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看待民主印度時帶著憐憫?

2021-01-09 觀察者網

【還未從川普崛起中緩過神來的西方,今年又要迎來荷蘭、法國、德國等國的大選。許多人把當前西方政治的不確定性歸因於民粹政治的興起,卻忽略了根植於西方內部的問題:作為治理手段的民主本身,被當成了目的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與全球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帕拉格·康納在新著《美國的專主制:信息國家的崛起》中,以瑞士和新加坡為原型,提出一種無關民主、重視治理質量、由專家集體領導的治理範式——「專主制」。

經作者授權,觀察者網翻譯全書並陸續以連載的形式刊登中文版,本文節選自原書第一章「治理模式演變」的第三節「從民主到良政」。觀察者網楊晗軼譯。】

《美國的專主制:信息國家的崛起》

自冷戰結束以來,民主的傳播遭遇了許多絆腳石,其中自身因素是主要原因:民粹主義綁架了阿根廷、匈牙利等國政府;政治強人主導的民族主義把持了俄羅斯、土耳其和委內瑞拉;政變和腐敗阻礙了巴基斯坦、奈及利亞等國。史丹福大學教授拉裡·戴蒙德研究發現,在1999至2011年期間,「民主國家崩潰」的速度,相較1986至1998年期間翻了一番。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在2014年的報告中指出,有54個國家的政治和公民權利正在惡化。雖然在名義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實行的都是選舉民主制,但民主國家越多,民主制反而背上越大的惡名。

單單「民主」一詞,越來越無法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治理方式,以及治理的良善程度。根據民調顯示,從墨西哥到義大利,今天的許多民主國家恰恰是政治家最得不到民眾信任與尊重的地方。在伊朗和俄羅斯等國,選舉只是安撫民心、釋放民怨的工具,其存在目的在於為政權爭取呼吸空間。(學者史蒂文·列維茨基和盧肯·威恰如其分地將這個現象稱為「競爭性威權主義」,即由民主選舉產生的政權利用權力削弱反對黨,鞏固自身統治。)在這些國家,法治更像是依法施政,也就是說不存在高於政府行政部門的法律權威,法律只是政府濫用權力的工具。有過半俄羅斯人認為普京領導的執政黨隊伍裡充斥著「奸詐的竊賊」。在巴西,經由民主選舉產生卻毫無治國能力的盜賊統治集團,遭到了中產階級的拋棄。單憑民主選舉,顯然不足以確保負責任的治理。

在亞洲,民主也不過意味著各個固化的選票庫走走過場,談不上政治進步。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印度的選舉長期以來一直有如拍賣,政客們通過給選民(尤其是本民族選民)贈送大米或平面電視等實物,繁瑣卻毫不隱晦地拉票賄選。(見坎切錢德拉《為何種族黨取得成功:在印度的贊助和民族統計》。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4。)用印度學者拉瑪昌德拉古哈的話說,印度政治一向是由「家族企業」掌管的。印度國大黨為了討好選民,增加了關鍵選舉邦的部長席位,以致到2013年,曼莫漢·辛格總理的內閣成員數量已經增長到28名。曾堪稱印度政治鐵肩的國大黨,已經墮落為一個由義大利女族長(譯者註:指出生於義大利、後加入印度籍的索尼婭·甘地)和她拙口笨舌的兒子(譯者註:指任國大黨副主席的拉胡爾·甘地)把持的烏合之眾。孟加拉國的情形也差不多,民主是一場無休無盡的紙牌遊戲,兩個統治家族利用規則爭奪對部委和法院的控制權,旨在削弱對方的實力——只有當需要立法限制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時,它們才會達成一致。

這不是美國開國元勳們的願景,卻是許多「民主國家」的實質,世界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這樣的國家裡。在這些國家,幾乎沒人對民主制度抱有幻想。同樣,美國人也應該活在現實裡。

