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為何能不斷延續?有這七大特徵

2020-12-04 北京日報客戶端

「中國文化精神」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一概念涵蓋了中華民族文化相對於世界上其他族群的不同的、差異性的內容與特徵,也涵蓋了能夠得到不斷延續的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與特徵,同時還表達了現代語境下中國人的訴求與對現代性的回應。

存有連續與生機自然

所謂「存有的連續」,即把微生物、植物、動物、人類和靈魂統統視為在宇宙巨流中息息相關乃至互相交融的連續整體,這種觀點區別於將存有界割裂為神界、凡界的西方形上學。

受此影響,中國古代思想家始終聚焦於生命哲學本身,沒有創世神話,不向外追求第一原因或最終本質等抽象答案,不向超越的、外在的上帝觀念致思。

所謂「生機的自然主義」,指中國哲學認為「自然是一種不斷活動的歷程,各部分成為一種有生機的整體形式,彼此動態地關聯在一起……此種活動的歷程是陰與陽的相互變動,在時間的歷程中來實現自己。」中國哲學並不強調主體和客體、物體和精神之間的分辨,而是一種自然的相應,互為依藉和補充,在互為依藉和補充以及自然的相應中,就成就和保存了生命與理解。

整體和諧與天人合一

中國人有著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互感通、整體和諧、動態圓融的觀念與智慧。

中華民族長期的生存體驗形成了我們對於宇宙世界的獨特的覺識與「觀法」和特殊的信仰與信念,即打破了天道與性命之間的隔閡,打破了人與超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內在自我的隔膜,肯定彼此的對話、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濟。

與這種宇宙觀念相聯繫的是寬容、平和的心態,有彈性的、動態統一式的中庸平衡的方法論。

「天人合一」體現了中國哲學精神中存有的連續和有機的整體。

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然之間,各族群、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係。所謂「天人合一」,包含有經過區分天人、物我之後,重新肯定的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的是順應自然而不是片面徵服、絕對佔有自然。中國人在觀念上形成了「和而不同」、「協合萬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視各民族、族群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別性、獨特性,又重視和合性、統一性。

在人與人的關係問題上,善於化解與超越分別與對立,主張仁愛、和平、和為貴與協調性,有民胞物與的理想,厚德載物,兼容並包,愛好和平,從不侵略別人,反對以力服人,主張「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自強不息與創造革新

中國文化是「尊生」、「重生」、創造日新的文化,所崇拜的「生」即創造性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們效法天地的,就是這種不斷進取、剛健自強的精神與包容不同的人、事物與文化、思想的胸懷。人在天地之中,深切體認了宇宙自然生機蓬勃、盎然充滿、創進不息的精神,進而盡參贊化育的天職;由此產生了真善美統一的人格理想,視生命之創造歷程為人生價值實現的歷程。在天地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類可以創起富有日新之盛德大業,能夠日新其德,日新其業,開物成務。

所以《禮記·大學》引述古代經典說:「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無論是對我們民族還是個人,我們不能不盡心竭力地創造新的,改革舊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這是天地萬象變化日新所昭示給我們的真理。

中國文化凸現了積極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強調革故鼎新,創造進取,即人要向天地學習。無數的仁人志士奮發前行,不屈服惡劣的環境、勢力與外來侵略者的凌辱壓迫,正是這種剛健堅毅的精神使然。

德性修養與內在超越

中國文化的特點特別鮮明地體現在道德文明層面,並且用道德取代了宗教的功能。儒、釋、道、宋明理學四大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最根本處是做人,是強調人的德性修養。這四大思想傳統的道德精神並非只停留在社會精英層,相反通過教化,通過民間社會、宗教與文化的各種方式,如蒙學、家訓、家禮、戲文、鄉約、行規等,把以「仁愛」為中心的五常、四維、八德等價值滲透到老百姓的日用常行之中,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倫理。而這些倫理是具體的、有生命的,甚至其中每一個讚揚與責備都包涵很高的智慧。

中國人以仁義為最高價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揚至大至剛的正氣,捨我其誰的抱負,乃至「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的做個人」,強調人人都有內在的價值與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氣概,守正不阿,氣節凜然,甚至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內在超越的精神是中國傳統哲學在面對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時展現出來的共同精神。儒家的天道性命之學、為己之學,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達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實現其超凡入聖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的道德論和逍遙思想,「以其精神的淨化而達到超越自我與世俗的限制,以實現其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內聖外王之道,同樣為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釋(禪宗)所共有,以此作為達到理想社會的根本辦法。

