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有沒有「報恩思想」,好像誰也說不清楚。但是動物的「報恩」行為,自古以來,在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很多。比如:大家比較熟悉的「銜環投珠」、「烏鴉反哺」和「羊羔跪乳」的故事。
報恩,也就是報答恩情,恩情有很多種類型,比如生育之恩、養育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救命之恩等。報恩不僅存在於人類,動物界也存在報恩的現象。
我們熟知的「銜環投珠」的故事,大概是最膾炙人口的歷史佳話了:東漢人楊寶救了一隻受傷的小黃雀,小黃雀傷好後叼來四個玉環來報答楊寶救命之恩,並在夢中告訴楊寶說他的子孫四代都因此慈悲義德而入仕做官,並且人品都如這玉環一樣高潔光亮,後來楊寶的子孫果然個個成為棟梁。《淮南子·覽冥訓》記載: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以藥封之,蛇乃能行,歲餘,蛇銜明珠以報之,謂之隋侯珠、明月珠。
關於「烏鴉反哺」的故事。《本草綱目禽部》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烏鴉是一種全身漆、外貌醜陋的動物,不少人看見它便十分嫌棄,但在《本草綱目》中卻被譽為慈鳥。而早在西晉時期,學者束哲在《補亡詩》中也說:「嗷嗷林鳥,受哺於子」,嗷嗷,是哀鳴聲的意思,就是說老烏鴉衰老已至,在樹林中哀鳴聲聲,它的食物來源全依靠其子女。蘇轍在《次韻宋構朝請歸守彭城》中也提到:「馬馳未覺西南遠,鳥哺何辭日夜飛。」意思是說:
勤勞的駿馬奔馳不會因為路遠而停滯,鳥鴉為了反哺報恩會日夜不停地給老烏鴉銜食。烏鴉本是醜陋之鳥,卻有著如此善良的感恩之心,十分難能可貴。有人說:烏鴉是在自己吃飽的情況下,才將食物分給老烏鴉吃的,是一種純粹的反射性行為模式。對於這種觀點我們要仔細分析:
能在自己吃飽的情況下,把剩餘的東西分給其他同伴或老者,這本身也是一種了不起的行為;再說,自己吃飽是繼續覓食和施捨的前提,毫不為過,有的動物自私得連多餘的東西也不會分享;純粹的反射性行為模式,卻是如此,但不能因此說明烏鴉智商低下、情商低級。《伊索寓言》中「烏鴉喝水」的故事不是講述烏鴉也是一種比較聰明的動物嗎?
即使說烏鴉智商低下,那麼如此低智商的動物都知道反哺,高智商的動物或人類難道還不如烏鴉嗎?說智商低下就情商低級,更是沒有根據,無稽之談。
關於「羊羔跪乳」的故事。《增廣賢文》中不僅提到了烏鴉反哺的故事,還提到了羊羔跪乳的故事,裡面說道:「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故事說:母羊生下小羊羔,晚上,小羊羔睡覺羊媽媽用身體溫吸它,白天,覓食吃草,羊媽媽把小羊帶在身邊,形影不離,遇到其他動物來欺負或想吃小羊,羊媽媽用犄角牴抗保護小羊。在羊媽媽以奶養育、百般呵護下的小羊,感恩於羊媽媽的養育之恩,又沒有合適的方式報答恩情,於是每次吃奶「撲通」跪倒在地,以此表達對羊媽媽的哺乳之恩。
也有人說羊跪乳是由羊體內的遺傳物質控制的先天性行為,羊生來就會,和感恩無關,這個觀點有「基因決定論」的嫌疑。文學作品賦予事物以美好的想像和願望,這正是文學的價值所在,也是人類從野蠻到文明不斷發展的現實需要,不能把所有現象都降低到純生物的機械運動來解釋,否則整個社會生活便失去意義和價值。「羊恙跪乳」中的「跪」,是一種低姿態,本身就是「示弱」的表現,這種「示弱」不是猛獸獵食前的權宜之計,也不是面臨生命危險之下的苦苦哀求,而是雙方的情感傳遞、相互溫存。
動物報恩是一種自然行為。動物「反哺報恩」只是動物的本能,是種「自然面然」的行為,是一種純感性的本能。這種本能有的以血緣為基礎、有的以護育為基礎、有的以互利為基礎,這三者不是絕對分離的,很多時候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經動物學專家研究發現:在那些具有親子養育關係的物種或者由擴大了的家族組成的社群的物種之間,是存在「利他主義」原則的。
對於動物而言,愛敬母親、回報母愛都是種本性,是一種「利他主義」,就像曹芳林先生說的那樣:「這種愛敬是自然的、純真的、樸拙的,非外力強加的非常可貴的感情。」曹先生還引用英國珍妮古多爾的《黑猩在召喚)一書講述的:黑猩猩是與人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高等動物,發現在黑猩猩的群體中,就是實行雜亂的性交關係。但是它們母子間的線索很清楚,長大了的公星星也不會與其生母發生交配關係。
總體來看,動物具有感恩反哺的本能,這種本能主要有以下兩個主要特性:一是反哺報恩是一種本性,這種本性是一種自然法則;二是這種本能是一種「自然」之行為,是純感性的情感,不外加任何理性因素。
人也具有「反哺報恩」的本能、但這一點卻與動物有本質上的不同。夏宗經教授認為:「不論任何動物、只要在天賦上有一此顯著的社會性本能、包括親慈子愛的情在內,而同時,又只要一些理智的能力有了足夠的發展,或接近於足夠的發展,就不可避免地會取得一種道德感、也就是良心,人就是這樣。」夏教授雖然沒有說明人為什麼具有天賦的社會性本能,但他對人類道德與動物本能的本質進行了區別,這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