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職稱咋評更科學?

2020-11-29 騰訊網

為進一步完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人社部、教育部前不久發布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提出克服在高校教師職稱評定中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

相關不良傾向如何破?改革還要過幾道關?新華社記者就此走訪了多地高校與相關教育管理部門。

相關不良傾向影響亟需改正

——傷教學。

「以往評職稱,往往只看重發了幾篇論文、出版了幾部專著、拿到幾個課題等量化指標。」多名高校教師告訴記者,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在職稱評定考察中被「邊緣化」。這挫傷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並對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多名在校大學生抱怨,部分職稱高、頭銜亮的科研明星,上課時或照本宣科或匆匆忙忙,「感覺自己對老師來說很多餘。」

——傷科研。

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即「C刊」)設計研製者南京大學蘇新寧教授指出,部分高校還存在論文評價機制問題:通過論文評價教師學術能力時,忽視論文質量,只看論文發表刊物的「影響因子」、是否SCI期刊、是SCI的一區或二區,錯誤地將評價期刊的指標等同於評價論文價值的指標。部分高校將在SCI期刊上刊發論文與重金獎勵掛鈎。

蘇新寧等專家指出,「畸形」的評價標準與物質利益將正常的科研評價異化為「學術GDP」。這一方面導致國內高校不必要的版面費開銷「暴增」,另一方面誘發學術不端行為。

——傷教師

「帽子」、項目、獎項等學術榮譽、資源容易向少數官大、資深的教師集中,對高校青年教學科研工作者成長產生不利影響。

江蘇一高校學科帶頭人告訴記者,他發現每年在國內高質量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有他署名的論文中,有約三分之二他自己並不知情。「莫名其妙就收到論文錄用通知,部分論文的通訊作者至今仍未與我聯繫。」但青年教師發論文卻是「難上加難」。

「青椒」本是高校青年教師用於自稱的網絡詞語,現在卻被「青焦」一詞代替。不少青年教師說,自己既要授課又要帶學生,既要顧家帶娃又要擠時間做科研,申請項目時比不過資深前輩,可如果幾年內拿不到若干重大課題、沒有在高質量期刊上發幾篇論文,很可能就被直接淘汰。

職稱咋評更科學?

當前已有部分高校針對職稱制度改革進行有益探索。

——更看重「教學好」。

「華松上課有三寶,案例、板書、喝水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副院長蔣華松紮根講臺30多年,是學生心目中的「數學演說家」。在他的職稱評審材料中,沒有論文,僅有一項署名排在第3位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高等數學》等教材專著。2019年,南林調整政策,蔣華鬆通過主要面向教授公共課、基礎課老師的「教學專長型」類別評上正高級職稱。北京理工大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楊靜說,2019年學校新增設專職輔導員崗位,單獨設置輔導員系列職稱晉升條件,並在職稱評審工作中實行單列指標、單獨評審。工作成績優秀的輔導員可晉升高級輔導員、正高級輔導員職稱,分別與副教授、教授同級別。

——更看重「能轉化」

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蔬菜專業的李靈芝老師,從事農技推廣5萬多畝,實現畝均增收2000元以上,培訓菜農和貧困戶近萬人次,帶動種植戶30000戶以上。但如果按老規矩評職稱,她這些成績還比不上一篇SCI論文。學校探索並實施「推廣型教授」職稱評審新規後,她獲評正高級職稱。南通大學服務地方工作處處長高江寧介紹,該校出臺新規,對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承擔的項目和經費,視同相應等級的政府科技計劃項目,並在職稱評定等方面給予同等對待,激勵效果明顯。

——更看重「有專長」。

日前,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聘用一名臨界態物理學專業的科幻作家為一級講師,教《交流與寫作》課程;引進一名無論文無項目的「海歸」教創意寫作,僅因他曾在海外4所大學任教,擅長教授中英文寫作。

「教學為要。」該院院長陳躍紅表示,南科大學生急需改善他們的中英文寫作能力,「因此我們在引進教師的時候,不看他的帽子和論文,就看能不能教好。」

職稱制度改革仍需闖關

受訪專家指出,職稱制度改革從探索嘗試到制度落地之間還需闖關。

「公平關」。

「評價標準要因人而異、因校而異。」陳躍紅表示,但學歷、研究能力、學術成果、代表作等專業評價指標本身是必需的,也是保障職稱評審公平的基礎,不能拋棄。為確保公平,北京理工大學建立專家資源庫,探索強化同行評議制度,在學院初評過程中,引入不少於三分之一的校外同行專家,在第二輪學校送審環節也增加了外送樣本量,由以往的三四份提升到九份,通過參考高水平的專家評審保障評聘質量。