秩序建構與正義訴求

中國文化中不僅有理想勝境,而且有系統的現實社會的治理的智慧與制度。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秩序的建構,靠的是「禮治」。「禮治」區別於「人治」、「法治」。「德治」是「禮治」的核心,但「禮治」的範圍比「德治」更廣。

在「禮」這種倫理秩序中,亦包含了一定的人道精神、道德價值。荀子推崇「禮」為「道德之極」、「治辨之極」、「人道之極」,因為「禮」的目的是使貴者受敬,老者受孝,長者受悌,幼者得到慈愛,賤者得到恩惠。在貴賤有等的禮制秩序中,含有敬、孝、悌、慈、惠諸德,以及弱者、弱小勢力的保護問題。禮樂文化不僅促進社會秩序化而且有「諧萬民」的目的,即促進社會的和諧化並提升百姓的文明水準。

一個穩定和諧的人間秩序總是要用一定的禮儀規範來調節的,包括一定的等級秩序、禮文儀節。禮包含著法,禮既是道德規範,又是法律制度。儒家主張「明德慎罰」、「德主刑輔」、「一斷於法」、「賞當其功,刑當其罪」、「執法必信,司法必平」等公平原則。儒家總體上肯定德本刑用,省刑慎罰,反對不教而誅。

中國人特重教育,強調教育公平,即「有教無類」,這為達到「政治公平」起了一定的作用。中國社會等級間的流動較快,這是文官政治的基礎。儒家強調知識分子在社會政治中的指導作用,甚至提出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主張。儒家有其言責,批判與主動建言,為廣開言路而抗爭。傳統民本主義主張:「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主義肯定人民是主體;人君之居位,必須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養民、教民是人君的最大職務。

具體理性與象數思維

中國的理性是具體的理性。《論語》中孔子就是對某個具體的人物、具體的情況做出評判,這一點就與我們現代的學術討論習慣大不相同。西方理性主義的主要特徵是人有抽象和演繹的理性能力。中國哲學所展示的具體理性,無論是在認識實踐的層面,還是在倫理政治甚至本體論的層面,始終不與經驗相離。中國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維,有明確的概念、範疇。古代辯證思維發達,這屬於理論思維,包含了抽象過程。中國思維有兩大特徵,一是整體觀,二是陰陽觀。前者從整體上把握世界或對象的全體及內在諸因素的聯繫性、系統性;後者重視事物內在矛盾中陰陽、一兩關係的對立與平衡。

相對於西方用理性思辯的方式來考察、探究形上學的對象,中國哲人重視的則是對存在的體驗,是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價值,著力於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實踐工夫的達成。中國哲學的實踐性很強,不停留於「概念王國」。這不是說中國哲學沒有「概念」、「邏輯」、「理性」,恰恰相反,中國哲學有自身的系統,中國哲學的「道」、「仁」等一系列的概念、範疇,需要在自身的系統中加以理解。中國哲學有關「天道」、「地道」、「人道」的秩序中,含有自身內在的邏輯、理性,乃至道德的、美學的、生態學的涵義。其本體論、宇宙論及人道、人性、人格的論說無比豐富,而這些都需要在自身的語言、文化、思想系統和具體的語境中加以解讀。

知行合一與簡易精神

我國有經世致用精神,強調知行合一,踐形盡性,經國濟民,兼重文事武備,明理達用,反對空談高調。在朱熹、王陽明和王夫之的知行統合觀中,他們各自強調的側面或有所不同,但把價值理想現實化,實踐出來,而且從自我修養做起,落實在自己的行為上,完全出自於一種自覺、自願、自由、自律,這是頗值得稱道的。

孔子、老子、《周易》、禪宗、宋明儒等都主張一種「簡易」精神,強調大道至簡。孔子講「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周易》哲學肯定「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善於在「變易」中把握「不易」的「簡易」原則。中國文化強調要言不繁,以簡御繁,便於實行。

儒家並不脫離生活世界、日用倫常,相反,恰恰在庸常的俗世生活中追尋精神的超越。外王事功,社會政事,科技發展,恰恰是人之精神生命的開展。因此,中國文化精神可以與現代文明相配合,彌補宗教、科技及現代性的偏弊,與自然相和諧,因而求得人文與宗教、與科技、與自然,調適上遂地健康發展。

