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雕塑背後的東方微笑

2020-12-03 一騎絕塵fly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裡見秋毫。唐代詩人杜甫遊麥積山,作《山寺》

甘肅的天水,在連綿的秦嶺山脈之中,有一座鬼斧神工的佛教石窟,它以神秘、優美地獨立在深山的懷抱之中。麥積山,是一座微笑著的東方的山。它在別人輕易看不見的窗戶裡、巖洞裡,已經頓悟、微笑了1500年。麥積山石窟是中國四大佛教石窟之一,以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被人們譽為「東方雕塑館」。最高處離地面近百米。密如蜂房的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連接,驚險陡峻極為罕見。風雨飄搖的歷史時空中,麥積山隱藏了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麥積山石窟第44窟

麥積山石窟,中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是小隴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麥積山風景區由麥積山、仙人崖、石門、曲溪、街亭溫泉五個子景區180多個景點組成,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類型和物種,被稱為「隴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遊價值,是絲綢古道黃金旅遊線上的一顆耀眼的藝術明珠和最具潛力的旅遊勝地。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為後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

第123窟 侍者(部分) 西魏

石窟始建於後秦(384年~417年),大興於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時期,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後又有所發展。西魏文帝元寶炬皇后乙弗氏(乙弗皇后)死後,在這裡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北周的保定、天和年間(561年~572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建造七佛閣。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在麥積山建塔「敕葬神尼舍利」,後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開鑿擴建,遂成為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約在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時候,因為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麥積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毀,窟群分為東、西崖兩個部分。

石窟遠景(東崖)

麥積山石窟在東崖保存有洞窟54個,西崖140個。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為精美。在涅槃窟前有四根粗短的石柱,柱頭有蓮瓣形的浮雕,柱頂不用鬥拱,而代之以浮雕的「火焰寶珠」,設計構思極其巧妙,這座崖閣是北魏晚期建築的,是石窟寺建築中的珍品。千佛廊長32米,崖壁上分兩層整齊地排列著258尊石胎泥塑的神像,神情各異,栩栩如生。

西崖全景

西崖聚集著萬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價值的洞窟。萬佛堂又叫「碑洞」,跨進門,迎面是一尊3.5米高的接引佛,雙目微合,雙手作接引之姿。窟內現存泥塑30多件。前壁的左上側留有影塑的千佛千餘身。窟龕中有許多製作精巧的彌勒、沙彌、供養人的雕塑。天堂洞是兩崖上最高的石窟,窟內全是大型的石刻造像,中間一尊,高1.95米,左右兩尊,高1.28米,每尊像約有二、三噸重。

主要洞窟

135窟北魏晚期(516-534)開鑿,為西崖三大窟之一。俗稱「天堂洞」,既王仁裕《玉堂閒話》中稱之為「天堂」者。橫長方形平頂窟,其獨特之處是前壁上部開三個明窗。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龕泥塑一佛二菩薩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薩,都是形神兼備的優秀作品。壁畫約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繪涅槃變,其右側的八王爭舍利,構圖準確,描繪真切,表現了激烈的爭戰場景。

142窟北魏晚期(516-534)開鑿,窟內塑三世佛及菩薩、弟子。壁面又有貼影塑佛、菩薩、飛天及供養人等。布局嚴謹,形式多樣,是內容最豐富的洞窟之一。37窟龕內塑坐佛一身,右側一脅侍菩薩。主佛高2.10米,頂作低平螺旋髻,略有殘損,面形方圓,著通肩架裟,善跏趺座於方形座上,中踩半圓蓮臺,體軀健美,神態安詳。右脅侍菩薩,高1.85米,頂蓄高髻,戴華髻冠,面容豐滿,形體修長,雙手自然交叉於胸際,姿態優美,表現手法簡練、生動,是麥積山隋代造像的精品。

