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雨淋,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但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應該是這樣的:
或這樣的:
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雨淋管,顧名思義就是把水流分散成雨水一樣的裝置,優點是可以把下水分散,一來可以消弱下水的力量,二來可以讓水更均勻地灑在濾棉上。
可是即便是這樣,用水管做成的雨淋管還是有容易堵、淋水面積有限等缺點,因為在這小小的空間裡,如果想要多點出水孔,就意味著要增加水管的數量,這樣一來,這小小的空間裡全被彎頭、三通等管件所佔領,所以現在越來越多人更偏向使用板式雨淋(姑且這麼叫吧,好像也沒見過這個名稱,算是我創出來的吧!),也就是在一塊板上鑽若干個孔來代替水管。
下面用實例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製作方法:
這是一個1米2左右的底缸,給1米5的缸做的。如果不需要強排,底缸還可以做長點,或者把排水閥做在前面,把底缸做長點。但我個人偏向把閥安裝在側面,這樣更節省底櫃空間。
上水管沒有畫。如果有條件,可以在裝修的時候預先把排水管埋好,做缸的時候接上就行。如果沒這條件,只能用軟管接了,用到的時候再拉(其實挺麻煩的,如果不能預埋水管,真不建議做強排)。
按魚友要求,這個底缸還增加了沉澱倉。板式雨淋與抽屜式乾濕分離簡直就是天生的一對,配合使用非常好!
另外,如果要把加熱棒放底缸,建議把其中一個溢流縫做寬點,把加熱棒放在溢流縫裡。不太建議放在水泵倉裡,有些水泵可以把水抽得很低,萬一哪天水蒸發忘記加水,加熱棒就容易幹燒,甚至把底缸玻璃燒裂!
如果空間再大點,建議把沉澱倉做大點,從效果上講,體積越大,沉澱效果越好。
下水先進到沉澱倉
如果沒有沉澱倉,建議把下水管從側面而不是上面進入雨淋盒裡,因為這樣更省空間。比如你的下水管是32的,你就起碼節省了4公分的空間,這就意味著可以把底缸再做高4公分。這在寸土寸金的底櫃裡是很珍貴的。
進入雨淋盒後再裝個彎頭,緩衝一下水流
沉澱倉採用的是直立式隔板,相比斜式的隔板,直立的更容易清理,因為不容易有東西沉澱在隔板上。斜式的隔板,即使傾斜度達到60度,魚屎也會沉積在上面,得另外用水衝才會掉到底下。下水管進入沉澱倉後,一定要插入到將近底部。
沉澱倉裡水流方向大致就跟下圖中紅色箭頭一樣,綠色箭頭代表沉澱的魚便
底缸蓋採用雙層的導軌,用來放蓋子及乾濕分離的抽屜
水泵倉的蓋子放上層軌,中間倉的蓋子放下層軌,抽屜放上層軌。這樣放的原因是當你需要抱濾棉的時候,可以先把中間倉的蓋子推到第一倉也就是抽屜底下(當然是要先停水泵,等到下水停止後再做這些),然後再把抽屜拉出來,保持抽屜在底缸上,把髒的棉捲起來並稍稍擠一下水,這樣把濾棉拿出來的時候就不會把水滴得到處都是了。
下面是雨淋板的雨淋效果,這是雨淋管無法相比的。如果有沉澱倉,雨淋板的孔可以開小些,但也不能太小,建議在3-5mm直徑。如果沒有沉澱倉,孔一定要6mm以上。孔的大小要根據所養的魚的魚屎大小、常餵飼料的大小來決定。
孔的數量要根據水泵的流量來決定,流量越大,孔數量就要越多,以保證水流能在孔被堵上三分之一的情況下還能不溢出。雨淋孔堵塞的原因一般是飼料被衝下來,或是太長時間不清洗,細菌膜把孔蓋住。所以一定要定期觀察,發現堵水及時清洗。
做好的樣子
側抽式抽屜,換棉時水不會滴到外面
抽屜可以用亞克力製作,但成本相對比較高,一個40*30*15的,用雷射雕刻的話,材料和加工費將近百元。抽屜底部開孔注意儘量開得面積大點,建議開成條狀的,在能保證結實的情況下,開孔面積儘量大。抽屜製作的材料可以是亞克力、塑料板、玻璃、高密度泡沫板(結面板,廣告刻字用的,如下圖)。玻璃製作的話只能用來做四面,底部可以用格子板,這樣最省錢,當然如果有剛好合適尺寸的塑料盒子就更好了。
如果用的是不透明的材料,建議像下圖一樣在面向櫃門的那側開個小窗,再填上一塊透明的材料比如玻璃或亞克力,這樣方便觀察濾棉是不是髒了。
用4000流量的泵試水,從沉澱倉過來的水有將近4公分高
放了一勺粥進去模擬魚便,有將近80%都沉澱在沉澱倉裡了,說明這個沉澱效果還是不錯的。
有興趣的魚友不妨參考一下,或者有更好的建議不妨跟大家分享交流
-完-