(作者分別為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扶桑談丨源自中國的年號制度為何能在日本延續到21世紀?
    來自2000多年前的中國年號制度仍在21世紀的日本以具有日本特色的表現形式延續,也可算得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奇觀,從中也可窺見日本文化的特徵。20世紀80年代,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森島通夫寫了一本書,題為《日本為什麼成功》,將日本的成功歸結為「日本思想道德+西方科學技術」。大多數日本學者認為,日本文化是在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並行不悖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 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蹟」竟沒有中國,但中國這一景觀卻超越它們
    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蹟之一:阿根廷伊瓜蘇大瀑布,南美洲巴西與阿根廷邊界之處,有個名動世界的大瀑布,它的洩水量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長的,之所以會入選,是因為它的感官效果。不管是壯觀的場景造成的視覺衝擊,還是澎湃的聲音對耳膜的衝擊,都讓見過它的人們難以忘懷!
  • 中國的「刺青」文化,一種能表達真實自我的文化,卻不易被接受
    年初的夜宿門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本來剛剛被大眾所接受的本屬於小眾的嘻哈文化有一棍子被打回了地下。雖然如此,嘻哈文化也在人們心中留下了一定地位,尤其是它一直強調的KEEP REAL精神,而另一個能代表嘻哈文化特徵的紋身文化,也在近些年來被越來越多的大眾所接受,許多明星,精英階層也都擁有屬於自己紋身圖案,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探究一下紋身這種原來黑色階層象徵的另類文化。文身俗稱刺青,古文言文中叫涅,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續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 世界新七大奇蹟是哪七大?中國有一個位列榜單,南美有三個
    本來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不瑞士一家公司New7Wonders基金會閒來無事又重新花了7年時間評選了一遍新世界七大奇蹟,在他們公布的答案中,我們赫然發現是這7個: 1. 中國長城
  • 同為四大文明古國,為何只有中國的文明延續至今,地理位置很重要
    梁啓超在《20世紀太平洋歌》中寫道,地球上古文明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小亞細亞就是指兩河流域,對於這個四大文明是世界公認的,威廉.麥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寫道,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五大文明發源地,細心的朋友就會發現,這其中唯獨中國沒有古字,因為中華文明一直延續至今
  • 歐陽靖嘻哈精神再延續 愛奇藝《中國有嘻哈·王者之路》12.9日上線
    截至目前,《中國有嘻哈·王者之路》總播放量達2253.3萬,微博同名話題#中國有嘻哈王者之路#閱讀量高達1.9億,播放期間,更榮登微博網絡綜藝排行榜TOP1。由此可見,《中國有嘻哈·王者之路》藉助《中國有嘻哈》強大的文化滲透力,通過走心的人物誌紀實手法以及VIP專享模式,有效彰顯《中國有嘻哈》節目長尾效應的同時,也成為愛奇藝在VIP付費內容創新上的又一次提升。
  • 2014年《今天不上班》「自卑女子」(こじらせ女子)七大特徵
    不知你還記不記得「乾物女」這個日語詞,2013 年日本又有了一個描述單身女性的流行詞—— 「自卑女子」(こじらせ女子)。在日本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社會架構下,有一種偏頗的觀點認為女性能夠結婚就是「贏家組」(勝ち組),反之即便事業有成也是「輸家組」(負け組)。「乾物女」一詞正是對這種極端社會評價的反映。「自卑女子」與「乾物女」不同之處在於她們對戀愛仍懷有憧憬,卻對自己毫無自信。《今天不上班》劇組在官網上羅列出了「自卑女子」的七大特徵:1.
  • 綠帽子:男性的恥辱,既是中國的文化特徵也體現女性的附庸地位
    這是因為"綠帽子"一詞在中國的文化氛圍中,帶有歧義的文化色彩。可是,"綠帽子"一詞也不是從誕生之初就指代——男性的妻子有和其他男性苟合的情況的,而是對古代頭戴頭巾的底層百姓的指稱,之後隨著頭巾在整個社會的普及,才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不僅能體現中國男權為尊的社會文化,也能體現古代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這一詞語的背後所折射的是中國的文化特徵和中國女性的附庸地位。
  • 世界中古七大奇蹟,中國本來佔兩個,為何現在只剩一個了?
    世界八大奇蹟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八大奇蹟有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爾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和亞歷山大燈塔的基礎上,再加上我國的秦陵兵馬俑
  • 萌文化為何流行:二次元、治癒系與成人的「兒童化」
