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又叫「舞龍燈」

2021-01-19 我的未來我做主33

社火

社火,起源於北方民間的圖騰形式—儺儀,是一種古老而廣泛流傳的民間文化。遠古時期,人們在謀求生存發展的過程中,時常遭受洪水猛獸、自然災禍的侵襲,還得面對瘟疫和疾病的折磨。

當人的力量不能戰勝自然災害時,人們敬天畏神、期盼超自然力量的思想便起主導作用了,祈求上天保佑,祈盼大自然服從人們意志的活動便應運而生。當人們捕獲猛獸,遇到風調雨順、獲得豐收,或戰勝災害、逢兇化吉時,總是免不了載歌載舞以示慶賀。這種祈求或者慶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現代社火的最初形式。

社火是春節期間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是節俗的重要形式,越是偏僻落後的山村,社火的原始狀態越是明顯。目前,蘭州有分布在三縣五區的三百多支社火隊,每年春節都會開展活動。

進入臘月,社火隊要精心組織,確定演出人員和替補人員,然後進行排練。排練好了以後,社火隊員就回去準備自家過年的事情。社火的演出一般是三至五天。演出前,通過一定的儀式「出身子」。演出結束以後,還要舉行「卸身子」儀式。

「卸身子」那天,社火隊照樣要整體化妝,敲鑼打鼓,聲勢浩大地去社廟,排列整齊,然後由主祭者在祭臺點燈、焚香、化表,感謝諸神消災降福、驅瘟、保平安。一番祈禱之後,整個隊伍要到村外的河灘或者村裡洩水處,主祭者讀祭文,感謝神靈,驅逐瘟疫,仿擬宰殺妖魔的替身——紙紮獅子。

然後焚香、化表、祭奠,表示把今年的福祿祈求到了,把今年的瘟疫驅逐出村子了,把魔障消滅了,村民們一年都會有平安吉祥的生活了。祭祀完備,社火隊就偃旗息鼓,頭也不回地回到社廟,存放好相關的道具,一年的社火演出就算成功謝幕了。

舞龍

舞龍又叫「舞龍燈」,表演時由七至九人分節手持撐杆舉起龍體,碎步起跑,動作多變,有「蛟龍出水」、「蛟龍漫遊」、「蛟龍戲水」等多種舞法。在表演「單龍戲珠」、「雙龍戲珠」時,則必須由一人手執「紅珠」在前引逗,而飛龍隨即追撲「紅珠」,時而向上翻騰,時而向下俯首,給觀眾一種龍入雲霄而又破浪入海的感覺。莊浪河川一帶,講究雙龍齊舞,一條青龍,一面和一條黃龍,陣法多變,有「一字長蛇陣」、「二龍陣」、「堆山陣」、「蛇抱九蛋陣」等。

龍燈表演時要把龍頭和體腔內的燈燭點亮,由表演者將龍高高舉起,在漆黑的夜空中時而搖頭擺尾,時而翻騰打滾,時而龍口噴火,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中間有嗩吶、鑼鈸、暴鼓為其伴奏,場面十分壯觀。

舞獅

道臺獅子道臺獅子是清末由山東藝人傳入青城的。山東藝人在蘭州表演時,「猴子」不慎從柴山跳到了轅門前的旗鬥裡,總督因擔心惹出事端,便將這些藝人逐出了蘭州。他們便乘筏順流而下,來到青城長壽巷(現青城鎮新民村),把行頭賣給當地人,並教給當地人表演的技藝。從此,道臺獅子就在青城流傳至今。

道臺獅子是在正月十五、十六兩天表演。演出開始,主角獅子、猴子和猩猩(俗稱傻娃子)登場,猴子身著紅衣褲,腰系黃布帶,手執棍棒;猩猩反穿皮褂子,下穿綠褲,腰系黃帶,手拿拂塵與蒲扇。猴子和猩猩的面具,憨態十足,別有意趣。獅身用花布製成,獅子頭用竹子扎制而成,闊口大眼,既輕巧,又威武。

整個表演過程分四個階段:柴山、一字大板凳、翻天印(營)和五攥梅。柴山的表演道具為長凳,一對長凳為一層,層與層交叉擺放,頂層為單獨一條,層數一般為奇數,最高時可達21層。猴子與猩猩率先出場,在柴山四周的場地上打鬥玩耍,然後共同上山。

