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紐倫堡審判催生「同聲同步傳譯

2020-12-04 澎湃新聞

盟國戰後於1945年11月20日至1946年10月1日,在德國紐倫堡審德國戰犯的電影《劫後昇平》和《雄才偉略》,陣容鼎盛,「對白」精警,關心二戰的人很少沒看過;不過,知道紐倫堡審判催生了「同聲同步傳譯」這項專業的,相信不會太多。筆者是讀了蓋芭女士的專著《同聲同步傳譯的源起》(F. Gaiba:

The Origin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下稱《源起》),才知有此副產品。這本書1998年出版(渥太華大學),但1997年作者已因研究此問題有成而獲美國A.Schiavi基金會大獎。

《同聲同步傳譯的源起》

譯員在我國古稱」舌人」,據維基百科引《國語·周語中》:「坐諸門外,而使舌人體委與之。」「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官也。」明王志堅的《表異錄·地理》:「譯語人曰象胥,又曰舌人。」口譯人員稱「舌人」,不難理解,何以正式職稱為「象胥」?據《辭源·象胥》:「古通譯官員;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象」是通少數民族語言(夷狄之言)的人,「胥(吏)」是職級低的事務官。

據《源起》的考證,大約在兩百年前,官方的專(職)業口譯員並未出現,當時在非正式國際聚會,各國代表各自以本國語言表述,「雞同鴨講」,他們的溝通,全憑秘書、外交官、軍官,或其他通「雙語」的官(職)員充當「舌人」,逐句在耳邊傳話。至於正式會議如1814至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The Congress of Vienna),根據當時的「國際法」,官方語言是法語,即與會者均說法語,毋須「舌人」作「中介」;1874年在瑞士伯恩召開的「萬國郵政聯盟」(Universal Postal Union)大會亦如是。可知參加這些會議的「各色人等」都通法語。法語在十五世紀,已是歐洲各國的流行語言,至「太陽王」路易十四治下(1667-1714),法國國力如日中天、威震寰宇,法語遂取代拉丁文,成為「外交語言」(The diplomatic language)。在此後大約一百五十年期間,正式外交場合都以法語為官方語言。

到了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國尤其是英美這兩個大國的代表,不少是未受到正規外交訓練的官員,不說法語,有關會議便只有由通英法雙語的與會者權充「解人」,逐句筆譯,費時失事,且不一定達意,引起不少麻煩,不在話下。1919年為大戰善後工作而召開的「巴黎和會」(Paris Peace Conference),英國代表堅持並獲大會接納英文成為官方語言,讓大會法、英並用,同時開啟了法譯英及英譯法的先河。1919年「國際勞工組織」(ILO)及翌年的「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大會,由於與會者並非全部受過專業訓練,多為通法語或英語的勞工團體代表及非科班出身的外交人員,加上談及的問題涉及許多非政治如經濟術語,大會非僱用專職「舌人」不可。不過,在這些會議上,「舌人」坐於「受者」之旁,以「雞啄唔斷(喋喋不休)的口譯」(Whispered Consecutively)把發言逐句口譯成「受者」明白的語言。

非常明顯,「會」到如今,由於與會者來自非英、法國家的,愈來愈多,僱請專業實時傳譯員大有必要。然而,這種專長人才難求,遲至1941年,瑞士才於日內瓦開辦世界第一所「口譯員學校」(School for Interpreters),正式培訓「實時傳譯」人才;瑞士有此新猷,部分原因當然是「國聯」總部設於日內瓦。

戰後英、法和蘇聯經濟元氣大傷,國際事務由美國主導,不足為奇;紐倫堡雖在德國,但「主家」是美國!「主家」除要打點一切,出力之餘還要出錢,法庭僱請的「實時傳譯員」,費用幾乎悉數由美國「包銷」,便是一例。由於「實時傳譯」當時尚是新事,「舌人」能否準確且不偏不倚地傳譯,頗令當事人不安,《源起》扉頁印上一段話,說被告戈林(H. Goring)在獄中多次表示對能否找到合格譯員的憂慮;不難想像當年傳譯員嚴重供不應求。當然,要聘請合格譯員,控辯雙方都得付出較高薪酬。