想像你位於一個人口眾多、剛剛擺脫殖民統治或終結獨裁的亞洲國家,姑且稱其為亞細亞國好了。你即將就任亞細亞國的新總統,你希望複製哪個國家:中國還是印度?新加坡還是菲律賓?越南還是印度尼西亞?在亞洲許多地方,人們看待印度、印尼和菲律賓(三國總人口數接近17億)的民主制度時,目光裡交織著憐憫與希望:憐憫是因為這些國家如此貧窮、如此管理不善,希望則是因為盼它們振作起來,像新加坡甚至馬來西亞、越南、泰國等治理水平更高的專家統治型國家看齊。馬來西亞雖深陷腐敗,卻能建成一個穩定的現代多民族國家,其基礎設施堪稱世界先進水平,繁榮程度也與日俱增。越南雖是一黨執政,卻通過大規模現代化建設減少了貧困,並且大量吸引外商投資,為其勤奮且具備較高技術水平的勞動人口解決就業問題。2014年的泰國政變推翻了無能的民主政府,成立軍政府;在2016年的新憲法公投中,泰國人支持軍方的政治角色常態化。這些國家的政權雖都不夠理想,但治理水平還是比孟加拉國或印尼高出太多。

幾十年來,印度、印尼和菲律賓經歷了太多屆無能、可悲的政府。正因如此,它們近年來都選出了看似具有專家統治傾向的領導人。民眾已不再滿足於商業繁榮,然而政治癱瘓的國家。他們受夠了「在政治逆境中茁壯成長」等居高臨下的陳詞濫調,把手中的選票投給了不拐彎抹角,專注於基建、就業、教育和科技的新政府。

專家統治是亞洲的未來所在,這是我們關注它的關鍵原因。當社會意識到民主無法保證國家走向成功的時候,專家統治便成為了某種形式的救命稻草。民主制發展到最後往往走向自我厭惡,轉而投票支持專主制。試想一下:印度、印尼和菲律賓這三個國家的民主制度,曾經至少有一代人的時間是運作良好的,但現在世界關注的是身份證數位化、削減行政繁文縟節、建立經濟特區等事項,而這些想法統統來自專家型領導 。現代化的東亞社會越來越自由,終將朝著更良善的治理形式演變,更好地平衡政治開放性與專家統治的目標導向性。

對亞洲大眾來說,民主選舉早該產生專家型官員。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和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維多多都有過當省級領導人的經驗,他們了解過地方人民的需求,也曾把理念付諸實踐。他們的例子提醒我們,擁有實地治理經驗的領導人,往往是比代議型政客更合適的選擇,即使沒有精英背景也可以努力成為專家型領導人。眾所周知,莫迪當上印度總理雖然靠的是民主選舉,但他本質上是個「開茶鋪出身的專家型領導」。他對「百日計劃」之類的過場話全無耐心,甚至在2015年讓印度舉國哀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辭世。

西方政治評論家認為,專主制沒有解決「壞皇帝」的問題,好官員終將被壞官員替代,因此民主制具有顛撲不破的優勢。然而美式民主的黨派積怨,是印度最需要戒除的。在過去五十年裡,印度和中國政權的績效差異千真萬確地證明,促進增長的是市場資本主義而不是民主,促進社會福利的是政府能力。英士國際商學院院長伊利安·米霍夫通過研究世界銀行的全球治理指標(WGI)與經濟增長的相關變量發現,與成功相關的是法治而不是民主。(世界銀行的全球治理指標(WGI)按六大類指標對各國進行排名:話語權和問責制、政治穩定性、政府有效性、監管質量、法治,以及腐敗控制。)

印度的新型專家官員們認識到,與中國不同,印度在建立全國性統一政府之前經歷了政治權力的下放,這意味著其整體權力遠不及所有部分的總和。歷屆印度中央政府長年靠撥款換取各邦的忠誠度,致使分離現象愈發嚴重。印度剛獲得獨立時只有14個邦,如今已有29個。莫迪的作為不是要逆民主而行,而是要改變分權導致的長期積弱,只有這樣才能開展一系列現代化之建設,包括花費1500億美元修建鐵路,推行全國性產品和服務稅,以及把建公廁擺到建廟宇更重要的位置上。儘管莫迪的缺點顯而易見,但對印度來說,他提出的專家統治口號「政府最小化、治理最大化」,已不啻為一大進步。

西方思想中有種深深的自滿情緒,它將政治與治理、民主與政策落實、過程與結果混為一談。如果只是表面上一再重複民眾的願望,而現實中卻看不到效果,那麼這不是「人民的意願」。與印度等民主國家比較,中國波瀾壯闊的崛起向世界昭示,一個不民主但卓有成效的體制,也比過於民主卻一事無成的體制更優越。民主國家要獲得民眾的稱頌,就必須向民眾交付結果。選舉是一種確保政府問責制的工具,而不是交付結果的方式。民主制度在組成政府過程中的投入合法性,永遠不能取代政府交付結果過程中的產出合法性。