途中相互嬉戲,到達山頂後,猴子直立、倒立,猩猩順掛、倒掛,動作驚險刺激,觀者瞠目結舌。猩猩在此過程中總是處於下風,便下山求助於好友獅子。獅子上山後,在頂層作站立、撣毛等動作,猩猩和猴子則在一旁做些滑稽動作以作陪襯。下山的同時,表演者將拆去的凳子拋向下邊的接應者,隨之將凳子兩豎一橫連接擺在街道中,一字大板凳的好戲也隨之上演。

翻天印(營)由方桌搭成。最底層由九張方桌拼成,依次往上遞減,最頂層一張倒放,四腳朝天。獅子、猴子和猩猩在方桌間如履平地,隨意翻騰戲耍。表演高潮是在頂層,獅子在朝天的四條桌腿上不停地做出許多驚險動作,其換腳的動作又快又險,讓人不禁為之捏一把汗。

翻天印(營)表演後,拆除方桌擺成五攥梅,此時獅子表演「窩裡藏身十八滾」的玄妙動作,猴子和猩猩在一旁做陪襯。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伴隨著鑼、鼓、鐃鈸的伴奏和觀眾發出的喝彩聲,熱鬧非凡。中國傳統社火中常常伴有舞獅表演,舞獅一般都處在社火隊伍的前面是繼春官之後的第一個角色。

永登硬獅子舞永登的舞獅有軟硬之分,軟獅子動作靈活,以武技為重;而硬獅子則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其製作、表演以及引獅人的服飾和臉譜都很獨特,很有古印度馴獸之遺風,千百年來一直保留著最初的原始形象,被稱作獅子舞的活化石。

永登硬獅子頭多為民間傳承下來的,獅子頭部一般較大,腦門碩大寬博額頂圓髻隆起,下頜裂開,眼窩深,眼球鼓,鼻根深陷,張嘴時似笑非笑,憨態十足,毛髮呈捲曲狀。

硬獅子一般由二人舞動,舞獅人都是身體強壯、有一定武術功底的人。表演主要在八卦圖案上進行,有天地人的三合寓意,通過獅子在八卦圖中的表演,以達到娛神祈福、避邪祛災的目的。隨著鼓、鑼、鈸鏗鏘有力的節奏,八卦圖中的硬獅子在引獅人的引逗下,做出騰、臥、撲、躍等各種動作,一招一式表現得酣暢淋漓,既展現獅子的威武兇猛,也表現出了對幼崽的呵護,做到剛柔相濟。

明初永登西坪一帶的居民玩獅子舞,後來漸漸地被城中居民接受,並引入社火表演之中。古時候永登處於軍事要地和多民族聚居地,行武之人眾多耍獅子的行家也很多,加之硬獅子形體高大,有相當重量,是展示社火隊技巧、實力的標誌,因此各社火會都要挑選武功高強的人引舞獅子,以提升社火隊聲威和品位。現在永登城關鎮南街村馮德培組織的舞獅隊仍保留有硬獅子表演。

永登硬獅子舞是舞獅表演中的獨特項目,2007年7月蘭州市第二屆農民藝術節上,被譽為「永登獅子王";2011年3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相關焦點