127窟大型頂窟,平面橫長方型,頂高4.5米,四周高3.95米,面闊8.60米,進深5米,窟頂正中為橫長方形藻井,其四周有四個梯形披,窟內正壁、左壁、右壁各開一淺龕,四壁和整個窟頂繪滿壁畫。44窟建造於西魏。正壁龕內塑坐佛一身,龕外塑左右脅侍菩薩各一身,左、右兩壁後側塑弟子各一身。佛高1.60米,水渦紋高肉髻,內穿僧祗支,胸前繫結,外披通肩袈裟,結跏跌座。

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殘存彩繪痕跡,覆於佛座前的懸裳衣褶俱呈圓轉的線條,質感厚重,層次分明,富有裝飾趣味。佛面形方園適中,端莊典雅、微微俯視、和藹可親,集中體現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龕外脅侍菩薩高1.30米,頭戴冠,發呈三縷,披於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繞肩。佩項飾,下著裙,側壁弟子高1.07米,形象質樸。第123窟建造於西魏。平頂方形窟,頂高2.47米,面闊2.45米,進深2.35米,其四周又鑿高寬各30釐米的低壇基,正左右三壁各開一圓拱形淺龕,左右壁龕前的壇基上做方形佛座。

165窟位於西崖中層東端。建於西秦或北魏早期,存造像均為南宋。原造像全毀,僅存束帛佛座和背光。窟內正壁塑交腳彌勒菩薩一尊,內著僧祗支外穿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左右各立中年女性供養人一尊,高髻花冠橢圓臉。眉彎長與鼻相通,眼角上翹,小嘴,著當時世俗女式服裝,外著交領長衣,右邊腰中系帶,長裙蓋足露腳尖,右手握拳上舉、左手下垂、衣紋線條自然流暢、身材窈窕、俏麗潤秀、個性鮮明、為當時上層社會年輕貴婦的真實寫照。左壁菩薩、頭頂方巾、額有毫光、袒胸、內穿斜領小衣,外著開領長衫、兩手重疊於腹前、手心向上、作觀音相。右壁菩薩頂束高髻,面形與左菩薩相同。

左、右壁菩薩面目端莊秀麗、儀態典雅、肌膚細膩、怡然自得、溫婉可親,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徵。5窟位於東崖西側最高處,上七佛閣左側。建於隋代、初唐、經宋、明重修。中窟塑一佛二弟子四菩薩。雖經後代重修,仍保持著隨末到唐初的造像風格。中窟外兩側各開一圓拱形大龕,每龕內各塑一佛二菩薩。菩薩花蘿高冠,面目端莊秀麗,胸部半袒、雙臂外露、肌膚豐腴。但姿態服飾有別,體形微呈型扭動曲線,婀娜多姿,後人形象地稱唐代的菩薩如宮娃,具有「豐滿圓潤」的藝術風格。4窟上七佛閣,也稱散花樓。

位於東崖三大佛上方最高處,距地高約70米,為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輝煌壯觀的殿堂式大窟。窟內原塑一佛二弟子六菩薩或一佛八菩薩像,歷經唐、宋、元、明不斷修繕,造像已非初始原貌。諸龕外部浮雕帳幔帷幕上飾火焰紋、寶珠、鱗片網絡花飾及流蘇等。121窟位於西崖上層西端。建於北魏晚期,宋重修。三壁龕內各塑一佛。正龕內左、右壁中門內兩側塑二力士。佛上半身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於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結跏趺坐於方臺上,弟子穿袈裟,下著裙。

左弟子塔螺旋髮髻。菩薩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於胸前,作拍手狀,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猶如現實生活中一對親姐弟一般,充滿著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與親切。力士頭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著裙,披巾於腹部穿圓、交叉,左手持金剛杆而立,右手提風帶,右力士著寬袖上衣,下著長裙,垂手而立,身穿護身鎧甲,剛健雄武,具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魄。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麥積煙雨

麥積山石窟藝術,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釐米,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這裡的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牆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牆面的圓塑,粘貼在牆面上的模製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視為珍品。