紐倫堡法庭譯員的安排是法國和蘇聯負責法文和俄文翻譯,美國和英國兼顧把各種庭上用的語言譯為德文。《源起》闢專章介紹譯員的薪津及住宿以至日常消費,頗有參考價值。蓋芭女士以美軍一等兵月薪八十五(專供德國佔領區使用的)美元為基數,說明譯員年薪介乎四五千至與美國政府公務員頂級薪津相同的一萬二千元有多高(他們還享有房屋及在美軍商店購買如尼龍絲襪及須刨等「奢侈品」)。譯員的薪津不僅比軍人高出多倍,亦遠遠高於市場譯員每日三四十元的日薪。法、蘇、英均出不起這個價錢,最終俱由霸氣初現的「新發財」美國「承包」!四種(英法俄德)語言並用的紐倫堡審判,證明「實時傳譯」十分成功,其後的國際會議均採用此法。

紐倫堡審判終審後,以法庭外還有許多未完即「戰勝國和戰敗國」須要交涉、溝通的事,因此不少通德語的英、法、俄譯員,留在當地工作,但首席譯員杜斯多特(Leon Dostert 1904-1971)則受聘前赴紐約創設聯合國的傳譯組。「同聲同步傳譯」從單對單的「耳語」到一名譯員可為無限量「受眾」服務,有賴IBM致力於種種相關音響設備的開發(IBM製造這類設備,人所共知,但是否原創者,學界有不同看法,見《源起》30頁),而將之貫徹到現實層次的重要人物,正是原籍法國的杜斯多特,母語之外,他尚精通德語英語。杜斯多特早歲移居美國,於華盛頓州佐治城大學考獲博士學位後,留校教授法文;1941年歸化美國並應國務院之邀,於戰時赴歐擔任軍方翻譯,1945年授上校銜並負責紐倫堡審判「通譯」……

杜斯多特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還,「同聲同步傳譯」無處不在,所有國際及區域性會議,均用此法,「有趣」的是,世界各國包括香港法院的「口譯」,仍用「口耳相傳」的傳統方法!