  • 上杭傳統舞龍燈起於宋代,龍身製作嚴謹,舞龍表演也是各有特色
    舞龍時,龍球(亦稱「繡球」或「龍珠」、 「火輪珠」緊貼龍口,在前面引導,上下左右翻動,彩龍作搶球(珠)飛舞之狀。由七至九人舞動的長龍在大街遊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迎接,龍燈在鞭炮聲中起舞翻騰, 十分熱鬧、好看。據《杭川風情》記載: 上杭舞龍有固定的套路, 有舞單球、雙球、三球、四球、五球等多種形式。
  • 耍獅子舞龍燈 沒得這些就不叫過年
    舞龍耍獅是中國春節裡經久不衰的傳統重頭戲。當年老成都過春節,除了現在仍然流行的看花燈、吃湯圓、猜燈謎外,也非常喜歡耍獅子、舞龍燈。舞龍起源於漢朝,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娛活動。到唐宋時,舞龍已是逢年過節常見的表現形式。從此,這種過年的「吉物」頻繁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經歷數代而不衰。  中國並不出產獅子這種巨獸,大約在2000年前張騫出使西域後,通過絲綢之路,獅子、大象、孔雀這些「殊方異物」被引到了中國。它們最初是作為皇家寵物,被圈養在宮廷中。
  • 甘肅張掖「耍社火」 高蹺、舞龍、舞獅、秧歌迎春節
    連日來,由甘肅張掖農民組成的社火隊踩高蹺、舞龍舞獅、扭秧歌、蕩花船輪番排練上演,以「耍社火」的形式迎接即將到來的春節。甘肅張掖「耍社火」迎春節。(照片取自中新網)濃情年味:在甘肅,「社火」是一種農村漢族人慶祝春節最隆重最紅火的傳統慶典活動,甘肅社火虔誠而莊嚴,它以特定的場景,固有的方式,莊嚴的儀式感在歲月中流轉、傳承。
  • 贛州這對父子偏愛舞龍舞獅 還組成一支娃娃舞龍隊(圖)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歐豔芬報導:「舞龍舞獅是中國傳統文化。舞龍對小朋友來說第一能鍛鍊身體,第二能發揚傳統文化,我兒子6歲開始跟我學習舞龍舞獅,在他讀二年級的時候,我教他們班上其他同學舞龍,一年以來小朋友刻苦訓練,從練習舞小龍到舞大龍,進步很大。」2月20日,舞龍師傅彭霽告訴記者。
  • 舞龍舞獅舞出新天地
    這是在剛剛過去的湖北省第十五屆運動會群眾體育類(農民)暨湖北省第八屆農民運動會舞龍比賽的精彩一幕。在此次比賽上,我市陳貴龍獅隊獲得了3金1銀的佳績。而對於這支隊伍的成功,其背後的艱辛絕非常人能想像。近日,記者走近這支冠軍隊伍,去感受蘊藏在成功背後的諸多不易,並通過他們感受舞龍舞獅文化的風採。  歷代相傳深受村民喜愛  中國龍獅運動發源於漢唐,在民間,龍獅都是祥瑞之獸,象徵吉祥。
  • 舞龍舞獅 鼓舞精神
    活動現場最引人注目的是舞龍表演,長度達到18米的巨龍,在舞龍隊員們的手中上下翻滾,氣勢恢宏,場面宏偉。同時,氣勢磅礴的龍鼓演奏配合中國傳統鼓上舞,剛柔相濟、盪氣迴腸。而來自素有「武術之鄉」美稱的河北滄州舞獅團,為大家上演了難度極高的武術舞獅——梅花樁舞獅。樁上雙獅齊舞,樁下叫好連連。
  • 用樂高重現舞龍的風採:樂高春節套裝80102舞龍圖文評測
    今天我們繼續來為大家介紹樂高三款新年主題亞太地區限定產品的第二款:80102 舞龍。相比於每家每戶都會經歷的年夜飯,舞龍可能對很多人來說只是停留在回憶中亦或是電視機屏幕裡了;加上一直以來樂高的套件中也沒有出現過中國龍的形象,這一款套件一經公布也是引發了廣大玩家很高的期待值。
  • 廣州鑼鼓舞獅舞龍有哪些
    廣州鑼鼓舞獅舞龍有哪些, 來自廣西的專業技術水平,是北京城以及全國專業的龍獅慶典、婚慶、禮儀的連鎖團隊。有南獅端國際比賽的梅花樁、有4一6米採青高杆,還有國際比賽標準龍為主。主營:舞龍舞獅演出、南獅演出隊、舞龍舞獅培訓、舞龍舞獅道具出租、威風鑼鼓表演、女子打擊樂、雜技、魔術、變臉、我們在北京城雖然是一支組建年輕的龍獅表演隊伍。但是我們擁有師資雄厚業務精通,社交廣範的領導管理隊伍。
  • [民俗篇]舞龍舞獅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及其演變
    為了弘揚和宣傳舞龍、舞獅運動,國家郵政局將於2007年4月13日與印度尼西亞郵政部門聯合發行《舞龍舞獅》郵票一套2枚。    一、舞龍運動    作為龍的傳人的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崇敬以龍為圖騰,龍文化成為華夏民族體育文化的一大特色。象徵華夏民族精神的舞龍,氣勢恢弘磅礴,雄渾豪壯,廣泛流傳於祖國的大江南北。
  • 舞龍舞獅走進南疆校園
