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林熙與老公大衛本人供圖
關於為什麼留學,每位留學生都能講出自己的夢想和目標。瀋陽女孩蕭林熙的留學初衷,源於一場美麗的邂逅。與德國男友大衛相識、相戀,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2017年,27歲的她放棄了國內穩定的工作,義無反顧地來到男友的國家,選擇重回校園,開始留學生涯。
這樣一份相對於常人較豐富的閱歷,給她的留學生活增添了許多獨特的視角。昨日,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走近了這位有著特殊經歷的女孩。
語言不通她誤答「不需要」手機被停機
蕭林熙英文基礎很好,但德語基礎十分薄弱,初到德國留學時,就連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都不算流利,更別說在課堂聽講了。與人面對面交流時還好,即便用德語說不明白,但加上肢體語言,一頓比比劃劃下來,總能溝通得差不多。
真正令她緊張害怕的是,每當她接打電話時,簡直就像在進行「聽力」測試,每次電話鈴聲一響,「考試」就開始了。因此,最初那段時間,蕭林熙一度非常排斥使用電話。
當然,這還包括面對電話營銷,為了避免因為沒聽懂而誤開通任何業務,她總會拿出殺手鐧:一律回答「不需要」。「但這個秘訣也並不總是好使。有一次,我接到一個當地通訊運營商的客服電話,對方語速很快,我只聽懂了她在詢問『是否滿意』,是否『繼續使用』等,出於本能,我還是一以貫之地給了否定的答覆。」沒想到,第二天,蕭林熙的手機竟然莫名其妙地停機了。原來,前一天的客服電話是在詢問她,對運營商的服務是否滿意,這個號碼是否繼續使用。無奈,她只好求助男友,幫忙弄清了原委,費了一番周折才重新開通了手機。
介紹中國演講變成答疑課
到德國的第一年,蕭林熙一直在當地的語言學校裡「惡補」德語。雖然班級裡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德學生,有法國人、波蘭人、捷克人等等,但長著一副清秀的東方面孔的蕭林熙在同學中依然十分顯眼。
在一次自由選題的演講活動中,蕭林熙乾脆把自己演講的主題定為「介紹中國」。「我先介紹中國的面積大約是德國的17倍,距離大約為8000公裡,讓大家有一個直觀的感受;然後我選取了幾幅『中國名片』,比如北京的故宮和長城,上海的繁華和現代,我的家鄉瀋陽被稱為『工業都市』,以及我很喜歡的四川火鍋和大熊貓。」短短10分鐘的演講,聽得老師和同學們意猶未盡。因此,本來鮮有互動的「聽眾提問」環節,也變得異常熱烈,同學們不斷追問關於中國文化的種種內容,老師也示意她繼續多講一些。
她又講到了中國春節的來歷、中國的書法藝術、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甚至還教會了同學們如何像劃分星座一樣劃分自己的中國生肖。「我還用上了我們小時候的那一套說辭,比如屬龍的天生有領導力,屬虎的通常比較勇猛,屬豬的一般樂觀有福……」就這樣,本來每人10分鐘的演講,蕭林熙卻在臺上講了半個多小時,足足是一堂答疑課。
「那天結束後,有不少同學甚至立刻做起了中國遊攻略,足見我們中國的魅力。」蕭林熙十分自豪地說。
像東北菜德國一頓飯量挺大
與絕大多數留學生一樣,隨著留學生活的開始,蕭林熙也走上了精進廚藝的道路。「長久吃不到家鄉的菜會特別想念,而當地中餐館做出來的大多是迎合當地人口味而改良的中餐,所以還是自己下廚做得地道一些。」她說。
有趣的是,德國菜素有「歐洲東北菜」之稱。在飲食方面,德國人與中國東北人有著同樣豪爽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德國也有酸菜,烤豬肘配酸菜,被譽為德國『國菜』,經典程度堪比咱東北的酸菜燉白肉。傳統的德國菜往往量大、味重,德國香腸、德國啤酒,這些都很對中國東北人的胃口。」蕭林熙介紹。
而恰恰是這份豪爽,讓蕭林熙有些「吃不消」。「西餐禮儀不同於中餐,上菜的時候分為前菜、主菜和餐後甜點,每次吃完上一道,服務員才會端來下一道。」纖瘦的蕭林熙每次沒等主菜吃完就已經飽了,但又不好意思浪費,所以三段「套路」吃下來,總是撐得彎不下腰。
「這裡的人們很注重儀式感,比如節日一定要布置出氛圍,親朋之間一定會互贈小禮物,即便只是一小盒巧克力,也會讓被贈予的人開心得不得了。」如今,蕭林熙已經與男友「修成正果」,並且與婆家相處得很融洽。
工匠精神上百年住宅樓很堅固
作為辭職留學的「大齡」留學生,蕭林熙對留學意義的認知更加成熟,感受到的德國文化也更加深刻。「德國人的『工匠精神』舉世聞名,他們對事物的專注和嚴謹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她說。
「比如在垃圾分類這項日常習慣上就可見一斑。大家都自覺嚴格遵守規則,即便是在快餐店就餐,吃完後人們也會主動收拾桌子,做好分類。」她介紹,德國的生活垃圾分為生物垃圾、廢紙、包裝袋、舊玻璃瓶類、特殊有毒垃圾、其他垃圾,以及大型廢棄物。「例如『舊玻璃瓶類』垃圾,就有好幾種分類途徑。一般垃圾桶上會詳細標明白色(無色)、棕色、綠色,不同顏色的玻璃瓶要分類投放。各種食物酒水玻璃瓶,瓶內要清理乾淨,瓶蓋也要分開處理。」有意思的是,居民在購買瓶裝飲料時,往往要根據瓶子的大小支付一定的押金。「押金折合成人民幣大概從幾角錢到兩元錢不等。」她介紹,每個超市都設有空瓶回收機器,人們把喝完的空瓶投入回收機後,就可以退回押金。
剛開始學習垃圾分類時,蕭林熙總是小心翼翼,精挑細選,分門別類。一次,她正提著一袋裝好的生物垃圾打算去扔掉,卻被鄰居禮貌地攔下了。「鄰居耐心地提醒我,生物垃圾是要作為化肥原料等直接利用的,所以居民用來裝垃圾的袋子也必須是可降解的。」她恍然大悟,趕緊道歉,並買回了可降解垃圾袋。
「專注和嚴謹的態度,在工作中的體現更加比比皆是。」蕭林熙感慨地說,在她住過的城市,上百年依然堅固的住宅樓,可以傳家的菜刀不足為奇,甚至只是在路邊的「兩元店」隨便淘來的小玩意,質量也毫不含糊。「德國人通常70歲才退休,對工作的熱情令人折服。」
瀋陽晚報、 沈報融媒記者 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