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生入園的時候,總有一些孩子哭鬧的情況比較嚴重,入園哭,甚至放學也哭。尤其中午吃飯的時候,有些新生因為不會自己吃飯,更是急著想要回家找媽媽。還好老師們都有經驗,在開學前幾天,會餵不會吃飯的新生,逐漸教給孩子自己吃飯。
孩子的入園焦慮,不僅僅因為與家長的分離,更多的是對於新環境的適應所造成的焦慮。在家裡很多事情都不用自己去做,家長就能照顧好,而到了幼兒園就需要自理了。
孩子如果在入園前,就已經能夠獨立吃飯、上廁所等,入園以後會適應得更快,焦慮情緒也會更少一些。
有的家長說,不是自己願意餵孩子。而是孩子不餵就不吃,追著餵、哄著喂,家長也是費盡心思。其實,孩子學習吃飯的能力也是有關鍵期。而錯過這一關鍵期,想讓孩子獨立吃飯,就會困難一些。
01孩子學吃飯的最佳時期,通常在一歲左右
讓孩子學習獨立吃飯,通常在一歲左右,更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的原因,跟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和心理髮育情況有關。
【原因一】手部精細動作發展規律,一歲左右可以進行抓握勺子。
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從最開始的滿把抓,到7、8個月左右能夠用拇食指捏取,在一歲左右的時候,手部的動作發育,已經可以做到抓握勺子或叉子。
【原因二】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能夠配合將飯送入嘴裡。
孩子獨立吃飯,不僅要能夠會拿勺子去盛飯盛菜,還需要能夠將飯菜準確地放進嘴巴裡。一歲左右的孩子,手眼協調能力逐漸成熟,在練習之後,能夠將飯菜送入自己的嘴巴裡。
【原因三】有自己吃飯的意願。
一歲左右的孩子,獨立的意識逐漸增強,很多事情都願意自己嘗試去做。有自己吃飯的意願,會讓孩子學習獨立吃飯更有動力。
總而言之,當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髮育,都已經滿足學習吃飯的條件,就是孩子學吃飯的最佳時期。家長要重視這一時期,不僅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獨立吃飯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也具有重要意義。
02抓住吃飯最佳時期,讓寶寶學吃飯的重要性
鍛鍊手部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
孩子能力的發展,和行為的產生,是相輔相成的。
基於手部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孩子可以獨立吃飯。在孩子使用餐具吃飯的過程中,也鍛鍊了自己的手部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讓吃飯這件事變得更簡單。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養成良好的習慣。
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這對其心理的發展和性格養成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讓孩子更愛吃飯。
吃飯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當家長追著喂,甚至強迫孩子去吃飯的時候,會讓孩子有種壓迫感,就會從心裡抗拒吃飯。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越喂,孩子吃飯越困難的原因。
讓孩子自己吃飯,把吃飯的權利還給孩子,這樣會讓孩子對吃飯這件事更感興趣。能夠自己選擇吃什麼,怎麼吃,以及吃飯的速度,這些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當孩子喜歡上吃飯,挑食的問題也會減少。
想要幫助孩子學習吃飯,家長既要抓住最佳時期,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獨立吃飯。
03創設良好的環境,幫助寶寶學會獨立吃飯
第一步,準備合適的餐椅和餐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讓孩子學習吃飯,首先要給孩子準備良好的就餐環境,以及合適的餐具。
讓孩子獨自坐在餐椅上,能夠創設出一種就餐的儀式感,讓孩子對吃飯更感興趣。
在選擇餐具的時候,勺子或者是叉子要選擇適合初學者抓握的。比如,有的嬰兒勺子設計成彎柄形狀,方便孩子把盛滿食物的勺子送進嘴裡。
碗和盤子都可以選擇耐摔材質的,避免孩子不小心摔在地上摔壞。
第二步,多鼓勵孩子,幫助其樹立信心。在孩子學習吃飯的過程中,家長要多鼓勵孩子。要做好幫助孩子收拾「殘局」的心理準備,能夠接飯的圍兜這類育兒神器,能夠減輕家長的工作量。
多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從抓住勺子到熟練地使用勺子,孩子需要時間來慢慢地進步,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如果在剛開始的時候,怕孩子自己吃會吃不飽,家長可以另外準備一個勺子,在孩子盛菜的間隙,去餵孩子。
讓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家長要捨得放手,抓住關鍵期,讓孩子掌握獨立吃飯的能力。
孩子的每一項能力,每一次進步,都跟家長的引導和鼓勵分不開。養娃的過程,就讓孩子越來越強,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
我是咩小胖,育嬰師早教師更是寶媽,多平臺育兒領域原創優質作者。有著多年早期教育經驗,為家長提供個性化教育指導。歡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育兒更要育己,讓我們跟寶貝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