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30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張寧想不明白,從小學到大學,他總也交不到朋友,有時明明兩人已經很要好了,可時間一長,要好的小夥伴就會像躲瘟神一樣躲著他走。張寧非常苦惱。
大學終於交到朋友
用心呵護卻維持不到3個月
進入大學,張寧很慶幸遇到了一個知己,而且還是室友,他們志趣相投,加之都剛到一個新的環境,幾乎是形影不離,上課、自習、運動、吃飯都結伴而行。隨著對新環境的熟悉,同學們的交際圈在逐漸擴大,張寧的好友又有了一些新朋友。而張寧只專注於這一個好友,不願與其他同學交往。他找各種理由與室友黏在一起,想方設法打聽室友的事情,有時室友想去辦自己的事情,張寧也要跟著一起去。室友為此感到恐慌,開始疏遠他,張寧就反覆追問「我做錯了什麼?」室友卻始終沉默不語。張寧想盡辦法挽救這份友誼,室友卻離他越來越遠,為了躲避他的糾纏,室友調換了寢室,遠遠看到他扭頭就走。
這次交往雖然持續不到3個月,卻是他記憶中最長的友情。痛苦的張寧走進了學校的心理諮詢室,他想找到一次次失去友情的答案,他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還有交朋友的資格和能力?
童年被四處寄養
還屢遭媽媽打擊
不被愛的感受深植在張寧心中。生長在農村的張寧,因父母外出打工,出生不到3個月,就被寄養到遠房親戚家。在他童年的記憶裡,只有兩件事刻骨銘心,一件是每年一次與爸爸媽媽節日短暫相聚的快樂,另一件是被送到不同人家寄養的恐懼。每次與爸爸媽媽分別,莫名的恐懼就會從心中升起,但他從不敢問,只能蒙著被偷偷哭。
在寄養人家,張寧有時只有兩套衣服換洗,衣服經常又皺又髒,他只能忍受同學們的嘲笑。為了少遭同學的白眼和嫌棄,他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裡,不與同學來往。後來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張寧也很少和他們交流。張寧的爸爸性格內向不善溝通,媽媽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又矮又胖像個土豆,做人不行辦事不行,成績再不行,你怎麼活呀。」
為了讓父母認可,張寧喜歡跟同齡孩子比,比成績、比運動,但他無論怎麼努力,爸媽從沒滿意過。他覺得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爸媽不愛他,同學不理他。
心理諮詢師——
小時候的反覆寄養造成了傷害
由於幼年時期長期被寄養在不同家庭,加之寄養人對張寧缺乏必要的看護、照料,使張寧始終生活在被拋棄的恐懼中,對客體關係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因此,他對客體關係採取了迴避的策略。從未與人建立起親密關係的張寧,沒有與人建立親密關係的經驗,一旦體驗到親密關係給他帶來的愉悅後,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甚至達到了「忘我」的程度,想把自己與對方融為一體,客體關係中這種高度侵入的想法和行為,會讓對方有一種窒息感,於是就會拼命地逃離。
這種人際關係模式在諮詢過程中也有呈現。張寧在諮詢時滔滔不絕地表達,不留給諮詢師反饋的時間,甚至有幾次諮詢結束時,堵在門口不讓諮詢師走。
了解了來訪者的早期經歷,諮詢師找到了張寧交不到朋友的癥結,耐心地將張寧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翻譯給他聽。
「你對交友感到恐懼和焦慮,是因為你缺乏自我價值感,怕別人看不起你。」
「當你擋在門口時,我知道你很需要我,但同時,我感受到這個關係很有壓力。同樣,當你站在室友面前不讓他走,他的感覺和我一樣。當你不給對方空間,把自己對關係的全部期待和渴望倚靠在對方身上時,對方會被嚇跑的。」
隨著諮詢次數的增加,張寧越來越理解自己的人際反應模式,他不再像個受傷的小孩,總是待在原地,痛苦又絕望地期待父母的關心和理解,他開始自己理解自己,自己照顧自己,甚至能多出一點內心的空間理解父母。
在諮詢中,張寧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納,他的安全感和人際信任感越來越強,感受到開放的、坦誠的、彼此有空間且充滿安全感的關係是存在的,他獨自承受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增強了。最終,張寧的內心世界與外在的人際關係逐漸和諧統一,他可以在現實中交到朋友,也接納了關係中的無奈和遺憾。
指導專家:大連海事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服務中心專職心理諮詢師劉潔
原標題:《他為什麼交不到朋友?》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