南林人事處處長孫松平介紹,以「教學專長型」參評職稱基本條件是年均教學工作量達到600當量課時,此外還要看其他教師和學生的評價,學校督導組也會聽課,根據學生能力培養、課程教材建設等方面綜合評價。

「導向關」。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長周玉等高校負責人表示,高校職稱評審標準要努力破除「官本位」,拒絕「權力導向」;要反對學術腐敗,倡導健康的學術批評,拒絕「圈子導向」;還應當讓學術評價與高額物質利益「脫鉤」,拒絕「票子導向」。專家表示,「瞄準重大創新,以貢獻力為重要評價指標是改革的重要導向。」

「自主關」。

「目前國內不少優秀創新成果首發在國外期刊上」,蘇新寧提醒有關部門應注意日益突顯的智慧財產權流失問題。

瀋陽師範大學人事處處長周振田建議,應鼓勵高校教師更多成果發表在國內有影響力的期刊上,培育中國自己的學術價值評價體系。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方面表示,下一步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要求,會同教育部等部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按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工作安排,廣泛開展調研論證,充分聽取廣大教師意見建議,加快完成高等學校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使廣大教師充分享受改革的紅利。(執筆記者:楊思琪、陳席元、魏夢佳、胡浩;參與記者:鄭天虹、王瑩、王菲菲)

來源:新華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聲明:除特別註明原創授權轉載文章外,其他文章均為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或平臺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____________