治理良好的專家統治型國家,對投入和產出同樣重視。它們的合法性既來源於政府組建過程,也來源於落實政策、向公民交付結果的過程——包括:堅實的基礎設施、公共安全、清潔的空氣和水、便捷的交通、便利的商業活動、高質量的教育、優質的住房、可靠的兒童保育、言論自由、工作機會等。對專家型官員來說,在這些事務上拖延或不作為,本身就構成了一種腐敗。在專家治理型國家,政府總考慮著如何解決問題,而不會無休無止的推諉責任,也不會把停滯不前作為一種常態。

當我們停止布道式的宣揚民主,不再給人民帶來非必要的痛苦,開始探尋政府正確的方向時,虛無就終於能轉化為實質。從長遠來看,國家治理的質量比政權種類更重要。良善的治理自然能使政府獲得信任。新加坡人對本國公共機構高度信任,因為它們既卓有成效,又幾乎與腐敗絕緣。正如託馬斯·弗裡德曼所說,「新加坡不是一個徹底的民主國家,但它的領導人每天都要問,如何使國家變得更好。如果各方面制度均已健全,而人民又認為政府是公正的,那麼民主與否只是一種選擇罷了。」實際上自1960年代以來,新加坡一直自稱是「行動派民主國家」 ,最近又提出「解決問題式民主國家」這個稱號。

新加坡和中國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在不照搬西方模式的情況下獲得了成功。如今的,民主國家的公民呼籲政府向專主制國家靠攏,而不是反過來。事實上在民主化的南非和印度,中國式著眼長遠、自上而下的決策模式都不乏堅定的支持者。畢竟,「共產主義」中國的普通人,幾乎在方方面面都比「民主」印度的普通人領先許多。因此,中國人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也理所當然遠高於印度人。正如一位中國學者所說:「中國人不愛政府,但他們信任它。

前文所述的一切,並非意味著民主毫無可取之處,它不僅是合法性的重要基礎,也是專家統治獲得成功的核心支柱。民主應被看作追求高遠的良政目標過程中一套必須遵守的原則,而不是普世性的解決辦法。所有現代社會都希望囊括所有良善治理的元素——領導問責制、國家穩定、政治包容性、公共服務的有效落實、高質量監管政策、透明的法治、低腐敗、無偏私的司法機構、公民自由、權利保護、創造經濟機會以及其他變量——珍視它們的絕不僅有美國。真正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執行,具體體現於法律的制定、官僚機構的自主性以及政策執行的有效性等指標。

政府成功與否,適應外部條件高速變化的能力很重要。良善的治理需要把握複雜的全球趨勢,加速制定具有遠見的戰略,這些都不是單憑民主就能保證的。過去,人們指責專家型領導無法應對複雜性; 今天,無法適應新現實的反而是民主國家。其實,今天的專主制國家與數十年前被稱為技術官僚型的國家幾乎沒有任何相似之處。它們告別了毛澤東時代的個人崇拜以及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它們進行民事治理而非軍事統治;它們提倡政治包容性,不結黨營私;它們喜歡用數據說話,而不盲目遵循教條;它們具有透明的程序,不黑箱操作。是的,就連全世界最古老的民主國家,也比你想像中更加偏向專家統治。

