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高質量發展聚力建設核心區
在服務長春現代化都市圈建設中展現新作為
俗話說,「冷在三九」,今年卻和往年不同,氣溫最低的日子出現在了「二九」。
雖然近幾天全國多地氣溫有所回升,但是,此時仍是人體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候。
此時寒邪最易乘虛侵襲人體,誘發各種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統和心腦血管疾病。
因此,「三九養生」仍然十分重要。
三九天,小心疾病上門
1
心腦血管病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冬季心血管患者死亡人數比夏天高41%!
這是因為,受冷空氣刺激,心血管病人的冠狀動脈容易收縮、痙攣,同時寒冷會增加心臟工作負荷,發生供血不足,出現栓塞。
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本就存在動脈硬化、血管狹窄的問題,氣溫降低時原本狹窄的血管會變得更加狹窄。
而寒冷不僅會讓心血管負擔增加,腦血管負擔也會增加。寒冷容易促使腦血管收縮,使得血壓升高,腦出血、腦血管爆裂都易出現。
2
呼吸系統疾病
冬季氣溫低,人的活動量減少,新陳代謝下降,肺部清除異物的能力下降。因此,呼吸系統就更成為冬季疾病的重災區。
有數據統計,冬季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比平時高出2~3倍!
3
消化系統疾病
在寒涼的刺激下,胃酸分泌增加,胃腸會發生痙攣性收縮,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胃腸道抗病能力減弱。
如果再吃一些高熱量食物供能,也會加重胃腸負擔,更易導致胃腸道疾病的復發。
4
骨關節疾病
寒冷特別是持續受涼和晝夜溫度反差,可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從而引起關節疼痛,還可能促使骨質增生、關節炎、風溼等的復發。
三九養生,別忘這四樣
1
驅寒:吃薑
怕冷,是很多老年人共同的特點。因為人衰老之後,新陳代謝減慢,很容易形成氣血不足。
此時進補,不需要昂貴的藥材,最普通的食物就是最好的藥物。
俗話說:「冬有生薑,不怕風霜。」冬天用姜,正合適。
平日,我們可以適當喝些薑茶。姜味辛辣,能祛除冬季的寒氣。但是,冬季吃薑要注意,一要去皮,二要避開晚上。
只需將生薑洗淨,切片;紅棗洗淨,去核;將生薑、紅棗放入杯中,衝入開水,蓋上鍋蓋燜10分鐘,放涼後就可以飲用了。
此外,睡前泡腳也是驅寒的好辦法,而在洗腳水中加入薑汁,能更好地緩解手腳冰涼的症狀。
2
補腎:慄子
腎是健康的根本,人的衰老,從根本上說是腎的虛弱。而冬季正是補腎、抗衰老、健體魄的好時機。
但是,補腎不能亂吃補品,尤其是動物腎臟,非但不能進補,反倒有害。
而且,從健康的角度講,素食要比肉食更有利於健康。
慄子味甘性溫,有養胃健脾、補腎益氣等功效,而且不像肉類那樣油膩。在養生食療中常用來補腎。
冬季吃慄子,不需要拘泥於做法,可糖炒慄子、可熬粥、可蒸飯。
最簡單的吃法當屬慄子粥:慄子10顆,粳米100克,白糖適量。慄子去殼和粳米同煮至黏稠,加入白糖調味即可。
3
補氣:吃雞
冬季進補,離不開肉類。不過,不同的肉是有區別的。
中醫認為,身體比較健康,既不體虛又沒有燥火的人,冬季可以多吃雞肉。
因為,雞肉性微溫,偏向於性平,對人體的刺激很小,平時,最好採用燉煮的方法製作。
4
補陽:艾灸
艾灸是中醫溫補陽氣最佳的方法之一,冬至後最宜進行艾灸調養。
宋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脫則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指出了艾灸是補陽氣的第一方法。
在三九天,大家可重點對大椎、關元、足三裡三個穴位進行艾灸。
可選用鬆軟、無雜質的純艾條,將艾條點燃後,對準穴位進行溫灸,以局部皮膚感到溫熱舒適為宜,每個穴位每次15~20分鐘,連續10天為1療程。
注意:
艾灸時一定要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保持在25℃左右比較合適,避免受風著涼。
避免燙傷、著火。最好準備一個鐵盒或玻璃瓶,用於盛放艾灸時的艾灰。
當出現口乾舌燥、口舌生瘡、心煩等上火症狀時,應停止艾灸。
消息來源:養生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