話的時候看著我!」「別那麼大聲嚼飯!」「你朋友都是誰?
  • 三小喵|畢竟,讓你長大成人還是你的父母,不是嗎?
    許多父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只是一種轉移。他們不願去解決與另一半的問題,甚至不想面對另一半,於是把全部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 這裡是陪伴你入眠的三小喵!今天與您道晚安的是我——「芭比喵」!習慣索取的子女,背後往往有著一個事事順著她,不斷無底線付出的父母。父母想要陪伴,子女卻一直忙碌。
  •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懂心疼父母?不是娃「白眼狼」,原因在父母身上
    誰知道,兒子竟然發起脾氣,說:「媽,你也太懶了,你看幾點了,還不做飯,想餓死我啊?」表姐一聽,瞬間扎心。自己暈的起不來,說話也有氣無力,兒子不知道關心和心疼她,還指責她,真是太讓人心寒。其實,很多孩子都跟我表姐家兒子一樣,每天一副「家裡我最大」的姿態,對父母一點也不尊重,就連父母病了他們也只知道自己要吃要喝,絲毫不管父母的死活。為什麼有的孩子不懂心疼父母呢?
  • 孩子經常跟父母「抬槓」,歸根結底是孩子沒有對父母產生感恩的心
    這些生活中的點滴,父母都可以在日常交談中適時告訴孩子,讓孩子認識到生活不只是他看到的那樣光鮮亮麗,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心酸。2、溝通很多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生活的艱辛,是因為父母一直在默默為孩子付出,卻從來沒有讓孩子看到,簡單說,就是對孩子做得太多,說得太少。父母下班回到家,滿身疲憊,孩子非要拉著你講童話故事,此時父母就可以與孩子進行溝通。
  • 你見過凌晨4點半的廚房嗎? 讀書很苦, 但父母的煎熬是你的100倍!
    父母給了孩子生命,甘願為孩子遮風擋雨,創造溫暖天地。可有多少孩子能看到他們身後,默默付出一切的父母,他們獨自承擔著生活裡的疾病、貧困、苦痛…… 01 孩子,我知道你學習壓力大 天下的快樂和幸福,沒有來之不易的。
  • 還戳中為人父母的淚點!
    這檔節目成為家長和孩子同步成長的一個新課堂!在教育這條路上,每個家長都是新手上路,都是從零起步,一路摸著石頭過河。自身的感悟再加上專家的指正,不單只參加節目的四對父母得到成長,電視機前的眾多為人父母者,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並及時對育兒過程中的不足加以糾正。二胎家庭被忽視的大寶參加節目的四個家庭各有兩個孩子,大寶和二寶。
  • 父母情緒控制好,孩子成績才能好!
    這樣的案例實在太多了…… 孩子犯錯,大人生氣很正常。養個孩子能一路風平浪靜的父母真的少之又少。心情被孩子搞得有所起伏,確實是為人父母的常態。 情緒波動可以有。但情緒一上來,就任由其發展,並對孩子施以暴力,卻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情緒控制。孩子幼小的心靈,也實在是招架不住父母這樣的波濤洶湧。
  • 從小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太明顯,父母:後悔沒打你
    在小時候經常挨打的孩子和從來沒有挨打的孩子20後差距非常明顯。結果顯示挨打的孩子不論是事業上還是生活上,以及對父母的孝順程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從來沒有過打的孩子,這也就說明了,父母的溺愛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愛子如殺子就是這個道理。挨打的孩子和不挨打的孩子區別在哪?
  • 孩子,離婚不要你,並非我所願,「無法原諒,你做得太過分」
    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心越發的孤獨,想起了第一任表姐夫的好,遺憾的是表姐夫早已再婚,過得還不錯,並且把孩子培養的很好,大學畢業有了好工作。表姐想著將來老了,肯定要靠孩子的,於是拎著一大堆東西去找孩子,結果吃了閉門羹。表姐可憐兮兮地說:「孩子,離婚不要你,並非我所願,你爸有正式工作,媽媽啥都沒有,咋養你?」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略帶魔幻的方式,講述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個臺劇,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抽空看了,真的很推薦,想讓這個劇被更多的人看到。希望那些被父母用愛為藉口套上枷鎖的孩子堅強一點,勇敢一點,再忍一忍,理性的選擇合理的對抗方式,早日經濟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