中國大學教育 ID:cncollege

關注高等教育發展 / 關心大學教師成長 / 關懷大學生成才

大學,有大學問

相關焦點

  • 高校教師職稱評審下放至高校,怎樣才能評上教授?|政解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7月28日,記者從人社部獲悉,《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日前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高校教師職稱評審權直接下放至高校;同時,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高校教師職稱怎麼設置?
  • 沒論文也能評職稱,還有多名教師被直聘為教授!這所高校放大招
    高校職稱改革「破五唯」 近幾年,國家接連出臺關於改革高校教師評價制度的文件,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國辦《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教育部、人社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等,都明確提出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評價科學、規範有序
  • 江蘇高校教師評職稱學校說了算
    本報南京6月5日訊(記者 繆志聰)今天上午,江蘇省人社廳、省教育廳聯合召開全省高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推進會,明確能下放的高校職稱評審權徹底下放到位,允許高校自主制定標準,支持高校擴大崗位管理自主權,並對民辦高校一視同仁。據悉,此次改革涉及本科院校共66所,高校教師16萬人。
  • 直面教師「晉升之痛」 高校職稱評審如何「破」與「立」?
    之所以會出臺「改革方案」是因為近幾年,上百所高校進行了職稱評審改革的探索,試圖改變這一局面,那麼效果和現狀如何?困擾高校和教師的問題又有哪些?  ▌高校職稱評審 改變「一把尺子評所有」  教學質量好不好、學生是否有進步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一度在很多高校的職稱評定中被邊緣化
  • 職稱變革「步履不停」,「教學型教授」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評教授不看論文看教學是門檻降低還是行業新風?| 周四話題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以下簡稱《規定》),自2019年9月1日起施行。這些年,教師職稱變革「步履不停」,尤其是在崗位聘用打破「終身制」的高校,任何關於職稱評審的「風吹草動」,都牽動著高校教師群體的心。對高校教師來說,做研究、寫論文、出成果是他們工作的「日常」,而這些通常直接影響他們的職稱晉升。文章、項目的數量、質量是否達標,輕則影響教師的職稱評審和工資收入,重則可能讓教師在聘期後離職或轉崗。
  • 讀懂「藍領」評職稱的深意
    (作者地址:江蘇省南通市世紀大道)健全職稱評定體系許 兵一般來說,教師、醫生、工程師等行業很重視職稱,因為職稱關係著榮譽及經濟待遇。其次,要健全「藍領」職稱評定體系。「藍領」職稱以實用型為重點,職稱評定應與教師、醫生、工程師等行業有所不同,在論文、外語等方面可適當放寬,突出實操技能、技術創新等方面的權重。為此,需要深入調研,建立健全新的評定體系。此外,應提倡快遞員、育兒嫂等「藍領」職稱「有價」「更高價」。
  • 國外高校教師多元化晉升機制面面觀
    【世界教育之窗】 當前高校教師業績評價和職稱評聘過程中,「唯論文」現象非常突出。然而,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是個職業,教師也需要晉升,世所皆然。 美、英、德、日、韓等國均有各自的高校教師職稱評聘制度。
  • 原來教師的職稱是這樣定級評薪的
    究其原因,主要跟教師職稱有關。 今天小編給你嘮嘮!內容較多,耐心看哦 做好職稱評審是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離不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教師隊伍。
  • 雲南、浙江已開始「職級改革」,教師職稱制度或將迎來全面改革!
    緊接著,教育部就下發了《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從高等院校開始著手整治「唯論文」現象。  這個動作,可以說「很快」,也很「乾脆」。《意見》的下發,意味著教育部改革用人制度的「決心」。  地方緊跟教育部行動。目前,有雲南、浙江兩省已經開啟了「職稱制度改革」模式。
  • 外國怎麼評職稱 在美國走後門並非沒有市場(圖)
    記者的一位教師朋友說,由於教育系統各個職稱之間的待遇差別很大,所以在這個領域人們仍舊非常重視職稱的評定。這位朋友告訴記者,由於教育系統的職稱評定機構嚴格而且極富權威,所以很少有人能夠通過「走後門」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日本:考資格更辛苦     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孫秀萍報導:與中國的大學不同,日本大學的教授名額是有限的。
  • 中大女教師自殺引委員熱議 高校教師應分層考核
    「美女教授」的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師歐陽潔從高校教師村5樓陽臺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年僅45歲的生命,半年之前,另一位高校教師從同一教師村墜樓身亡。  本身就是博士生導師的劉紀顯對此痛批稱,「現在都是一紙教師考核的量化指標,按不同職稱要求老師課時達到多少、在所圈定的雜誌內發表多少論文或在圈定的出版社出版多少著作、主持並完成那些縱向層次的多少經費的科研項目,而不顧作為人的教師的任何個體差異,比如有些善於寫論文,有的善於搞教學,有的善於做橫向課題,有些善於做縱向項目等。」
  • 誰能評?怎麼評?誰來評?——人社部詳解高技能「藍領」評職稱《實施...
    為解決技能人才職業發展中出現的「獨木橋」「天花板」,人社部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支持高技能人才參加職稱評審和職業資格考試。誰能評?
  • 助理工程師職稱一年評幾次,什麼時間報名
    助理工程師職稱一年評幾次,什麼時間報名,今天的問題是一個老生長談的問題,就是助理工程師到底有沒有用,相信大家在網上幾乎見不到太多說助工證有用處的說法,除了我一直在強調建議人才辦理助工證,其他問答類回答中幾乎清一色的助理工程師沒用,級別那麼低辦理他幹嘛?
  • 評初級職稱容易過嗎,助理職稱評審需要什麼條件
    在逐級評審實施後,想再靠年限直接評中級職稱已經不行了,有些人這下子就開始著急起來了,又一窩蜂地去申報助理職稱,可以看出有些事情是真的拖不得,時機一過就沒有了。 但即使這樣,還有人覺得評助理職稱要求比較多且價值不大,於是就不想去參評,一直拖著不去做這個事情,但是拖著不評就有用嗎?
  • 評工程師助理職稱需要考試嗎,助理職稱評定有哪些條件
    尤其現在工程行業不光拼能力、專業知識,還拼工程師職稱頭銜。工程師職稱是對你能力水平的有力證明,而職稱是有分等級序列的,一般評審都得從助理職稱開始評起,那麼第一次評職稱的人才要問了,助理工程師職稱評審需要考試嗎?評定的條件有哪些呢?針對這些問題,空格職稱今天就來給大家說說。
  • 如何評上助理工程師職稱,助理職稱評審流程及條件都在這!
    職稱的評定是對一個人的專業技術水平的肯定,獲得助理工程師表示你的專業技術水平已達到一定的層次,助理工程師是以後晉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的一個基本臺階,擁有職稱也是老闆為你確定薪金的依據。所以用途還是不小的。今天空格職稱就教你如何評助理工程師職稱。
  • 河套學院動物科學
    河套學院動物科學專業找工作容易嗎? 培養目標: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基礎理論紮實,掌握動物科學方面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接受與動物科學相關的調查、分析、試驗、設計和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運用動物科學理論、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具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能在動物科學相關領域從事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及創新創業等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 職稱材料造假的老師吃不完兜著走了,偷雞不成虧把米
    據報導某縣初級中學教師高級職稱申報材料大面積弄虛作假被通報。通報顯示造假主要集中在公開課問題上,公開課時間與正常教學時間不符,甚至星期天安排上公開課,這是非常不合常理;有的班主任經歷造假;有的網上下載資料充數。
  • 【十三五成就】天津用好職稱評價「指揮棒」激發人才活力
    這不是天津在職稱改革上第一次「吃螃蟹」。「十三五」期間,天津始終緊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職業、新技術發展,在全國率先設立工智能和網信專業職稱,同時新增設科學傳播、快遞工程、技術經紀等職稱專業,暢通了人才職業發展通道,給予各類人才認可和尊重,為天津市匯聚優秀人才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