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許多行業實行的是執業資格單位註冊制,這意味著,相關的單位要想取得經營資質,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註冊人員。於是,就導致了有些考取了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不從事相應工作,卻把證書掛在了需要人員的企業單位,對方給予一定的報酬。這就是行內俗稱的「掛證」,此種現象在建築行業尤為明顯。
建築質量安全,事關重大。違規掛靠讓持證人、中介和企業三方得利,卻給整個社會帶來了不安全因素。證書掛靠的公司往往是「一流投標、二流施工、三流管理」,為了取得項目而弄虛作假,必定會引發工程問題方面的安全隱患。而在建造、結構、環評等職業資格準入類領域,不具備相應資質的機構憑著掛靠的資格證從事專業工作,將產生更大的風險。這幾年發生的建築安全事故,多少能跟掛靠扯上一定的關係。
為了保證建築質量安全,規範建築行業發展。近年來,相關部委加大對「掛證」機構和人員的清理整頓力度,「掛證族」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但是資格證書掛靠背後利益鏈條並沒有徹底斬斷,「掛證」也出現了諸多新的操作方式?這一切的背後,又是什麼原因?
目前現行法律對與掛證行為僅僅是嚴令禁止,並沒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從相關部委的處理結果來看,通常也只是對少數違規者吊銷註冊執業證書、撤銷註冊等行政處罰,對整個灰色市場形不成有效震懾。違法成本低、處罰力度薄弱,沒有形成一個強制性的規範,所以只要不觸及法律,一般來說,證書掛靠暫時還不會消失。
所謂存在即合理,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建築行業對各大註冊證書的市場需求很大,如果杜絕證書掛靠,那麼很多建築施工企業將因為註冊人員數量不足的限制而無法參加投標、開工,勢必會影響到建築項目的施工。由此可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證書掛靠現象都會存在下去。
不過隨著全國社保系統聯網,將使得掛證的難度加大,掛證人員的社保和證書必須在同一位,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掛證人數,一些證書和單位分離的現象會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