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聯盟-ST-A」運載火箭從庫魯發射場成功發射「獵鷹眼」衛星

2020-12-02 網易新聞

2020-12-02 12:30:24 來源: 科技生活快訊

舉報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12月2日消息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總裁德米特裡·羅戈津表示,「聯盟-ST-A」運載火箭從庫魯(法屬蓋亞那)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阿聯「獵鷹眼」衛星。

  

  SPUTNIK / POOL/ MARINA LISZIVA

  此前據悉,載有阿聯「獵鷹眼」衛星的「弗雷加特-M」(Fregat-M)上面級與從庫魯發射的「聯盟」號分離。

  羅戈津在推特上寫道:「上面級發動機裝置第二次接通和關閉以及太空飛行器的分離均在預計時間內完成。」

  「獵鷹眼」是歐洲為阿聯國防部製造的地球光電觀察衛星。

  這是2020年使用「聯盟」號運載火箭實施的第三次發射任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國成功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遙感三十三號衛星
    2020年12月27日23時44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和搭載的1顆微納技術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至此,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十三五」期間發射任務圓滿收官。  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微納技術試驗衛星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產品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 140位東方紅特邀貴賓,共同見證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飛天
    「見證長徵飛天榮耀,共築家國富強之夢」12月27日,東方紅公司特邀來自南寧、柳州、桂林、北海及廣州、汕頭市場的東方紅貴賓140人親臨航天文昌發射場,共同觀看「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當晚20時45分,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實踐二十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發射飛行試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美國小型衛星發射商Rocket Lab復出,成立以來,已發射54顆衛星
    隨著電子火箭(Electron rocket)的第十四次成功發射,太空系統公司和小型衛星發射商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最近恢復了主動發射狀態。8月31日,電子火箭的第14次發射任務成功完成。這次是總部位於舊金山的信息服務公司「卡佩拉空間」(Capella Space)的專門任務,是將一顆名為「紅杉」(Sequoia)的微型衛星送入大約500公裡的圓形軌道。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新成員登場
    12月22日,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以「一箭五星」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長徵一號、長徵二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等系列十多種型號,具有發射從低軌到高軌、不同質量與用途的各種衛星、載人太空飛行器和月球探測器的能力。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70年4月24日「長徵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
  • 文昌航天發射場:嫦娥奔月譜新篇
    從圓夢奔月、成功繞月到完美落月、再入探路再到喜搭「鵲橋」、月背著陸……從2007年起,素有中國「探月港」美譽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連續成功發射我國所有探月太空飛行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蹟」。而今年,嫦娥奔月的接力棒將由該西昌發射場鄭重交接到文昌航天發射場的手上。
  • 填補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能力空白 為火箭重複使用探路 長徵八號...
    圖為12月22日12時37分,我國自主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首次飛行試驗,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實施,火箭飛行正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新華社記者 周佳誼 攝  當人們還沉浸在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特產」的興奮中時,中國航天再踏徵程。
  • 長徵路上新徵程:中國長徵系列火箭第200次發射側記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設備室副主任謝挺對中新社記者說,為克服低溫,他們在發射塔內安裝空調,將加注推進劑的管路埋在地下。經多年磨合,這裡已成為中國近地、極地軌道衛星發射最理想場所。  經歷了近30次發射的謝挺當日難掩興奮。「雖然這些年一直執行類似的任務,但畢竟是第200次發射,還是挺激動的。」
  • 嫦娥5號發射的一個彩蛋,讓臺灣「高潮」了?
    當時我們在黃海海域以德渤3號抬浮力打撈工程船為平臺,使用長徵十一號HY2運載火箭,以「一箭九星」的方式成功發射了「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的9顆衛星。只因一條分享消息的微博特別標註「從中國臺灣島上空飛過」,臺媒就認為「明顯對臺有挑釁意味」,綠營「立委」林俊憲甚至污衊大陸將「火箭」與「飛彈」連結,藉以「恐嚇」臺灣民眾。
  • 解碼長徵八號運載火箭三大關鍵詞:填空白、可重複、高智商
    新華社海南文昌12月22日消息,22日午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一箭五星」成功發射。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這是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區垂直測試廠房拍攝的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12月16日攝)。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星座組網刺激中型運載火箭發射 復用技術已在路上
    另外,由於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稀缺,為了搶佔商業先機,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組網,是各大公司的急迫任務。不過,目前進入大規模星座組網階段的只有 SpaceX和OneWeb,前者發射任務由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完成,後者則分別選用了歐洲阿里安空間公司和英國維珍銀河公司的運載火箭。
  • 海南航天發射場那些看不見的「秘密」(關注)
    楊志遠攝   伴隨著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七號成功發射,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在全世界的注視下亮相,成為又一個全球航天發射「重鎮」。   作為一個國際航天發射港,海南航天發射場的建設,不是已有發射場的翻版。從火箭、太空飛行器到氣候環境,都是全新的。矗立於藍天白雲和大海椰林之間,兩座發射架雄偉壯觀,太空飛行器測試廠房高大醒目。
  • 「星際榮耀」完成A+輪融資,將於2019年上半年發射入軌運載火箭
    星際榮耀成立於2016年10月,2017年8月正式投入運營,主要提供運載火箭研製和發射服務解決方案,希望打造高品質、低成本、快響應的商業運載火箭,計劃服務於國內外微小衛星製造商、運營商、科研機構以及高校的商業發射市場。
  • 北鬥衛星發射成功率百分之百,靠的是什麼?
    由於三種軌道都是中高軌道,而當時在中國只有西昌發射場具備發射中高軌衛星的能力,因此,西昌與北鬥結下了不解之緣。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時間緊、任務多。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來平均每年只發射2-3顆衛星,北鬥工程啟動後,任務一下增多了兩倍,這對發射場所有工作系統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 今天,7顆「瓢蟲」小衛星成功發射
    中青在線北京12月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12時12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沙特-5A/5B衛星發射升空,搭載發射的10顆小衛星,也均進入預定軌道。這其中就有7顆「瓢蟲」小衛星,該系列衛星完成在軌測試後,有望開啟「星座物聯網」驗證。
  • 「天宮一號」進入發射倒計時 使用壽命只有兩年
    本報訊 (記者仲玉維)記者從中國軍網獲悉,目前,「天宮一號」已經進入發射倒計時,它將相繼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交會對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消息,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於6月29日,進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其各項測試工作進展順利。
  • 湘潭「神猴」線纜助力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
    湘潭在線12月22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肖鐵偉 通訊員 左焱)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望著升空遠去的火箭,柳朝陽的眼睛溼潤了。柳朝陽是湘潭市特種線纜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們作為長徵系列火箭及電纜重要研發配套單位,在火箭的點火發射、姿態控制和變軌等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火箭成功發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際上,長徵八號火箭的耐超高溫電纜的研發並非一帆風順。該公司質管部負責人介紹,長徵八號火箭的耐超高溫電纜對產品技術要求非常苛刻。
  • 長十一首次海上應用性發射:陸地那麼大,為啥還要去海上?
    9月15日9時23分,在黃海海域,長徵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簡稱「長十一火箭」)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隨著信息技術發展,人們對海上探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傾角衛星可以實現對某一地區的高頻次重訪,有利於數據獲取,目前數量越來越多。如果火箭從赤道附近發射,可以避免衛星軌道傾角變化消耗能量,既能提高火箭執行該類任務的運載能力,也可以有效的提高衛星在軌壽命。三是海上發射將大幅提高火箭發射安全性。
  • 成功發射!去月球「挖土」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