    鄔健勇在指導明德小學的學生學習舞龍。(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在離家數千公裡的新疆喀什疏附縣,廣東省援疆教師鄔健勇每天下午在操場上為疏附縣明德小學的舞龍隊做指導。2020年4月申請參加援疆工作的他是一位體育老師,來到明德小學後,他發現學生們在兩年前對於舞龍舞獅等嶺南傳統技藝有了初步的接觸,於是,他申請來一條廣東生產的金龍,讓這邊的少數民族孩子能和廣東舞龍的孩子一樣去學習。
  • 舞龍舞獅為節日添喜慶
    舞龍又稱耍龍燈、龍燈舞。龍是古老的圖騰,傳說龍有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能力,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從春節到元宵燈節,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的習俗。  舞獅也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同樣會以舞獅來助興。
  • 三林塘老街周末上演舞龍舞獅爭霸賽
    ■浦東國際龍獅文化節、2014「浦東三林」滬港澳臺龍獅精英賽8月8日晚將拉開帷幕。作為浦東國際龍獅文化節的主會場,比賽日上午還將舉行社區龍獅趣味賽、龍獅互動遊戲等群眾性體育活動。■三林是中國龍獅運動之鄉,三林舞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舞龍在三林地區分布廣,規模大,是傳統節慶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至解放前,三林地區舞龍大多是民間自娛性的,以村宅、行幫、氏族等組隊參加燈會、廟會、行街巡遊表演。
  • 【2020中國恐龍盤點】渤海舞龍(Wulong bohaiensis)
    2020年,古生物學家就命名了一種新的來自熱河生物群的羽毛恐龍,它就是渤海舞龍。 舞龍的學名「Wulong」來自漢字「舞」和「龍」,含義是「跳舞的龍」,這個名字取自其化石保存的姿態,身姿就好像是在跳舞一樣。舞龍的模式種名為渤海舞龍(Wulong bohaiensis),模式種名則來自中國唯一的近封閉內海——渤海。
  • 雲南省舉辦首屆校園舞龍舞獅教練員培訓班
    雲南網訊(記者 婁瑩)12月12日,2020年雲南省首屆校園舞龍舞獅教練員培訓班在曲靖市青少年校園武術訓練基地開班,這是我省首次舉辦龍獅類校園教練員培訓活動。本次培訓班由雲南省學生體育協會主辦、雲南省學生龍獅專業委員會承辦、曲靖市青少年校園武術訓練基地協辦。
  • 設舞龍舞獅社團 廣州這所中學好靚
    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舞龍舞獅課開課至今一直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不少學生都通過表演舞龍舞獅獲得了成就感,變得更加自信。    廣州一中學開設舞龍舞獅課    北京師範大學廣州實驗學校劉劍榮告訴北青報記者,北師大廣州實驗學校舞龍舞獅社團成立於2016年,最初提出在學校開設舞龍舞獅課是因為學校考慮到,在校就讀的學生大多為南方孩子,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日常中舞龍舞獅是可以經常見到的,這讓不少孩子對舞龍舞獅產生了興趣。
  • 首屆成都市青少年舞龍舞獅公開賽圓滿舉行
    賽事分為舞龍組、南獅組、北獅組3 個組別,來自成都市的6個區10支青少年龍獅代表隊共計110餘名選手參加比賽,參賽運動員最小年齡僅6歲。 參賽隊伍中還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們是成都福利特殊教育學校舞龍隊。該代表隊21名運動員在練習舞龍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
  • 惠東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惠東吉隆元宵舞龍技藝傳承人蔡冬維:讓百年非遺傳承 讓濃濃鄉愁永續  南方日報訊 (記者/徐樂樂 餘嘉敏)一條草龍、一條布龍,伴隨著「噼裡啪啦」煙花爆竹的轟鳴聲,2018年元宵夜,惠州市惠東縣吉隆埔仔村的數千男女老少聚集在村小學門前的小廣場上,參加一年中最盛大的慶典活動——元宵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