麥積山的塑像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除早期作品外,從北魏塑像開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視的體態,都有和藹可親的面容,雖是天堂的神,卻象世俗的人,成為人們美好願望的化身。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

石窟文化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同時也為後世研究我國佛教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史實。

宗教文化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淨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槃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藝術文化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鬆;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

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鬱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

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溼,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淨土變、涅槃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只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傑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築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立柱為八稜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

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後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歷代特點

麥積山石窟約自十六國後秦時期創建,歷經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歷時一千六百餘年,都有不斷開鑿和修繕。因歷代地震的緣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將山崖自然分為東崖和西崖兩個部分。洞窟現有編號194個。

第74、78窟為麥積山最早的洞窟,多認為開鑿於後秦(或西秦),或認為鑿於北魏文成帝復法之後。為平面方形平拱敞口大龕,窟內鑿「凹」字形高壇基。兩窟形制、規格均相同。三壁塑三佛,為三世佛題材。佛像面相方圓,細眉大眼,高鼻薄唇,軀體偉岸,著通肩或半披肩袈裟,為早期佛教藝術風格。窟內壁畫大部分已脫落,內容難以辨認。七十四窟內現存壁畫兩層,底層已模糊不清,上層僅存佛兩側所繪飛天數身。

北魏時期是麥積山開窟的大發展期,共有88個,佔全部洞窟的近半數。早期洞窟代表有80、128兩窟,以平面方形平頂中小型窟為主,窟壁出現上下分層開小龕或影塑造像的形式,造像題材除主體為三佛外,又開始出現了釋迦、多寶二佛並坐說法的新題材。

中期洞窟代表有76、115、155窟。洞窟形制同早期無多大區別,造像風格有較大變化,面相趨於清俊。其中,115窟內出現佛弟子像,門楣上塑有七佛,均是新出現的內容。

北魏晚期,因當時社會佛教的發展近乎泛濫,故而麥積山這一時期的窟龕數量多,規模大,是麥積山開窟造像的最盛期。最有代表性的有121、127、133、135、142等,為平面方形或近方形的殿堂式窟,多有壁龕,造像題材仍以三佛為主,但同時出現了一佛二菩薩二弟子的組合。造像受中原影響,以褒衣博帶、秀骨清像為主流。其中,133窟(萬佛洞)有泥塑27尊,造像碑18通(尤以10號佛傳故事碑珍貴),飛天、千佛像共3000餘尊,是麥積山石窟中造像最多的洞窟。壁畫出現了大型經變畫和本生故事畫,以127窟的壁畫保存最好。其重要作品有西方淨土變、維摩詰變及薩埵那捨身伺虎、睒子本生等。特別是其經變畫是國內石窟現存最早、最成熟的北朝大型經變畫,對敦煌莫高窟隋唐以後的大型經變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西魏洞窟現存12個,以43、102、123窟為代表,以中小型窟為主,出現了崖閣式窟,如第43窟(被視為文皇后乙弗氏的「寂陵」),造像出現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二力士的組合。其102窟的文殊與維摩詰相對而坐、123窟的童男童女等均是水平極高的代表作品。

北周共有44個窟龕,以3、4、26、62窟為代表。第4窟(又名上七佛閣、散花樓)是麥積山規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為七梁八柱、平拱藻井、寬31.7米、高15米的單簷廡殿式洞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崖閣建築,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北周造像以七佛為主,繼承西魏秀骨清像的特點,變為「面短而豔」的風格,開啟了唐代造像豐滿圓潤的先河。