相關焦點

  • 同聲傳譯收入揭秘
    同聲傳譯是翻譯中最難的一種,因而薪水也特別的高,年薪能達四五十萬元。 親身感受同聲傳譯 「The honor Mrmayor,my Chinese friends……」吳鍾明教授說。
  • 同聲傳譯:收入按分鐘計算,日薪超萬元不難
    「按從易到難,口譯可分為陪同翻譯、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郝璐璐說,陪同翻譯應用在普通場合,為一般交談進行口譯;交替傳譯應用在會議上,當發言者講完一段話後,口譯員將對方的發言準確、完整地翻譯出來;同聲傳譯應用在國際高端會議上,口譯員在不打斷發言者講話的情況下,不間斷地將發言內容口譯給聽眾。  雖然今年才29歲,但郝璐璐已有豐富的口譯經驗。
  • AI謀殺同聲傳譯究竟還有多遠?
    1919 年,在審判德國的巴黎和會上,英法兩國代表在 1000 多人的見證下首次藉助同聲傳譯完成了緊張的談判過程,這也是同聲傳譯最早的一次亮相,由此奠定了同聲傳譯的主色調:會議語言排障和實時溝通。
  • 知行翻譯公司:想要做好交替 傳譯,就需要知道這些,很重要
    所謂交替傳譯,就是指口譯員一邊聽源語講話,一邊記筆記,當講者講完一句,一個意群或者一段完整的話時,口譯員要運用清楚,自然的目的語準確,完整地表達源語發言的全部信息內容。很多人總習慣拿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作比較,其實在知行翻譯公司看來,兩人並沒有高低之分,只是形式不同罷了,如果說同聲傳譯是雙人舞蹈,那麼交傳就是天鵝的獨舞。今天知行翻譯公司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怎麼才能做好交替傳譯,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首先,想要做好交替傳譯就必須經過大量的訓練。其實不管是交替傳譯,還是其他翻譯類型都需要長期的訓練。
  • 林行止︱狗年說狗
    今年1月18日《獸醫學學報》(Veterinary Medicine and Science)網站貼出五名獸醫學者聯署、題為「狗食狗屎的怪事」(The paradox of canine conspecific coprophagy)的論文(下稱「怪事」,譯「悖論」似不太妥當)。
  • 澳洲同聲傳譯華裔第一人:多次擔任領導人同傳
    中新網3月15日電 據澳洲新快網報導,來到澳洲生活和學習的華人中,不乏經過努力使自己的英語能力達到極高水平的人士,但修煉到能夠從事同聲傳譯工作的人卻並不多。秦先生(Charles)在澳洲從事了多年的翻譯工作,並且是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會員。據Charles介紹,他是澳洲地區第一位加入AIIC的華人。
  • 同聲傳譯到底是一份什麼樣的工作
    而在翻譯行業中,難度最高,也承載了人們最多讚許與好奇的,莫過於同聲傳譯。所謂同聲傳譯,是指譯員以幾乎與講者同時的方式做口語翻譯。也就是在講者仍在說話時,同聲傳譯員便同時進行翻譯。同聲傳譯經常應用於一般的正式國際會議中,通常口譯員會坐在位於後方的口譯室中,透過耳機以及視線或視訊接收講者的訊息,然後對著麥克風進行翻譯,而坐於會場中的聽眾,則可透過特殊的音訊接收設備,以耳機聽取口譯員的翻譯。 這一工作對從業者的反應速度和一心多用的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收入相對較高,入行門檻也很高,因而在公眾眼中不免有幾分神秘色彩。
  • 紐倫堡:歷史在這裡凝固
    紐倫堡是中世紀多位德意志皇帝誕生和居住的城市,地處巴伐利亞州北部的Franconia(弗蘭肯亞地區),具有有濃厚的歷史氣息。作為多個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非正式首都和Franconia地區最大城市,紐倫堡是當之無愧的地區代表。紐倫堡的城市名片很多:紐倫堡小香腸,著名的畫家阿爾布萊希特。丟勒,皇帝堡,黑啤,交通博物館,著名的聖誕集市等等。
  • 申請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同聲傳譯碩士體會
    如果兩年制讀的是口譯方向或口筆譯方向的話,每一個學期都會學習交替傳譯,而同傳課是除了第一年第一學期不開設以外,其餘三個學期都會開設。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是口譯專業的核心課程,會貫穿始終。而第一年的第一學期則是一個過渡的時期,會開設視譯等課程,讓學生能夠逐步學習口筆譯技巧。
  • 星雲法師弟子同聲傳譯片段受捧 被贊「最正宗佛系英文」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中國臺灣網5月11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前陣子大陸「女神翻譯」張璐成為兩會會場上的另類「嬌點」,近日微博流傳星雲法師女弟子的同聲傳譯片段,引發網友討論話題,翻譯精準、易懂且全程不需筆記,讓網友嘆服「最正宗佛系英文」、「不說了,看書背單詞去了」。
  • 紐倫堡計劃是被故意洩露的嗎?