(觀察者網楊晗軼譯)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與印度(南亞)人難打交道?
    如果一個印度人到中國拜訪老朋友,中國人會說:「來吧,我們會努力接待好」。在印度人看來,這很不熱情啊。他不明白,中國這口頭上的70%的承諾,實際上意味著,此人已經打算承擔90%的接待任務了。       至於印度文化裡,為什麼不拒絕,文化根源在哪兒,可能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 這條「母親河」因鯰魚火了,印度大方贈魚,為何中國人不領情?
    這條「母親河」因鯰魚火了,印度大方贈魚,為何中國人不領情?這些年來,我國的發展速度令全世界震驚,在軍事、科技、經濟等領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國內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質了變化。而印度作為東南亞的人口大國,每年接待的中國遊客也不在人數,恆河作為印度的母親河,最近可算是火了。在中國人的普遍印象中,印度是一個比較落後的國家,雖然人口數眾多,但是由於面積卻不大,一些社會文化習俗也不被中國人接受,所以在中國人的心中,印度大概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髒、亂、差。而恆河在印度人的心中有著相當神聖的地位,不僅僅稱呼恆河為母親河,甚至已經到了一種朝聖的地步。
  • 民主剛果那些奇葩的人名 有人叫「中國人」
    不過,這與奇葩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人名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民主剛果奇怪的人名非常多,這些人名由常見的名詞、形容詞和宗教名詞混雜而成,縮寫後就更顯得滑稽了。 民主剛果(資料圖) 自1960年脫離比利時獨立後,來自基督教的名字在這個法語國家長期以來一直佔主流,如「瑪麗」、「約瑟夫」「
  • 印度人很納悶,印度黃金這麼便宜中國人卻不買,遊客:真的不能買
    再一方面就是黃金的市場一直都很穩定,為什麼這麼說呢,無論古代還是處在現今的人們發現,無論是在亂世還是在和平時期。通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黃金卻適合不貶值。黃金一直都是代表著皇權主義,深受人們的喜愛和追捧。不僅僅是中國,來自印度的國家也是這樣,他們把黃金當作富貴的象徵,甚至為了顯得誇張,把金首飾做的十分誇張,個頭都是非常的大,在印度大街上你會經常發現帶著大金鍊子的二流子遊街光市。
  • 美版知乎發問「為啥中國人愛吃兔子?」印度網友回復很解氣
    要說我們中國人為什麼愛吃兔子肉原因大家都知道,因為這算是我們國家的一種傳統美食,好幾千年來我們都有吃兔子肉的習慣,而且兔子肉吃起來確實十分的美味。當然兔子的外表兔子的毛看起來確實挺好看的,如果是鮮活的兔子看起來也特別的招人喜歡,但是所有漂亮所有可愛的寵物,在很早之前他們都是我們人類口中的美餐。不過就是現在放在不同人眼中他們有的人變成了寵物,有人變成了盤中餐而已。
  • 印度網友:中國人太有趣,降雨比印度少,修那麼多水壩有什麼用?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重視農業的國家,從古代一直到現在,中國人都極其重視水利的建設。在一份榜單中顯示,中國的水電站幾乎是全世界的半壁江山。世界前二十大水電站,中國就佔了一半。而且前五也幾乎都是屬於中國的。而印度網友對此也是議論紛紛。看到這前二十的榜單,很多印度人都在想,為什麼印度作為一個亞洲大國,卻沒有這樣的大型水利工程。
  • 象棋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印度是搓熱點
    正文曹景明問題印度六次申請世界遺產?雖然這是一個謠言,但他吸引了一群捧臭腳名人象棋是由中國人發明的,印度是搓熱點,而捧臭腳的一些公共知識也是搓熱點!作為中國傳統象棋益智遊戲,中國象棋與西洋棋、圍棋一起,早在就被列入國務院批准的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很多中國人學習小語種,該怎樣看待學日語的中國人?他們很聰明?
    寫在前面:很多中國人學習小語種,該怎樣看待學日語的中國人?他們很聰明?在世界上,每個國家的人,都要學習別的國家的語言。但是,人們一般在學習哪些國家的語言呢?在歐洲,有的學者說,人們總是喜歡學習鄰國的語言,因為學了之後能夠用上。
  • 外國人好奇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吃狗?中國網友說出了正當理由
    網友問:為什麼中國人吃狗?下文是Quora網友的精選評論(原文已翻譯):周杰倫,來自中國廣東,潮州導遊,16年潮州話我寫這個答案的原因不是要求你今晚開始吃狗,而是寫這個來保護我們的飲食權。在美國困擾我的一件事是人們對中國人吃東西的好奇心。有人問我是否吃狗或貓,如果你是一個好奇的人,這裡是答案:當狗是寵物的時候,我們不吃寵物。當它是飯店裡的一道菜時,也沒多少人實際拒絕。當我們看到一隻狗時,我們並不覺得餓,即使愛吃它的人也不會那樣反應。
  • 認識印度「巨象」-虎嗅網
