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
社火,起源於北方民間的圖騰形式—儺儀,是一種古老而廣泛流傳的民間文化。遠古時期,人們在謀求生存發展的過程中,時常遭受洪水猛獸、自然災禍的侵襲,還得面對瘟疫和疾病的折磨。
當人的力量不能戰勝自然災害時,人們敬天畏神、期盼超自然力量的思想便起主導作用了,祈求上天保佑,祈盼大自然服從人們意志的活動便應運而生。當人們捕獲猛獸,遇到風調雨順、獲得豐收,或戰勝災害、逢兇化吉時,總是免不了載歌載舞以示慶賀。這種祈求或者慶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現代社火的最初形式。
社火是春節期間重要的文化娛樂活動,是節俗的重要形式,越是偏僻落後的山村,社火的原始狀態越是明顯。目前,蘭州有分布在三縣五區的三百多支社火隊,每年春節都會開展活動。
進入臘月,社火隊要精心組織,確定演出人員和替補人員,然後進行排練。排練好了以後,社火隊員就回去準備自家過年的事情。社火的演出一般是三至五天。演出前,通過一定的儀式「出身子」。演出結束以後,還要舉行「卸身子」儀式。
「卸身子」那天,社火隊照樣要整體化妝,敲鑼打鼓,聲勢浩大地去社廟,排列整齊,然後由主祭者在祭臺點燈、焚香、化表,感謝諸神消災降福、驅瘟、保平安。一番祈禱之後,整個隊伍要到村外的河灘或者村裡洩水處,主祭者讀祭文,感謝神靈,驅逐瘟疫,仿擬宰殺妖魔的替身——紙紮獅子。
然後焚香、化表、祭奠,表示把今年的福祿祈求到了,把今年的瘟疫驅逐出村子了,把魔障消滅了,村民們一年都會有平安吉祥的生活了。祭祀完備,社火隊就偃旗息鼓,頭也不回地回到社廟,存放好相關的道具,一年的社火演出就算成功謝幕了。
舞龍
舞龍又叫「舞龍燈」,表演時由七至九人分節手持撐杆舉起龍體,碎步起跑,動作多變,有「蛟龍出水」、「蛟龍漫遊」、「蛟龍戲水」等多種舞法。在表演「單龍戲珠」、「雙龍戲珠」時,則必須由一人手執「紅珠」在前引逗,而飛龍隨即追撲「紅珠」,時而向上翻騰,時而向下俯首,給觀眾一種龍入雲霄而又破浪入海的感覺。莊浪河川一帶,講究雙龍齊舞,一條青龍,一面和一條黃龍,陣法多變,有「一字長蛇陣」、「二龍陣」、「堆山陣」、「蛇抱九蛋陣」等。
龍燈表演時要把龍頭和體腔內的燈燭點亮,由表演者將龍高高舉起,在漆黑的夜空中時而搖頭擺尾,時而翻騰打滾,時而龍口噴火,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中間有嗩吶、鑼鈸、暴鼓為其伴奏,場面十分壯觀。
舞獅
道臺獅子道臺獅子是清末由山東藝人傳入青城的。山東藝人在蘭州表演時,「猴子」不慎從柴山跳到了轅門前的旗鬥裡,總督因擔心惹出事端,便將這些藝人逐出了蘭州。他們便乘筏順流而下,來到青城長壽巷(現青城鎮新民村),把行頭賣給當地人,並教給當地人表演的技藝。從此,道臺獅子就在青城流傳至今。
道臺獅子是在正月十五、十六兩天表演。演出開始,主角獅子、猴子和猩猩(俗稱傻娃子)登場,猴子身著紅衣褲,腰系黃布帶,手執棍棒;猩猩反穿皮褂子,下穿綠褲,腰系黃帶,手拿拂塵與蒲扇。猴子和猩猩的面具,憨態十足,別有意趣。獅身用花布製成,獅子頭用竹子扎制而成,闊口大眼,既輕巧,又威武。
整個表演過程分四個階段:柴山、一字大板凳、翻天印(營)和五攥梅。柴山的表演道具為長凳,一對長凳為一層,層與層交叉擺放,頂層為單獨一條,層數一般為奇數,最高時可達21層。猴子與猩猩率先出場,在柴山四周的場地上打鬥玩耍,然後共同上山。
途中相互嬉戲,到達山頂後,猴子直立、倒立,猩猩順掛、倒掛,動作驚險刺激,觀者瞠目結舌。猩猩在此過程中總是處於下風,便下山求助於好友獅子。獅子上山後,在頂層作站立、撣毛等動作,猩猩和猴子則在一旁做些滑稽動作以作陪襯。下山的同時,表演者將拆去的凳子拋向下邊的接應者,隨之將凳子兩豎一橫連接擺在街道中,一字大板凳的好戲也隨之上演。
翻天印(營)由方桌搭成。最底層由九張方桌拼成,依次往上遞減,最頂層一張倒放,四腳朝天。獅子、猴子和猩猩在方桌間如履平地,隨意翻騰戲耍。表演高潮是在頂層,獅子在朝天的四條桌腿上不停地做出許多驚險動作,其換腳的動作又快又險,讓人不禁為之捏一把汗。
翻天印(營)表演後,拆除方桌擺成五攥梅,此時獅子表演「窩裡藏身十八滾」的玄妙動作,猴子和猩猩在一旁做陪襯。在整個表演過程中,始終伴隨著鑼、鼓、鐃鈸的伴奏和觀眾發出的喝彩聲,熱鬧非凡。中國傳統社火中常常伴有舞獅表演,舞獅一般都處在社火隊伍的前面是繼春官之後的第一個角色。
永登硬獅子舞永登的舞獅有軟硬之分,軟獅子動作靈活,以武技為重;而硬獅子則內涵豐富,寓意深刻,其製作、表演以及引獅人的服飾和臉譜都很獨特,很有古印度馴獸之遺風,千百年來一直保留著最初的原始形象,被稱作獅子舞的活化石。
永登硬獅子頭多為民間傳承下來的,獅子頭部一般較大,腦門碩大寬博額頂圓髻隆起,下頜裂開,眼窩深,眼球鼓,鼻根深陷,張嘴時似笑非笑,憨態十足,毛髮呈捲曲狀。
硬獅子一般由二人舞動,舞獅人都是身體強壯、有一定武術功底的人。表演主要在八卦圖案上進行,有天地人的三合寓意,通過獅子在八卦圖中的表演,以達到娛神祈福、避邪祛災的目的。隨著鼓、鑼、鈸鏗鏘有力的節奏,八卦圖中的硬獅子在引獅人的引逗下,做出騰、臥、撲、躍等各種動作,一招一式表現得酣暢淋漓,既展現獅子的威武兇猛,也表現出了對幼崽的呵護,做到剛柔相濟。
明初永登西坪一帶的居民玩獅子舞,後來漸漸地被城中居民接受,並引入社火表演之中。古時候永登處於軍事要地和多民族聚居地,行武之人眾多耍獅子的行家也很多,加之硬獅子形體高大,有相當重量,是展示社火隊技巧、實力的標誌,因此各社火會都要挑選武功高強的人引舞獅子,以提升社火隊聲威和品位。現在永登城關鎮南街村馮德培組織的舞獅隊仍保留有硬獅子表演。
永登硬獅子舞是舞獅表演中的獨特項目,2007年7月蘭州市第二屆農民藝術節上,被譽為「永登獅子王";2011年3月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