    儘管有這麼多的不利因素,海瑞斯元帥還是命令那天晚上的進攻目標是德國西北部腹地的紐倫堡。該計劃作為「斷然計劃」的一部分被稱做「紐倫堡計劃」。實施計劃紐倫堡是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的大本營,德國重要的運輸樞紐,為重工業生產匯集之地。執行計劃的當天,所有盟軍飛行員被天氣情況所誤導。115中隊的託尼·佛哥提後來寫道:「我們被告知,那天晚上的大部分時間將會在密布烏雲的天空中飛行。」
  • 41歲修鞋大姐學習英語20年欲做同聲傳譯[圖]
    「聽說同聲傳譯是翻譯工作中難度最高的一種,需要很高的英語水平,我的夢想就是做到能夠同聲傳譯!」閆麗說出了自己的最大心願。
  • 比手指還小的錄音筆:搜狗出品,AI智能同聲傳譯+音頻轉文字超強
    使用 | 超多智能功能,同步轉寫+同聲傳譯是最大亮點僅從外觀來說,搜狗AI錄音筆C1已經很讓人滿意了。那麼它的功能又如何呢?下面分享一下,我日常是如何使用搜狗AI錄音筆C1的吧!1)看直播,搜狗AI錄音筆C1是翻譯利器對我來說,看直播是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有時候看一看新鮮科技產品的發布,再結合自己對新聞的解讀,就是最好的資訊素材。
  • 科中科創在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上奪得四金
    11月5日,在德國紐倫堡舉行的「第72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傳來喜訊,科中科創隊在紐倫堡國際發明展iENA和德國創新研究院ICI共計奪得四金兩銀,這是科中科創首次奪得國際級獎項!素有三大國際發明展之首的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已成功舉辦了72屆,本屆比賽科中學子發揮出色,在項目設計、項目英文介紹和項目英文解說等環節均有上佳表現,最終奪回了榮譽。其中科技中學初三2班學生霍冠雨,因發明《防疫專用垃圾清理機器人》獲得第72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獎,德國創新研究院金獎。科技中學初二3班學生郭雯境,因發明《防疫專用爬樓機器人》獲得第72屆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獎、德國創新研究院金獎。
  • 斯圖加特戰紐倫堡,兩支降班馬德乙相遇,將演繹出什麼樣的劇情?
    德乙:斯圖加特VS紐倫堡北京時間2019年12月10日凌晨3:30,德乙聯賽第16輪最後一場賽事,斯圖加特將在主場迎戰紐倫堡。紐倫堡也是本賽季的降班馬,然而他們大有連續降級的趨勢,目前球隊已經聯賽7輪不勝,如果加上德國杯2-2戰平德丙球隊凱澤斯勞騰,那麼連續不勝場次已經達到8場,球隊的士氣和狀態都已經跌至冰點。紐倫堡目前排名積分榜倒數第3,僅高出直接降班區1分。紐倫堡上輪聯賽主場0-2輸給升班馬韋恩。
  • 德國紐倫堡行 (1)
    【1】相同與不同—— 德國紐倫堡行 這是一家在德國紐倫堡的寵物店,同時也是一家朝著多元發展,兼具銷售、專業、服務與信息供應屬性的連鎖店;在這次的差旅行程中,我幾乎花上了大半天的時間泡在這家店裡,一方面觀察德國水族發展的現況與趨勢,比較其與其他國家間的不同;另一方面,則回到自己也是愛魚者與養魚人的身份,與管理者聊聊在不同生物及其管理照護上的經驗與心得!
  • 科技提升競爭力—Petkit小佩寵物紐倫堡寵物展亮相
    德國當地時間5月26日,第34界"Interzoo-紐倫堡國際寵物用具貿易博覽會"(簡稱紐倫堡寵物展)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紐倫堡市正式開幕。知名寵物消費品牌-Petkit小佩寵物受邀參加了此次展會。  作為寵物用品行業最具領導地位的專業展會,此次紐倫堡寵物展吸引了來自53個國家,1800餘家廠商參展,近些年,移動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不斷發展
  • 審判前夜 今晚播出紀錄片《正義之劍——戰後中國對日戰犯審判檔案...
    》第一集——審判前夜將於今日17:05,在江蘇衛視推出,荔枝網、荔枝新聞、我蘇網、我蘇APP同步直播。   26天後的1946年2月15日,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也宣告成立,地點設為南京。   除南京之外,國民政府在漢口、廣州、瀋陽、太原、北平、徐州、上海、濟南、臺北等9個城市設立了審判日本乙丙級戰犯的軍事法庭。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在瀋陽和太原建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
  • 林行止︱美國中餐館曾被誣為「色誘」白種女人
  • 漢娜鄂蘭:誰可以審判艾希曼
    1961 年,德國納粹黨人艾希曼被抓獲並被帶至耶路撒冷進行審判。已旅居美國多年的猶太女哲學家漢娜·鄂蘭應紐約客 之約,親臨這場看似神聖的世紀大審。以哲學家漢娜·鄂蘭生平為主題的電影《真理無懼》生動地描述了這個過程。漢娜沒有看到法庭上本該有的審判情況,而是一場依照以色列或是眾猶太人所希望的劇本,進行的一場盲目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