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還不會自己吃飯,學習吃飯也有關鍵期,家長不要錯過

2021-01-12 咩小胖育兒

每到新生入園的時候,總有一些孩子哭鬧的情況比較嚴重,入園哭,甚至放學也哭。尤其中午吃飯的時候,有些新生因為不會自己吃飯,更是急著想要回家找媽媽。還好老師們都有經驗,在開學前幾天,會餵不會吃飯的新生,逐漸教給孩子自己吃飯。

孩子的入園焦慮,不僅僅因為與家長的分離,更多的是對於新環境的適應所造成的焦慮。在家裡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去做,家長就能照顧好,而到了幼兒園就需要自理了。

孩子如果在入園前,就已經能夠獨立吃飯、上廁所等,入園以後會適應得更快,焦慮情緒也會更少一些。

有的家長說,不是自己願意餵孩子。而是孩子不餵就不吃,追著餵、哄著喂,家長也是費盡心思。其實,孩子學習吃飯的能力也是有關鍵期。而錯過這一關鍵期,想讓孩子獨立吃飯,就會困難一些。

01孩子學吃飯的最佳時期,通常在一歲左右

讓孩子學習獨立吃飯,通常在一歲左右,更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的原因,跟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和心理髮育情況有關。

【原因一】手部精細動作發展規律,一歲左右可以進行抓握勺子。

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從最開始的滿把抓,到7、8個月左右能夠用拇食指捏取,在一歲左右的時候,手部的動作發育,已經可以做到抓握勺子或叉子。

【原因二】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能夠配合將飯送入嘴裡。

孩子獨立吃飯,不僅要能夠會拿勺子去盛飯盛菜,還需要能夠將飯菜準確地放進嘴巴裡。一歲左右的孩子,手眼協調能力逐漸成熟,在練習之後,能夠將飯菜送入自己的嘴巴裡。

【原因三】有自己吃飯的意願。

一歲左右的孩子,獨立的意識逐漸增強,很多事情都願意自己嘗試去做。有自己吃飯的意願,會讓孩子學習獨立吃飯更有動力。

總而言之,當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髮育,都已經滿足學習吃飯的條件,就是孩子學吃飯的最佳時期。家長要重視這一時期,不僅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獨立吃飯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也具有重要意義。

02抓住吃飯最佳時期,讓寶寶學吃飯的重要性

鍛鍊手部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

孩子能力的發展,和行為的產生,是相輔相成的。

基於手部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孩子可以獨立吃飯。在孩子使用餐具吃飯的過程中,也鍛鍊了自己的手部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讓吃飯這件事變得更簡單。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養成良好的習慣。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這對其心理的發展和性格養成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更愛吃飯。

吃飯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當家長追著喂,甚至強迫孩子去吃飯的時候,會讓孩子有種壓迫感,就會從心裡抗拒吃飯。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越喂,孩子吃飯越困難的原因。

讓孩子自己吃飯,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更感興趣。能夠自己選擇吃什麼,怎麼吃,以及吃飯的速度,這些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當孩子喜歡上吃飯,挑食的問題也會減少。

想要幫助孩子學習吃飯,家長既要抓住最佳時期,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獨立吃飯。

03創設良好的環境,幫助寶寶學會獨立吃飯

第一步,準備合適的餐椅和餐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讓孩子學習吃飯,首先要給孩子準備良好的就餐環境,以及合適的餐具。

讓孩子獨自坐在餐椅上,能夠創設出一種就餐的儀式感,讓孩子對吃飯更感興趣。

在選擇餐具的時候,勺子或者是叉子要選擇適合初學者抓握的。比如,有的嬰兒勺子設計成彎柄形狀,方便孩子把盛滿食物的勺子送進嘴裡。

碗和盤子都可以選擇耐摔材質的,避免孩子不小心摔在地上摔壞。

第二步,多鼓勵孩子,幫助其樹立信心。在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中,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要做好幫助孩子收拾「殘局」的心理準備,能夠接飯的圍兜這類育兒神器,能夠減輕家長的工作量。

多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從抓住勺子到熟練地使用勺子,孩子需要時間來慢慢地進步,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如果在剛開始的時候,怕孩子自己吃會吃不飽,家長可以另外準備一個勺子,在孩子盛菜的間隙,去餵孩子。

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家長要捨得放手,抓住關鍵期,讓孩子掌握獨立吃飯的能力。

孩子的每一項能力,每一次進步,都跟家長的引導和鼓勵分不開。養娃的過程,就讓孩子越來越強,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