隋唐時期洞窟由於地震塌毀保留甚少,以第5窟(牛兒堂)為代表。該窟外壁壁面上成排的供養人壁畫是研究唐代服飾等方面的珍貴資料。

121窟 脅侍菩薩與弟子 北魏

第133窟 羅睺羅受記 宋

第4窟 外廊

第4窟 廊正壁 天龍八部之一 北周

相關焦點

  • 邱承彬淺談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奇觀
    邱承彬說:「麥積山石窟就建在麥積山的懸崖峭壁上,始創於十六國後秦(公元384~417年),其後屢有修葺擴建,至公元6世紀末的隋代基本建成,並基本完整的保留至今。麥積山石窟在東崖保存有洞窟54個,西崖140個。窟龕鑿於高20~80米、寬200米的垂直崖面上。」
  • 甘肅麥積山石窟推「5G+VR」雲遊窟:古遺址煥新體驗
    進入「VR麥積山」後,還可伴著輕音樂,隨意切換場景,全方位觀看麥積山石窟的「每一處角落」……4月下旬,新近推出的線上「雲遊窟」成為這處古老遺產的參觀新體驗。4月下旬,中新網記者實地探訪麥積山石窟時注意到,山體周圍設置了電信5G基站和鏡頭,民眾輕鬆點擊小程序,就可通過航拍鏡頭俯瞰麥積山,並「身臨其境」地體驗石窟內部分塑像和壁畫的高清圖片及視頻。
  • 一起來保護,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發起數位化公益籌款項目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近日,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和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共同開展「絲綢之路沿線石窟數位化保護」項目,為麥積山石窟第165窟數位化工作公益籌款。項目採用網上公益籌款的模式,計劃籌集款項492900元,項目將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執行。
  • 巴丹吉林、平山湖大峽谷、北山扎龍溝、麥積山石窟8日自駕之旅
    麥積山 東方雕塑藝館,隴上林泉之冠。 D7 蘭州—麥積山石窟—天水 經過定西、天水前往中國佛教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這裡因山形酷似農家麥垛之狀
  • 石窟眾多的麥積山,又是一座富有的山,山腳下現金無人敢拿
    麥積山這條山脈和我國名山相比非常小,高度只有百米以上,是山脈中孤立的山峰,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景色也不一定像高山那樣高,但是,這座山的死雖然不是很常見,但是海拔不高,卻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絲綢之路上最耀眼的藝術明珠,也有很多懸崖絕壁,很多令人吃驚的景象吸引了很多遊客,這裡曾受到外國遊客的稱讚,不輸給世界七大項目,壯麗的景象說起麥積山,很多人都會想到麥積山的石窟,這個石窟當然在山裡
  • 【走近導演安秋·走進《中國石窟走廊》】之三:人就是故事 就是...
    ——歷史鏡像中創造石窟的人、當代現實中保護研究弘揚石窟的人。甘谷大像山在甘肅石窟的歷史脈絡中,有一個鮮明對比——宋元以後隨著河西走廊這條孔道的封閉,格局開始狹隘,精神隨之萎縮,文化也日漸衰落。這一淪陷折射在甘肅晚期洞窟衰敗的氣息裡,以及明清對魏晉和隋唐雕塑壁畫拙劣的修複印記中……「這一比照和反思,是我參與創作這部紀錄片最深的感觸。一個民族,一個地域的精神氣象是何等重要!
  • 峭壁之間萬龕千窟 麥積山懸崖藝術[組圖]
    中國網圖片庫 孫繼虎/攝麥積山周圍風景秀麗,山巒上密布著翠柏蒼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頂,極目遠望,四面全是鬱鬱蔥蔥的青山,只見千山萬壑,重巒疊嶂,青松似海,雲霧陣陣,遠景近物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景,這圖景被稱為天水八景之首的「麥積煙雨」。在中國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素有「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譽。
  • 中國「最驚險」的石窟,建於高山崖壁上,高空棧道寬度只容2人