    印度是一個有5000年文明的古國,是印度教和佛教的發源地。中國人的信仰以及建築、雕塑、音樂、舞蹈、武術等都受到印度很大的影響。印度的戰略位置優越,北依喜馬拉雅山脈,三面向海,是印度洋地區最大的國家。目前,印度的人口已經達到13.5億。
  • 【神學進深】:神的憐憫
    憐憫延遲神快速地執行祂公義的審判。罪人不斷地激怒神,且使"祂的怒氣從鼻孔裡發出"(結卅八18)。為什麼神不立即逮捕並定他們的罪呢?這不是因為神不能做,祂是無所不能的,而是由於祂的憐憫。憐憫給罪人喘息的機會,中斷神立即快速的判決。神喜悅借著祂的恩慈領你悔改。
  • 印度商家迷茫:中國人這麼有錢,為啥不買我們便宜的黃金首飾?
    人們只有走出家門,才能對這個世界有最基本的了解,人們通常在中國附近的國家遊玩,但也有喜歡古老文化的遊客,去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說起印度,可能給人的印象不太好,當地人的生活和行動方式讓人無法理解。中國遊客去了印度之後,他們喜歡在印度買紀念品,這些紀念品大多是當地的特色商品,但不包括黃金首飾,印度的商店很困惑,中國人很有錢,為什麼不買我們便宜的金首飾呢?
  • 天命如此,美國式的民主就是如此撕裂到讓人震驚
    #央視:打砸國會山美式民主演砸了#一個無力阻止即將卸任領導人瘋狂的民主式社會讓世界見證了政權交替時的瘋狂舉動以及內部撕裂的瘋狂,美國政府陷入分裂的時刻,各路高管扎堆辭職,那麼說好的民主呢?那些失落的疫情患者該有誰去負責?那些無家可歸的民眾該有誰去憐憫幫助?
  • 印度小哥在中國賣飛餅,三天賣了6塊,哭訴:中國人不識貨?
    當生活枯燥時,旅行是最好的治療方法。當人們的收入穩定後,可以將更多的閒置資金用於旅行。旅行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大國,無論文化,還是旅遊景點,都走在世界前列。每年來中國旅遊的人數不計其數,這些遊客可能來自印度、緬甸、越南、泰國等國家,這些國家的遊客帶著對中國文化的好奇,來到中國旅遊探尋,了解神奇的中國文化。
  • 人為什麼要對萬事萬物懷有感恩和憐憫之心
    心中充滿愛的人,會對所有人的遭遇產生憐憫,世間有無數窮兇極惡的罪犯,善良的人們對他們行為極度憎恨,甚至不惜口誅筆伐,直至罪犯得到嚴厲的處罰,使正義得到伸張,人們才會得到心安。但這些善良的人們,如果再把他們的善良延伸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受到嚴厲處罰的人群,只是「受害者」。
  • 此人揚言象棋是印度發明的,不是中國,因中國沒大象;中國人笑了
    這也是為什麼象棋有32個棋子,為什麼叫「象棋」而不叫其它名字的原因。 這也說明當時中國有大象出沒,估計大家都知道一篇文章叫《黃河象》,1973年,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幾位農民在挖掘沙土時,忽然發現一段潔白的象牙化石。
  • 印度鯰魚泛濫,重量可超百斤願低價出口中國,為啥中國人不買呢?
    而中國人面對這些入侵物種則表示,他們可以帶著碗筷去幫忙,但印度也發生了物種入侵事件,國內鯰魚泛濫成災,並且表示願意低價將這些鯰魚出口到中國,但是中國吃貨卻不幹了,紛紛表示不敢吃,這是這麼回事呢?印度鯰魚泛濫成災,重量可超過百斤這種來到印度的鯰魚,叫做鬍子鯰,它的原產地是非洲地區,鯰魚通體發黑,有8根鬍鬚,這是一種生長速度非常快的魚,體型巨大,而這些鯰魚來到印度後,很快就在印度的河域繁衍生息,在印度河域泛濫成災。
  • 《憐憫是人的天性》教案
    導入新課為什麼悲憫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讓我們進入盧梭的《悲憫是人的天性》。2. 作者簡介盧梭(171-1778),法國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民主政論家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啟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新愛洛伊絲》《植物學通信》等。
  • 動物世界:同情和憐憫,善良與寬容
    如果突然沒有規則的束縛,並且每個人都在為著最簡單的生存而努力時,你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不再是你所熟悉的人類世界,而變成了「動物世界」。在這個動物世界,人們會收起他們的憐憫之心,把內心之中的自私自利的一面無限的放大,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相互欺騙,相互利用,失掉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
  • 法國電影《觸不可及》:不憐憫、不同情,才是人性中最高級的善良
    因為薪酬豐厚,這些面試者非常專業,但問道他們來應聘這份工作的理由時,他們的回答無一不是:我這個人十分注重人文關懷;殘疾人什麼都不能做,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可以讓殘疾人過得更舒服些。在這些人的眼中,菲利普無疑是一個家財萬貫,但全身不能動彈的『廢人』。不管這種憐憫是真情流露還是虛情假意,但這種高姿態總是令人作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