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時候跟大家談了談,如何正確理解危機期間「現金為王」,以及清空資產拿到現金該怎麼辦。當時就建議大家考慮拿著一些資產考慮「抄底」,畢竟應對危機的時候,世界各國都是不吝惜採用積極的貨幣政策的,所以貨幣超發這種事情幾乎是板上釘釘。隨著貨幣如潮水一般地湧入,資產價格也隨著通貨膨脹水漲船高,反倒是持有的貨幣貶值的一塌糊塗。
繼4月份餘額寶年化收益率跌破2%了以後,這段時間餘額寶收益率有了一些反彈,但還是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最近一段時間的年化收益在1.4%到1.5%之間。這個水平相當於國有五大行1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1.75%,比股份制商業銀行1.95%的水平還要低一些。相比之下,有的農商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已經到了2%。
所以以前把閒錢放在餘額寶裡不失為一種不錯的理財選擇,畢竟那個時候餘額寶的年化收益率約等於3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拿著3年定期的利率,保持著隨存隨取的便利性,餘額寶還是值得閒錢理財的。不過現在餘額寶已經不如1年定期了,那是不是餘額寶裡的錢可以拿出來了?
我覺得是的。
雖然說餘額寶收益率下降,天弘基金也算是盡力了。但畢竟現在全球都是低利率環境,不能指望餘額寶收益率能夠反彈到之前的水平,能繼續保持現在的水平就很不錯了。這也相當於給我們這些普通人一個提醒:閒錢無腦放餘額寶的日子已經過去了,該想想自己如何理財比較合適!
首先,餘額寶裡放個幾百、或者幾千這樣的應急資金還是有必要的。一方面是某些情況下,特別是花唄或者信用卡支付功能不能使用的時候,可以用一用支付寶的支付功能。另一方面,有些朋友出於對鑽石會員的需求(比如各種便利以及積分兌換的好處),再多放一點資金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支付寶今後可能也只是僅此而已,多的資金根本就不值得投入。
與以前的「傻瓜」理財相比,最重要的是學會考慮資金流的匹配問題。或者用白話來說,哪些錢是最近就要用的,哪些錢是用來做風險緩衝的,哪些錢是短期內用不上來做長期投資的。
最近就要用的,依然是考慮短期理財。最簡單的方法,依然是選擇餘額寶,但是學會更換持有產品類別。比如我,從餘額寶改成了融通易支付貨幣A,年化收益率能比餘額寶高0.4%。
換的方法也很簡單,在基金詳情(上圖)裡選擇最下面「查看更多產品」,自動會更換成最近7日年化最高的產品。如果還是嫌換來換去很麻煩的話,我個人推薦三個:一個是我現在持有的融通易支付貨幣A,另外兩個是興全添利寶和建信嘉薪寶,都是我關注時間相對較長,個人也比較喜歡。
第二種辦法稍微麻煩一點,打開你自己常用銀行的手機銀行APP。它們絕大多數時候都自帶購買基金的功能,搜索貨幣基金,然後選擇一個收益率看得上、名字也比較合眼緣的購買即可。雖然有的時候有些波動,但是不錯的貨幣基金還是能在最近的行情下保持2%左右的收益率,比餘額寶高0.5%-0.6%個百分點。
前面兩種辦法是在保持貨幣基金流動性的情況下,提高收益率的簡單辦法。再往下就該考慮到短期內資金是否需要使用了,對於3個月以後、半年內需要的資金,我們就可以購買銀行短期理財產品了。這個不需要我多說了吧,雖然損失了一些流動性,但是3.5%左右的收益率還是可以期待的。
投資期限再長的產品,那就基本上是見仁見智了。既可以選擇風險比較高、潛在回報也高的產品,還可以選擇穩健一點的長期限銀行理財產品。
一般來說,給自己準備今後退休的養老錢,指數基金定投和壽險年金我個人是比較推薦的。指數基金定投,每個月投個工資的5%,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地綁在一起,又能賺到自己的養老錢。我個人覺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壽險年金也不用多說了,終身複利、簡單直接。不僅保證老了以後還能拿錢,而且多活一天就多賺一天保險公司的錢。有的壽險年金還可以留給子女一部分財富,實現財富的代際傳承,免除掉後顧之憂。
至於短期和養老之外中間的理財,說實話現在是一個非常難以抉擇的時候。一方面,股市短期波動風險太大,貴金屬已經處在歷史的新高位,當前貿然進場不夠理智。另一方面,樓市、實業短期看來機會也不多。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還是先短期理理財,等到疫情結束了再看完全不晚。
至於餘額寶裡的錢,我是真的不打算往裡存了,每個月幫我還一下花唄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