    在我國四大石窟中,甘肅佔兩個,它是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可以說敦煌莫高窟是家喻戶曉的,麥積山石窟是低調的,麥積山石窟位於天水市東南部的麥積山,20-80米寬200米的懸崖壁上分布著194個洞穴之間,各種雕像有7800多尊和1000多平方米的壁畫作品,這個石窟是以泥塑像成長的,藝術價值超過了龍門和雲岡石窟
  • 麥積山「散花樓」的窟形、現存造像與影塑佛像
    麥積山第4窟開鑿於北周(公元557年-581年),位於東崖上部,也稱為「上七佛閣「,俗稱「散花樓」。該窟是麥積山石窟最為宏偉壯觀的一個洞窟。本文從窟形、現存造像與影塑佛像講述該窟的藝術特點。
  • 須彌山石窟第一窟
    作者:邱承彬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邱承彬攝影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
  • ——麥積山第142窟懸塑造像考辨
    除壁畫和浮雕外,採用泥塑形式來表現這類故事的案例,在整個中古時期佛教遺存中目前僅見於以泥塑著稱的天水麥積山石窟。又遊至吳郡,禮拜通玄寺兩身石像,據稱石像系西晉建興元年(313)在吳淞江口滬瀆浮江而來;後者載新疆于闐捍摩城南大寺有金像,總是面向東方,而不朝西看,父老傳說此像本從南方騰空而來。在敦煌莫高窟吐蕃至歸義軍統治時期,出現了大量以涼州瑞像為代表的佛教感通畫題材內容,既有壁畫,也有絹畫,內容十分豐富。但總的看來,與一般意義上的佛像相比,瑞像數量還是十分有限。據統計目前僅存有92尊。
  •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特展4月28日將亮相廣東省博物館
    「魏唐佛光」龍門石窟精品文物特展將於2020年4月28日在廣東省博物館舉辦,展覽將持續至8月30日。本次展覽將展出洛陽龍門石窟的86件文物,重點展品是8件海外回流的國寶級文物,呈現北魏造像的秀骨清像、唐代佛像的富麗健美,講述國寶回歸的故事和古蹟的修復過程。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伊水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北魏王朝和唐代皇室開鑿佛像的必選之地,斷續營造石窟壁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超過2800件。
  • 龍門石窟位於以下哪個省 支付寶螞蟻莊園8月31日答案
    首頁 > 問答 > 關鍵詞 > 支付寶最新資訊 > 正文 龍門石窟位於以下哪個省 支付寶螞蟻莊園8月31日答案
  • 石窟佛像面帶「微笑」表情滑稽 回應:屬於「笑佛」
    文化站回應石窟佛像表情滑稽:修繕後原貌沒大改變,屬於"笑佛") 近日,甘肅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內的幾尊佛像引熱議,因為佛像表情幽默,面帶"微笑"。石堡鎮文化站站長汪娟奎稱:1998年村民發現佛像頭部有損壞,便請匠人做了修繕,原貌沒有大的改變,這些屬於"笑佛",笑也是其特徵。
  • 雲岡石窟:飛天,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筆者家鄉大同雲岡石窟,幾乎每個洞窟都有數量相當大的飛天,非常遺憾的是一共有多少個飛天造像問題,似乎誰也說不清。他的藝術效果,早已超越了他原來的宗教內涵,人們在觀賞石窟之後,對佛像未必有多大的共雞。而對那絢麗多姿的飛天,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據統計,僅莫高窟繪有飛天4500身。在洞窟之中,飛天已經飛到每個角落,但從總體上看他的布局還是有規律的。一、在窟頂,藻井的範圍之內,在龍鳳圖案或其他中心紋飾之處,常雕一圈飛天。
  • 雲岡石窟罕見露齒菩薩像重見天日 笑容詭異
    中新網太原1月4日電  記者4日從山西省雲岡石窟研究院獲悉,在此間舉行的「雲岡石窟研究院職工書畫攝影雕塑作品展」上,一幅雲岡第8窟後室南壁明窗西側壁的合掌露齒供養菩薩攝影作品,引起民眾關注。該院研究員張華表示,露齒菩薩像在世界佛教領域極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