我是咩小胖,育嬰師早教師更是寶媽,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優質作者。有著多年早期教育經驗,為家長提供個性化教育指導。歡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育兒更要育己,讓我們跟寶貝一同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學不會自己吃飯,是家長錯過:3個最佳培養時期
    一個朋友平時夫妻兩人工作忙,孩子基本上都是有奶奶帶著,現在孩子都7歲了,平時吃飯還都是讓奶奶餵飯,一直沒嘗試過讓孩子自己吃飯,導致現在孩子依舊不會自己吃飯。這類孩子反而年齡越大越依賴家長餵飯,已經養成的這樣的用飯習慣。
  • 孩子吃飯還要追著餵?家長早知道這些習慣,孩子吃飯就不用追了
    文/安利的媽媽吃喝拉撒是人的本能,孩子一出生就具備的能力,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變得不會自己吃飯了,也不喜歡自己動手吃飯了,這一行為看似匪夷所思,但卻真實存在,走進幼兒園一看,就會發現會吃飯的孩子居然可以得到老師的表揚。
  • 孩子為什麼不肯自己吃飯
    經常會看到一些爺爺或奶奶端著飯碗追著孫子餵飯,可孩子卻還不願意吃。我們先不說這種教育方式的對與錯,但是這種情況是每個家長都不想看到的。那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都不肯自己好好的吃飯呢?其實,問題不是出在寶寶身上,而是出在我們家長的身上:
  • 孩子在家不吃飯,到幼兒園吃兩大盤?家長質問老師:添加劑放太多
    幼兒園開學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了,家長的寶貝們在幼兒園過得還好嗎?起初的分離焦慮期是否平穩度過了呢?在幼兒園吃的、玩的、睡得怎麼樣?最近跟身邊的寶媽聊天談到了幼兒園的膳食問題,媽媽們紛紛表示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可太棒了,之前孩子在家吃飯真是比登天孩子難。
  • 4歲寶寶媽媽餵飯吃,2歲寶寶自己吃飯,讓孩子主動吃飯,要注意這樣做
    當寶寶用手抓飯吃時,當寶寶用勺子吃飯弄得到處都是時,你是不是就會忍不住阻止寶寶,然後餵他吃飯?最好不要這樣做,從寶寶自己拿起勺子開始,我們就可以試著培養寶寶自己吃飯。 在一次聚餐中,餐桌上有二個寶寶,一個男孩叫壯壯4歲,一個女孩叫優優2歲。
  • 兒子老師朋友圈發孩子們吃飯照片,還說:孩子挑食,都是家長的錯
    前段時間幼兒園事件頻發,所以把幼兒園以及幼兒園老師推上了風口浪尖。家長們開始越來越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一切動向,當然,學校為了穩定家長的惶恐之心。對,孩子吃飯這一塊看得非常重,兒子所在班級的幼兒園,老師每天都會發朋友圈,讓家長看看孩子們吃飯的照片。
  • 2歲是給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家長掌握這3招,孩子更好管教
    不少寶媽在面對孩子這種脾氣不好的行為,多半都會在一氣之下對寶寶施行棍棒教育,但換來的結果是孩子越來越叛逆不聽話,究其原因無非就是家長沒有在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給寶寶立下規矩,導致孩子養成了壞習慣。根據研究調查發現:2歲是寶寶立規矩的關鍵期,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具備了自我意識,所以孩子才會不聽父母的話,覺得父母的話是不對的,所以才會拒絕父母。
  • 寶寶多大就能自己練習吃飯了?這個時間最佳,家長千萬別錯過
    說到孩子吃飯,每個家庭都有痛苦的歷史。為了讓嬰兒張開嘴吃飯,父母已經用盡了一切手段,但每天「你追我跑」的場面仍在上演。飯後餵飽,不管孩子是否飽,反正父母都累了。實際上,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父母沒有把握孩子獨立進食的黃金時期。有些父母應該問,什麼時候孩子們獨立進食的黃金時期?所以今天我們要談談孩子們進食。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些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情商高的孩子社交能力特別強;不會隨意的跟人計較;照顧對方的感受;幫助家長分擔家務。而情商低的孩子,他們不會與人相處,不能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長大後處處碰壁。從這件事情能看出來,孩子不僅情商低,還特別的沒教養,其根本原因就是家長沒有教育到位。家長平時一定要多注意,因為餐桌上的行為舉止,足夠反應出這個家庭的教養。
  • 幼兒園不教拼音和算術,孩子去了學什麼?選園前就該清楚