    雖然已經無法追溯萌文化從何時開始進入中國大陸,但萌文化在當下中國社會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萌是如何走紅的?西安動漫展上的coser 視覺中國 圖一方面,這與國內崛起的二次元文化有關。根據艾瑞諮詢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二次元行業報告》統計及預測,2015年核心用戶規模達到近6000萬人,泛二次元用戶規模為1.6億人;2016年,核心用戶增長至7008萬人,泛二次元用戶規模則達到2億人。而作為二次元的本質特徵之一,藉助於二次元的壯大,萌文化也得以推廣。而另一方面,就像「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人們對萌萌噠的事物的喜愛,也近乎一種本能。
  • 日本人為何對「妖怪文化」如此痴迷?
    日本人為何對「妖怪文化」如此痴迷?據說,日本境內有四百至六百種妖怪形形色色,構成了日本文化的豐富內涵 事實上,由於日本受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其境內形形色色的妖怪中究其源頭有百分之七十來自中國而源自其本土的正宗妖怪細究起來卻少的可憐
  • 中國新七大自然奇蹟,你可知道是哪些
    中國新七大自然奇蹟,你可知道是哪些「新七大自然奇蹟」的評選活動展開,中國新七大自然奇蹟,你可知道是哪些?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解下密吧。長白山中國東北的最高峰長白山是鴨綠江、松花江和圖們江的發源地。是中國滿族的發祥地和滿族文化聖山。
  • 吉大文化符號 | 和平校區:延續百年的輝煌
    一個個特色鮮明的文化符號,歷史長河裡璀璨的群星,其中蘊含的吉大精神和校園文化,讓我們深感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時光流逝,歷史永駐!和平校區的辦學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04年清政府在河北保定建立的北洋馬醫學堂。它是中國現代獸醫教育的發源地。一個世紀,可以見證一個民族飽經風霜,歷盡滄桑重新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一個世紀可以見證一個國家上下求索,百折不撓,蒸蒸日上,繁榮昌盛的歷史。
  • 淺析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發展的三大影響因素
    飲食文化發展到今天,種類豐富、色香俱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體現。筆者不禁想問,古代中國人類的飲食有現在這麼豐富嗎?他們都吃的什麼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因為地域遼闊,山川河海、地貌特徵等因素,對於古代以農耕為主的中國來說,自然出現了不同的種植文化。因農作物的不同也就導致了飲食文化的差異。現在大家可能聽到最多的就是南北方差異。比如說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南稻北麥"一說。
  • 單霽翔揭秘:太陽神鳥為何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金箔,十多年前被評為了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如今,它更是成都城市的一張文化名片。中國出土文物眾多,為何太陽神鳥這片小小金箔,能成為文化遺產標誌?12月15日,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在來蓉參加2019中日韓名記者對話會間隙,饒有興趣地揭秘。
  • 當代「年輕狗」的七大特徵,太形象了
    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說說,當代的「年輕狗」都有哪七大特徵吧,簡直是太形象了,看看你家狗狗佔了幾個吧!如果你家狗狗有這樣的情況,一定要給它點教訓!4、吃飯第一現在當代的年輕狗狗簡直就是吃飯大王,吃飯就是第一名,不管給它吃多少都能吃得下
  • 最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七大高考專業(組圖)
    我不是生來就博學的人,只不過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探求它罷了。這是孔子的心聲,但豈不也是我們的心聲?現代的讀書人誰沒有點慕古情思?是男子,誰都想把酒臨風賦詩填詞;是女子,誰都想搭乘香車賞菊看花,區別只在於,有的人「好古,敏以求之」,有的人只是幻想罷了。  在中國的文明史上,華夏子民創造了五彩斑斕的文化。有些文化,放在世界範圍內是共通的。
  • 身上有這三處特徵的人,浮財不斷,財富多如牛毛
    身上有這三處特徵的人,浮財不斷,財富多如牛毛。 1 男鼻像獅,必有大發;女鼻像獅,必是貴人。 男人生就一副獅子鼻,鼻頭大,鼻翼外張有力。
  • 中國七大瀕危動物,你知道哪些?
    中國七大瀕危動物,你知道哪些?拯救瀕危野生動物是當今國際上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國野生動物保護事業中一項緊迫任務。近年來,我國在保護和拯救瀕危動物方面取得很大進展。本文收錄了我國七大瀕危動物,有熊貓,揚子鱷等,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山海經》中七大你不常聽過的上古妖獸有哪些?看完一目了然
    《山海經》中七大你不常聽過的上古妖獸有哪些?看完一目了然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過很多奇書,而其中最具神秘感和最負盛名的便是那部《山海經》了,裡面記載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即便以今天人們的眼光來看,都充滿著無盡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