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慶祝成功,表示祝賀甚至致以問候時,人們經常會有一個舉手擊掌的手勢。
這就是High Five,有時候人們口裡還會說:「Give me five」,相當於「來,擊個掌」。
High Five是典型的美國文化手勢之一,在美國甚至有「國家High Five日」。 在維吉尼亞大學的一些學生倡議下,自2002年以來,每年4月的第三個星期四為「國家High Five日」。
那麼這種擊掌慶祝的方式是怎麼來的?
1977年,美國棒球隊員格蘭·伯奇Glenn Burke在一次本壘打後,自然而然地伸出手和達斯基·貝克Dusty Baker擊了個掌,之後他們經常球場上做這個手勢。
也有人聲稱它來源於籃球場,1978-79賽季路易斯維爾大學隊的創意。
「國家High Five日」的倡議者康納·拉斯託夫卡(Conor Lastowka)編了一個故事,默裡州立大學籃球隊的拉蒙特·斯萊茨(Lamont Sleets)父親在越戰時服役部隊的番號是「五號」(the Fives),這啟發了他發明了個手勢。
不管哪個故事更靠譜,它是受Low Five啟發的啟發幾乎毫無疑問。
low five和high five傳遞同樣的信息,只不過我們不會把手舉高。Low Five,在爵士樂盛行的時代非常流行。
經過數幾十年的發展變化,High Five演變出了五種不同的流行手勢:
The Baby Five:大多數嬰兒還沒學會走路或說話之前就學會了High Five。嬰兒的手比成人的手要小得多,所以成年人要麼用一根手指或手指合攏,要麼把掌心向上平放。
The Air Five(wi-five):兩個人隔著一定距離,空擊手掌。
The Double High Five(high ten):左右手同時做High Five動作。
The Fist Bump:簡單的說就是相互碰拳。
由於前總統歐巴馬和妻子米歇爾在公共場合的「示範」作用,現在相當流行。
The Self High Five:有好事發生,又沒有別人可以一起分享,怎麼辦?也可以自己的雙手做High Five來表示開心。
最後,擊掌方式有時也挺考驗默契,要不然就會有下面這種拍個空的尷尬:
圖片選自網絡,版權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