    文|淘媽記得淘媽當初在給孩子選幼兒園的時候,碰到一位家長。我向她打聽她家孩子所在幼兒園的情況,這位媽媽說「千萬不要去那個幼兒園,我家孩子上了一年,花了好幾萬,老師什麼都不教。出去了人們問1+1等於幾都不知道,拼音也不學,簡直就是白花錢,我們今年轉去別的幼兒園了。」
  • 李玫瑾直言: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吃飯的舉動就能看出來
    吃飯時的三種表現,看出孩子長大後有沒出息1、吃飯時亂攪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一定要有好的吃飯習慣,有些孩子一群人吃飯他總是自以為是,翻翻撿撿只找自己喜歡吃的不顧及同桌人的感受,找不到喜歡吃的就一直翻,這些都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表現,你一直翻,別人還吃不吃只顧及自己。這種人 ,走到社會上也是一個沒有禮貌,情商低不受人喜歡的人。
  • 孩子吃飯睡覺講話要互相打嘴巴,家長訴稱幼兒園老師管教方式太過分
    楚天都市報3月26日訊(記者劉閃 曲嚴)吃飯講話打嘴巴,睡覺說話打嘴巴,打人的不是幼兒園老師,是輪流當選的小組長。今天,東西湖銀湖翡翠幼兒園中二班家長說起此事,對老師的管教方式感到非常氣憤和不滿。家長王女士說,她的孩子在銀湖翡翠幼兒園中二班上學,一學期學費1.2萬元。
  • 孩子吃飯慢怎麼辦?
    以下為「悟破習父母訓練營第一期」9月15日答疑問題1:小孩在幼兒園被別的小孩給咬了,幼兒園老師開始不打算告知,過了一個小時後老師因為孩子的手有點腫,只是沒有出血,才打電話告訴家長,面對這種情況,做為家長,擔心下次再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該如何處理好?易鳴謙:幼兒園發生一些事情,我們不用動不動就找老師。
  • 很多家長不知道,孩子英語學習很吃力,其實是開始的時間晚了
    後來見到孩子媽媽,簡單一聊,原來孩子媽媽在為孩子學英語的事發愁。她家孩子七歲上一年級,因為上的是外國語小學,一年級就開設了英語課。孩子幼小銜接做得好,其它課程不費力,但在英語上因為之前接觸少,就是不開竅。單詞不會背,課文讀的磕磕巴巴,一周能被英語老師點名批評好幾次。媽媽下狠心要抓孩子英語,可孩子學得也痛苦,她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 會說流利英語不會穿鞋吃飯 「舍本早教」令人憂
    4歲的小新是市區一所幼兒園中班的孩子,已能流利地用英語自我介紹、問候他人等。但與英語口語能力相比,小新生活自理能力幾乎為「零」:面對鞋帶、碗筷、衣服等需要自己動手的生活用品,只會搖頭和無助哭喊。某早教機構去年開出「幼兒EMBA班」,吸引了眾多家長目光。該課程涉及經濟學、創造力、溝通學、目標與生活體驗等,共12門課程。以每周授課一次的頻率計算,上完整套課程需要兩年時間,花費超過2萬元。該機構負責人劉小姐介紹,它是傳統幼兒園教育的補充,旨在培養孩子的領導能力、協作能力、全球化視野等,目前在讀的孩子約2000名。
  • 孩子有這個信號,是想要自己吃飯了,不想以後追著餵就抓住機會
    中午我們一起去飯店吃飯,閨蜜抱著二寶吃飯時二寶不停地想要用手去抓勺子,閨蜜一臉無奈,說現在孩子大了總愛奪勺子,給他了又不會自己舀著吃,煩人得很,只好讓她老公把孩子先抱走。其實,孩子在大人吃飯時喜歡奪勺子,這是孩子對用勺子吃飯產生了興趣,發出了「我也想自己吃飯」的信號。這個時候如果能因勢利導,引導孩子自己吃飯會非常順利。
  • 女孩光腳被罰站還沒穿褲衩,寶媽上幼兒園理論,看到老師在吃飯
    雖然很多孩子的學校都是經過家長千挑萬選的,但是有幼兒園的未必就合格。張女士家裡有一個三歲半的女兒,早早的張女士就給女兒選擇了一家國際連鎖幼兒園,只是讓張女士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千挑萬選出來的學校會有這樣的老師。
  • 孩子爬行的好處多,7個遊戲來訓練,不要錯過寶寶生長發育關鍵期
    2.不要讓孩子長時間待在推車裡或者家長的懷抱裡有的家長覺得孩子留在嬰兒車裡更方便看管,一天到晚把孩子放在推車裡;也有的家長,喜歡整天抱著孩子,限制孩子爬行的機會。3.不要怕髒即使再乾淨的地板,也會有灰塵。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接觸灰塵,容易生病、拉肚子,不願意讓孩子在地上爬。
  • 2歲半還是3歲送孩子上幼兒園?家長有爭論,滿足4個條件可以送
    最近因為在考慮9月1號要不要送小豆上幼兒園的事情,跟五六個家長做了溝通,豆媽發現大家對於幾歲送孩子上幼兒園的問題,觀點差異挺大的。一半家長認為兩歲多就可以送,也有一半家長認為要等孩子三歲以後才能夠送幼兒園。這兩方觀點差異非常大,甚至有點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感覺。
  • 家長應該讓孩子幾歲上幼兒園才正確,其實年齡不是衡量標準
    1、吃飯靠自己一般幼兒階段的孩子每天都需要三餐準時,在三餐間隙還需要吃一些食物,才能保障營養吸收,有益於身體發育。因此如果想送孩子去幼兒園,首先應當確保孩子自己能夠吃喝,不需要他人餵飯,這樣孩子在幼兒園時才能吃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